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唐宋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024-08-06 02:06:02 我一向认为,苏东坡是在宋神宗元祐二年(1079年)被贬黄州之后开始走向人生巅峰的,这一年苏轼43岁,“莫须有”的“乌台诗案”把他的一腔报国之心敲打的粉碎,他从此走向了人生低谷,人总是在低谷开始走向人生最高峰的,苏东坡也一样。 (苏东坡谪居黄州微缩景观)历经牢狱之灾的苏东坡被扔到黄州后,他没有了朝堂的牵绊,不再需要尔虞我诈,他在贫病交加,穷困潦倒的境况之下,获得了超然物外、怡然自乐的人生体验,他开垦了自己的“东坡”,他建了自己的“雪堂”,他在这里他三咏赤壁,他在这里“夜饮东坡醒复醉”麻醉自己,但他最终获得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自若,所以,读苏东坡的诗词文章,黄州时期的作品要格外注意,比如这一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首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最有名的是篇末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句,常常被当作对联书写在书法作品里。但这首词里,还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我们该细读这首词:张偓佺,就是张怀民,又字梦得,这一年,他也谪居在黄州,此时的他,不但坦然自适,在他住宅的西南长江边上,建了一个亭子作为他陶冶性情之所,就是苏东坡笔下的“快哉亭”,这个亭名是苏东坡给取的,苏辙还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描绘亭子周围的山光水影,这首词算是那篇散文的姊妹篇。 (黄州快哉亭)其实词的字面意思简单,但其中的相应典故却需要仔细理解。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落日时刻,卷起绣帘眺望,快哉亭下的江水与天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景色空阔无际,我知道,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了崭新的油漆,色彩犹新。这一句是写景,没有典故,但景语即情语,友情也在其中。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眼前的景象,让我又体会到欧阳醉翁词中所描绘的风景:山色若隐若现。这两句也写景,也有抒情在内。 (现在的平山堂)平山堂,是欧阳修在庆历年间修建的,在今江苏扬州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关于平山堂,王象之在《舆地纪胜》描写说“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称它“壮丽为淮南第一”。这跟“快哉亭”很像,因为快哉亭是“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山色有无中”有典,出自欧阳修。欧阳修是苏东坡的老师,所以他有机会在平山堂玩乐赏景。欣赏那里的江南烟雨,欣赏“杳杳没孤鸿”的景色,也欣赏到了欧阳修所描绘的“山色有无中”境界并时时记起(欧阳修《朝中措》有“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那是一种江南特有的山色: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 (国画:山色有无中)还有,这里的“杳杳没孤鸿”很重要,因为这个孤鸿跟苏东坡当下的境况相似,他一个人被扔到了黄州,很像那只孤鸿,你看,景色之中也包含抒情。接下来还有——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一千顷,指江面广阔,水面像镜子一样十分明净,远处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紧接着,又有一个孤单的身影出现了……忽然江面波涛汹涌,一个白头渔翁驾着小舟在风浪中掀舞。苏东坡抓取景色非常典型,一个老翁,在江浪骤起时,他不惧怕,不退缩,他被风浪里掀起又落下,这种拼搏起伏,让我们想起《老人与海》那个与海浪搏斗的老人,他多像在宦海里浮沉的老东坡啊,苏东坡在不停地强调:“你可以打死我,但你永远打不败我!” (老人与海)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兰台公子,指宋玉,战国时,宋玉曾任楚国的兰台令,他曾经写过一篇《风赋》,写宋玉等陪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了大风,楚襄王披襟当风,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楚襄王不解,于是宋玉给他解释说,大王经受的风是“大王之风”,它“发耳明目,宁体便人”,是“雄风”;庶人经受的是“庶人之风”,它“吹死灰,骇溷浊,扬腐馀,邪薄入瓮牖”,是“雌风”。 (宋玉像)但苏东坡不认可宋玉,他挑宋玉的毛病,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雌”(当然,宋玉写《风赋》旨在讽谏,并没有苏东坡说的这样简单)。庄子的“天籁”说,出于《庄子·齐物论》开篇一段:南郭子綦批评颜成子“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苏东坡这里引用,他的大意是,风,是“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把它分成雌雄是非常可笑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浩然气”,是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紧跟着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浩然气”是义在内心积累所产生的,不是义由外入内而取得的。苏东坡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他从白头老翁与风浪的搏斗中悟透了一个道理: (海南的东坡像)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一点浩然气”,在内心坚持自己的原则,心地坦然,那么,在任何境遇之下,都可以泰然处之,就可以随时领略“千里快哉风”的快意自适。