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被称为“天下之脊”,历史地位远远超过了秦岭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地理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

关于天行山脉的范围一直存在争议,但普遍按照主山脉走向,则基本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

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一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至山西省西南部的中条山,西依山西高原中部盆地与吕梁山脉相望,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约400多公里,所以也称为“八百里太行。”

广义上的太行山包括北京西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以及王屋山和中条山,而王屋山就是愚公移山的来源地。

人们习惯性把太行山也称作为南太行、北太行、西太行三部分,分别指河南省、河北省和陕西省境内的各段山体,太行山平均海拔在1200米到1500米。

狭义上,主峰最高峰位于河北省内的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而广义上的最高峰是山西省内的五台山,海拔3061.1米。

天华山脉的河流基本上属于海河水系,只有发源于太岳山的沁河流入了黄河,向北主要有漳河、滏阳河、浮沱河、大清河、拒马河等大小上百条河流。

虽然河流很多,但由于近些年来华北地区严重干旱缺水,一些河流时常会有断流的情况发生,大部分的河流被上游水库拦截,造成下游常年处于干涸状态。

而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就是在山西省内的漳河上游取水,通过人工开山凿洞,在山腰上硬是凿出了一条长70.6公里的空中水道,把上游漳河水引入了河南林州境内。

太行山区的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月平均气温为零下5度,七月平均气温为23度,是不错的避暑胜地,夏季只有短短的两个月,而且昼夜温差大,没有蚊子,也几乎不用开空调,甚至晚上还要盖被子。

大约在25亿年前,太行山所在的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大约18亿年前,这一地区的古大陆块进入了差异升降阶段,于是太行山开始在海底蠢蠢欲动,随后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最终于240万年前大幅抬升,隆起成为今天的太行山脉。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雪风侵,使得太行山上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

太行山作为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山体特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这样说: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南太行。

相比北太行与西太行,虽然比南太行要高俊很多,但却坡度相对平缓,没有太多的垂直断崖。

而南太行与华北平原之间却几乎没有过度,断崖式的直落华北平原,峡谷幽深,山体平滑,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落差垂直,绝壁陡峭。

闻名全国的挂壁公路就在南太行地区,当地人在陡峭的山腰上用锤子人工凿出来一条通往山外的天路,远远看上去就好像挂在山腰一样。

陡峭的太行山犹如一道屏障,横亘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而山脉之间的河流峡谷却打破了屏障,形成了一个个连接东西两地的通道。

也正是这些峡谷发源这里的上百条河流,才得以借助巨大的地势高差横切太行山脉,流入华北平原,慢慢的在河流冲积扇的周边形成早起的农耕文明。

巍巍太行八百里,自北而南贯穿于华北大地,上接燕山,下连秦岭,古代王朝统治者也往往都是依太行山而立,建都造城。

甲骨文的发现,就是出土在太行山脚下的河南安阳,所以太行山脉不仅阻挡着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侵袭,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而且还在太行山下形成了一条耀世3000年的文化走廊和大片的历史古迹。

故而,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也就称太行山为“天下之脊”,感叹出,得太行山而得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