清廷让曾国藩当巡抚,他却寝食难安,向皇帝辞谢还挨骂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三十八 请勿转载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初,由于清军已经腐朽无能,节节败退,被迫允许地方开办团练来保境安民。为此,清政府还任命了四十二个在籍官员为团练大臣,协助各地办理团练。曾国藩本来在老家为母亲丁忧守孝,为此也被夺情启用。
但是,困扰曾国藩的是,他一开始并没有任何实职,仅仅是原先的二品虚衔,挂了一个团练大臣的职务而已。这给曾国藩带来了很多麻烦,比如,湘军要打仗就要军饷,朝廷没有钱拨付,就只能从地方支付。然而曾国藩不管理任何一个地方,要钱都是看别人脸色。另外,没有实职,要指挥当地下级官员,也极为不顺。
幸好,湘军很争气,水陆共进,收复了武昌、汉阳重镇。武昌的地位不同于其它的省城,它处九省通衢之地,既是北方的门户,又扼守了长江中游的航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太平军之所以能顺利攻南昌、天京等地,也是因为他们抢先占领了武昌。
这个消息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一时间,朝野对于这支湘军刮目相看,对于曾国藩也是赞誉有加。清廷仿佛看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立即对曾国藩予以重赏:赐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赏戴花翎。
署理的意思是暂时代理,并不是正式任命,但意思相差并不大。巡抚这个官职,在清朝的时候是二品,对于曾国藩来说并没有提拔,但实际区别太大了。不管以前在朝廷担任侍郎,还是后来挂二品虚衔,远远没有巡抚这个官职实在,何况还是相对重要的湖北巡抚!
对于曾国藩的维系湘军来说,这个官职就更为重要。他有了一省的管辖权,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度日,完全可以在军饷和人事任用上打开方便之门。因此,曾国藩刚刚接到这个圣旨的时候,兴奋之情可想而知。
然而,曾国藩接到圣旨后,平抑兴奋之情后,却马上向朝廷又呈上了一份谢恩折,请求辞去湖北巡抚这个官职。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古代官员的矫情。曾国藩本来在京城担任侍郎,是因为母亲去世,回老家丁忧守孝。在古代,官员守孝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多大的官,都应该辞去,然后老老实实回家守孝。如果敢贪图官位,那是会被天下人斥责为禽兽不如的。
曾国藩精通理学,所以乖乖的辞去京官守孝。太平军兴起时,朝廷任命他来督办团练,虽然他也犹豫,但毕竟不是正式官职,还是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然而,一旦真的接受了巡抚之职,就说不过去了。这也是曾国藩为什么心心念念地方职权,现在到手了却又狠心写奏折推辞。
其实,这个推辞,并没有太多必要。因为清廷是九月五日下发的,曾国藩接到圣旨是在九月十二日,自己写谢恩折是在九月十三日。就在曾国藩接到圣旨的当日,咸丰皇帝便心急火燎的又发了一道新的圣旨:
曾国藩着赏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毋庸署理湖北巡抚。
也就是说,清廷仅仅让曾国藩当了七天的代理巡抚,就免掉了。这让曾国藩极为没有面子,何况他的谢恩折刚刚寄出,还没有到京城。然而,曾国藩的奏折到达京城后,却被咸丰皇帝劈头盖脸的训斥:
览。料汝必辞,又念及整师东下,署抚空有其名,故已降旨令汝毋庸署湖北巡抚,赏给兵部尚书衔。汝此奏虽不尽属固执,然官衔竟不书署抚,好名之过尚小,违旨之罪甚大,着严行申饬。
在此,咸丰帝,不仅自己夸自己早有先见之明,知道曾国藩会推辞,而且还洞察到湘军东下之后,曾国藩将不会有时间真的管理湖北,所以才收回湖北巡抚职。但咸丰还是以“好名”、“抗旨”为名,将曾国藩申饬了一番。
可见当时的人当官,和做奴才没有什么区别。即使像曾国藩这样在外浴血奋战的重臣,清廷需要他维护统治,小小不如意仍然是可以喝来呼去。再大的官,拼死拼活都是应该的,皇帝翻脸可以比翻书还快。至于说咸丰帝为什么这么快收回这个巡抚之位,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再来探讨。
参考资料:《曾国藩奏折》、《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