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怀明:从代际冲突走向红楼惨剧(大嘴说红学之十)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应该和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对照来读,对该书所写悲喜之情当会有更直观更透彻的理解。

第二十三回写的是元春命贾宝玉等住进大观园,大家都选择了自己中意的地方,贾宝玉选的是怡红院,林黛玉选的是潇湘馆,薛宝钗选的是蘅芜苑,这些少男少女带领他们的丫环们欢天喜地的住进去。特别是贾宝玉,更是心满意得,一口气写了四首诗抒发自己的欢喜之情。

此后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青春故事便大多发生在这里院落里,这些院落也打上了鲜明的个人印记,无论是里面的各色人等,还是一草一木,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人与环境合而为一,绝无雷同。

但是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里绝不是人生的归宿,只不过是生命之旅中短暂的停留之地,他们有一天都会离开这里,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

大家更没有想到的是,还没到分手的这一天,就已经有人被逐出了大观园,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第七十七回。

孙温绘大观园

此前也有人离开大观园,比如怡红院的茜雪、小红,但这次最为集中,清一色都是被驱逐出去的,包括司棋、晴雯、惠香及芳官等十二个女伶。

此前此后因这件事离开大观园的还有薛宝钗、贾兰的奶妈等,还有出嫁的迎春及其贴身丫鬟。前后算起来,短短几回之内,陆续离开大观园的有二十多人。

作品写到七十多回,已经进入诀别的季节。尽管我们不知道八十回之后曹雪芹具体是如何描写的,但读者都知道,出去的绝不可能再回来,住在里面的注定会一个个出去。

此前袭人曾私下里向王夫人提过建议,要想个办法让贾宝玉搬出去。现在不用再绞尽脑汁想办法了,王夫人直接用最为粗鲁野蛮的手段进行驱逐。

不知道细心的读者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一幕,这些丫环们被驱逐出去时哭天抹泪,痛不欲生,贾宝玉自然是肝肠寸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他这样难过,有些人不但不同情,相反感到无比喜悦,仿佛过节一样。

连环画《司棋与潘又安》封面

让我们看看,都是谁在庆祝。

先看司棋的离开。执行驱逐任务的是周瑞家的,这应该是她最喜欢的差事,因为她平日里深恨司棋这些大丫环,从她不断驱赶威逼司棋的言行中不难体会到其得意之情,以至于贾宝玉觉得她比男人更可杀。

再看看晴雯的离开。几个老婆子听说之后喜笑颜开,有种称心如愿的解脱感。

惠香被赶走,是李嬷嬷主动指认揭发的。

芳官、蕊官、藕官的离开让两位老尼姑即水月庵的智通和地藏庵的圆信开心不已,因为她们拐走了三位年轻美貌的小姑娘去做苦力,说不定这三位小姑娘还有其他见不得人的用途。

这些年老女性都是有儿有女的人了,她们的女儿、孙女或外甥女甚至就在贾府当差,按说她们应该同情这些女孩子才对,何以晴雯、司棋这些姑娘们被驱逐出去,会让她们如此开心?

赵成伟绘金钏

其实只要往前看看,看看袭人和李嬷嬷的冲突、芳官和她干娘的冲突,看看春燕姨妈和莺儿等丫环的冲突,就可以找到答案。

这不是某个年老婆子和某个年轻丫环的冲突,而是整个年老婆子与年轻丫环之间的代际冲突。

过去人们解读《红楼梦》,很喜欢用阶级斗争的观念。如果说《红楼梦》有阶级斗争的话,这就是阶级斗争,即婆子阶级和丫环阶级的斗争。

这里所说的阶级斗争与过去所讲的完全不同。

众所周知,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解读《红楼梦》,这种方法曾经十分流行,现在也颇有影响。其解读方法是,根据时代特点,将《红楼梦》里的人物分成统治者和奴隶,或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认为《红楼梦》就是写这些阶级之间的斗争。

《坚持用阶级斗争观点研究红楼梦》

但问题是,按照这个理论,作品里的人物该如何划分阶级呢?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自然是统治阶级了,那平儿、鸳鸯、晴雯呢?他们都属于奴隶阶级?

如果说贾赦、贾珍代表地主阶级,那贾宝玉、林黛玉算什么阶级?袭人、司棋就能代表农民阶级吗?还有,说贾宝玉、林黛玉代表农民阶级的,问题是有谁见过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农民?

