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北大教授的字,不输元、明、清诸位书法家,不亚于赵子昂
宋朝的大才子苏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行草,犹未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道也。
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开始准备,写好了楷书才能去尝试行书、草书,倘若是没有掌握好楷书,就贸然去书写行书和草书,则犹如还未学会正经讲话,就大放厥词,最终是一无是处。
的确,楷书是书法的入门基础,是书法初学者或者书法基础一般的人的首选书体,初学楷书一般都是从大楷或者中楷入手,写大字能够放大自己的一笔一画,问题出在哪里能够及时的纠正。
那么我们若是想写好楷书,该如何选择相应的字帖呢?是选择古人的,还是今人的?
实际上,无论是古人字帖还是今人字帖,只要是适合你本身,效果都是一样的,去选择一本字帖,并不是单纯地看其字是否好看,而是看这些字背后的价值,是否能够给你的书法定型,确定书法风向。
而在民国时期的,有着一位书法家,他曾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的书法造诣深厚,一度被认为超越元、明、清,与赵子昂比肩。
他便是号称是“中国最后一位书坛泰斗”的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
沈尹默(1883年~1971年6月1日),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在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他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论其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沈尹默老师精通各种书体,特别是其楷书可谓是登峰造极,每一字用笔都极其潇洒,写出了行书的笔意,看起来行云流水、圆转流动,但是每一笔都非常严谨、精炼,可谓是欧体赵面,得欧阳询、赵子昂两大书法家之精髓。
很多人调侃沈尹默老师的人生是“书法人生”,将一生的书法精力都倾注在书法上,这样一位将书法视为信仰的老先生,可歌可泣。
沈尹默老师遗留下来的楷书作品并不多,最为著名的便是《澹静庐诗剩》和《景宁杂诗》了,这两篇书法作品,可以说是代表了他最高的楷书造诣。
台湾大学教授傅申曾评价沈尹默的楷书,“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子昂后,难得一睹。”
相传在民国年间,沈尹默老师的书法非常值钱,有的书法作品一度到了1个字10000万的地步,就算是这样,购买者也是踏破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