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而伟大:顾耀东的困扰,套到挽回爱情的人身上,这味道熟悉不?
WeGo团队原创
老婆最近在看《隐秘而伟大》。
对这部剧来说,有这现象,我觉得就真的666了。
了不起。
太少见了。
宫斗的、职场的、偶像的、家长里短的,在天上飞来飞去的,这种我老婆她看的多。
天知道,我作为专属三陪(陪吃、陪喝、陪看剧),这些年跟着看了多少。
有时候学员聊起来,很惊讶,你也看过这剧啊?
别问,问就是这么来的。
而对我老婆来说,正剧,年代戏的,还能追到最后?
非常少。
十个手指应该算的过来。
女儿国办婚事,难得有一回。
这部剧现在评分挺高,不知道大家有看没。
故事时期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双十协议》前后,国共之间的那些事。
这么一说大家应该就明白,年代戏嘛,这种类型太多太多了。
不过这剧有些不同,比较诙谐。
用导演的话,就是更多“烟火气”。
看下来,确实是这样。
你会发现不少生活剧、职场剧元素。
看它的过程中,有几个片段,我印象挺深刻,今天要写的,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很触动我,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但我不说,你可能压根不会往这块去想,甚至我觉得你可能是会快进过去的。
什么片段呢?
就是主角顾耀东,初入职场,然后心里面开始有个「职场困惑」。
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个困惑越来越大。
最终在澡堂子里,促成了跟他的上司,兼「职业导师」夏继成,开展了一段「坦诚相对」的对白。
大家可以来看看,顾耀东的这个困惑,有没有点熟悉的味道?
熟悉不熟悉?
还没感觉?
那给你改改。
改成:
老师,其实我不太想继续(学习/努力)了,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应不应该,继续挽回她(他)。
这样就不陌生了吧?
反正我遇到过非常多此类的提问。
我觉得如果哪天WeGo统计一下,搞个情感问题排行榜之类,这问题绝对能够名列前茅。
我同事徐玲在她的文章中也曾说过一个观点。
大概是说:很多人习惯了「付出必然是会有回报的,只是回报大小问题」。可问题是,起码对于挽回爱情来说,未必是这样。有时候你做的越多,自认为为了对方付出了这个那个,但是偏偏越不受待见。
我认同。
而当这个时候,顾耀东的困惑,就会出现在你的脑子里。
然后你就拿着这个问题,到处咨询,问别人怎么看。
问题本身就很有意思,它有个特色,不会只存在一次。
你会发现喜欢问这个问题的人,隔三差五,都会来问这个问题,甚至每次谈话的开场白都用这个问题开场。
像我就深受其害。
剧里面的夏继成,夏处长也是这样。
所以当他听到顾耀东的问题,他的第一反应是……
兄dei啊,你上回不是刚问过么?之前自己咋说的啊?
这是这类问题的第二类特色。
不管你问谁,不管当时说通没说通,不管当时你的态度最后如何坚决,它没有延续性。
今天你可能这样想,明天你可能又打败了昨天的自己。
每当这个时候,你总会说:
没有信心……
为了给「没有信心」,提供数据支撑,你往往还会说:
用你的处境佐证它。
这个时间可以是一个月,可以是一个星期,也可以是一天、一个小时。
Huang导师在文章中曾经用习得性无助概括这个现象,非常专业精准。
而顾耀东的「职业导师」夏继成,显然是不知道这个名词的。
但不得不说,他的反问操作,让我有点想以后偷来用。
我建议在正在挽回爱情,本身也有这类迹象,这样困扰的朋友,不妨也将自己代入到接下来的对话中。
将自己定义为顾耀东,试图回答一下「夏老师」的提问。
然后对比看看,你跟顾耀东的回答,是不是有所雷同呢?
我猜,如果你能够真实代入,你的回答过程,应该跟顾耀东的回答,相差不大。
起码它肯定是摇摆的。
这很正常,因为有这样的困惑,就会具备我们刚说的两种特色。
这两种特色决定了你在这个对话场景中的回答过程。
有悟性比较高的,可能现在已经灵光一闪。
但是大多人,现在最大的疑惑是。
那它说明了什么问题吗?
当然有问题。
问题就是:为什么你总是不记得,或者不敢问问自己呢?
你要挽回对方的初衷是什么?
这个初衷现在是否依旧还在?
这不才是你是否继续的决定项吗?
你在阐述困惑的时候,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到这点,而仅提供处境上的表达呢?
你有没有想过,不正因为处境上的困境,你要去解决,才有挽回这件事吗?
而对于你的初衷是什么?是否还在?
它不应该是你「私人专属」的问题吗?
谁能够替你回答?
谁又能给到你正确答案呢?
所以?
这个问题,在剧里,
夏继成没有回答顾耀东。
但在这里,我可以回答你们: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