看看可怜的作者曹雪芹吧,他生活在那个年代,别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阶级斗争,更不用说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去写小说了。即便他知道了这种理论,他愿意用这种思路去写自己的小说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从现存的作品内容里看不出来,一点都看不出来。

按照阶级斗争的理论,被压迫的阶级不管是奴隶阶级还是农民阶级,他们应该仇恨统治者、地主阶级,一旦离开这些剥削、压迫他们的人,他们应该欢欣鼓舞才是,但作品中的描写实在是打脸。

电视剧《红楼梦》中刘姥姥剧照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刘姥姥一家算是根正苗红、正宗嫡系的农民了吧,可偏偏跑到统治者、地主阶级的贾府去求助,结果不但没有受到白眼,而且还受到热情接待,收获颇丰。刘姥姥这种行为如何评价?她是农民阶级的叛徒?败类?

再看金钏,她是王夫人身边的丫环,是个不折不扣的奴隶。按说她被逐出贾府,应该高兴才是,竟然因此而投井自杀,一点奴隶反抗的精神都没有。

还有司棋、晴雯及芳官等十二个女伶,何以让她们离开大观园,免受统治阶级的剥削,恢复自由身,她们却哭哭啼啼,死活不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如果说一个人是奴才意识,为何这些受剥削、受奴役的丫环们都不愿意离开大观园,离开贾府?阶级斗争论解读《红楼梦》的荒诞和可笑就不必多解释了,看看作品中的描写就可以知道。

如果非要说《红楼梦》是写阶级斗争的话,那确实有,就是年轻丫环阶级与年老婆子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作品中以后者的胜利而告终。

何以两者之间有如此激烈的对抗,以至于年轻丫环们到了生离死别的份上,那些婆子们竟然还如此开心?年龄难道可以构成阶级之间的仇恨吗?

从《红楼梦》的描写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贾宝玉一直不喜欢女孩子出嫁,认为出嫁的女孩子就像死鱼眼。对他的这一看法一些读者视为奇谈怪论,或者认为这是贾宝玉自私,他希望所有的女孩子都留在自己身边。

桑田剪纸贾宝玉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没有读懂贾宝玉的意思。

贾宝玉并不是不喜欢女孩子出嫁这件事本事,他不喜欢的是女孩子出嫁之后的改变。这些女孩子在出嫁之前,青春、美丽、天真、善良,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一旦出嫁之后,变得利欲熏心,斤斤计较,如春燕的姨妈、芳官的干妈之类,面目可憎。相貌的衰老倒还是其次的。

在大观园乃至贾府里,一旦年长色衰,变成婆子,就失去贴身服侍那些主子的资格,无法再享受由青春得来的福利,只能干一些粗活笨活。再加上那些年轻丫环的活泼好动、少年轻狂,一切都让这些婆子们感到看不顺眼,感到嫉妒,她们忘记自己是怎么演变过来的,转身与自己的过去进行争斗。

争斗的结果是可以想象的,那就是这些年轻的丫环们要么为她们的年少轻狂付出生命的代价,要么有一天也要配小子、成为婆子。

改琦绘小红

人生的轮回悲剧就在于,当那些在婆子们嫉妒、怨恨目光中成长的年轻丫环出嫁,成为新一代的婆子之后,她们又会转身去仇恨那些刚刚成长的丫环们。

代际的冲突在一代一代上演。

难道没有办法解决这个人生难题吗?

其实作者也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女孩子的出嫁是不可避免的,女孩子成为婆子也是正常的,但是在成为婆子之后,希望她们还能在心目中保留几分少女的情怀和浪漫。这样,即便是变老了,变俗了,也不会俗得没有底线,俗得让人厌恶。比如贾母,可谓典型的老婆子了,她为什么不让人厌烦,除了是长辈外,就没有别的因素了吗?

启功先生题红楼梦诗

也许作者是在提醒我们,让我们看看自己的人生。

《红楼梦》不仅写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人生困境,也写出了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各种苦恼,这些困境和苦恼不是说解决就能解决的,有不少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也许这就是人类的宿命。

《红楼梦》写出了人类这种无解的宿命,与其说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不如说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些问题他解决不了,我们解决不了,后人也同样无法解决。

《红楼梦》的永恒性也许就体现在这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