当然,这“一点浩然气”也让苏东坡一辈子不停栽跟头,因为他这样的特质,实在不适合北宋的官场。这首词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把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词的内容表现了苏东坡身处逆境,泰然自适、豪放雄强的人格魅力,北宋有了苏东坡,“豪放词”终于形成气候。 赞 (0) 相关推荐 快哉亭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徐州有快哉亭,为北宋熙宁十年(1077)李邦直所造.李邦直和苏轼有旧交,李请苏为新亭命名,苏即以"快哉"名之. 湖北黄州也有"快哉亭",为北宋元丰六年(10 ... 词话:论用字的妙处 作词忌讳用替代字.周邦彦<解语花>中的"桂华流瓦"一句,境界极妙,可惜用"桂华"二字来替代"月光".再到吴文英以后,用替代字的人 ...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读过宋词千首,从未见过如此旷达的境界 很多人喜欢苏轼,是因为他尝过生活薄凉,走过世事沧桑,却依然嘴角含笑,眼底有光. 他带着初心看世界,山川风月,美不胜收,人间烟火,温暖可亲. 民国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是这样评价他的"一个无可救药 ... 苏轼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其中的浩然气指什么 作者:平儿,我不是<红楼梦>里的平儿,我是聊历史的平儿. 说到苏轼的名句,那简直是数不胜数,随随便便就能想到一大堆.深情缠绵的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怀古 ... 苏轼这一名句被马云引用,藏在诗词里的气节,流传了800年 之前,马云在自己的首部电影<功守道>中,以一句经典台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可谓吸粉无数,这句诗出自大文豪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神 ... 爱唐宋词:“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李清照是喜欢梅花的(谁又能不喜欢呢). 有人统计,李清照现存的诗词中,提到梅花的就有三分之一,但全词句句写梅,又在每句都包含词人自己的,是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 (梅花) 年年雪里,常 ... 爱唐宋词:“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李清照18岁结婚,婚前她是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婚后过了28年虽不富贵但平顺安定的生活,丈夫死后,是27年颠沛流离.漂泊无依的生活.她的一生,像三段折线. 她最大的人生转折点在她的46岁.46岁那一年, ... 爱唐宋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样的少女最迷人 李清照少年成名,在她的少女时期,她已经是闻名全国的才女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她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父亲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是状元的孙女,这使得少年李清照有机会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使她有机 ... 爱唐宋词:“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诗词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凝结,因此,读诗词,一定要了解作者的人生.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顺遂的,18岁之前,她在家人的庇佑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8岁到46岁,她和丈夫赵明诚度过了28年夫唱妇随的平顺时光,4 ... 爱唐宋词:“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一般认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朱敦儒,另外一个是辛弃疾. 苏东坡是新词风的开拓者,这当然是肯定的,他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甚至是他开拓了抒情 ... 爱唐宋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前半生与丈夫赵明诚过了半辈子穷尽家资的金石收藏生活,也因此,她的后半生几乎是在睹物思人的苦痛中度过的.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 "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 ... 爱唐宋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本文要读的这首宋词,从<红楼梦>说起. <红楼梦>二十八回,贾宝玉赴冯紫英宴,席间宝玉提议行酒令: "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还要注明 ... 爱唐宋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这名头不是白来的,据<宋史>记载,苏东坡曾称赞秦观 "有屈.宋之才",在秦观死后,苏东坡曾长叹&quo ... 爱唐宋词:“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早年间听刘兰芳的<岳飞传>,到了最后,很是替岳飞.岳云一家打抱不平.不但觉得秦桧一伙人不是好东西,甚至也觉得南宋皇帝是个混蛋皇帝. (秦桧一伙跪像) 及到后来,稍稍读了点历史,就隐约觉得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