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陈宫——孔明出世前的智者

陈宫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并没有其独立的传记。在小说《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并评点的《三国演义》中陈宫也没有太多的篇幅。

广百宋斋刊《图像三国志》陈宫画像

然而在小说中,陈宫又是极为鲜活的,在诸葛亮没有出世之前,陈宫是独领风骚的智者,而且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文武双全的将领。他游走于曹操与吕布两大阵营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决定两者强弱之势的关键,风头一时无两,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从正史进入小说,形象渐趋丰富,不仅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体现,同时也是作者审美取向的体现。

1
从史书中的背叛曹操到小说中的离开曹操

《陈宫和曹操》连环画封面

在史书中,陈宫既是曹操的功臣,又是曹操的叛将。初平三年(192年)黄巾军杀入兖州,主帅刘岱战死。陈宫抓住时机,建议曹操占领兖州作为根据地,并亲自替曹操游说,最终使曹操“领兖州牧”,并得以“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可谓居功至伟者。

但仅仅过了不到两年,兴平元年(194年)春,陈宫就趁曹操讨伐陶谦的机会与张邈“叛迎吕布,郡县皆应”,差点摧毁了曹操的根据地。

《资治通鉴》

陈宫从曹操的功臣变为叛将,其原因如《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所言:

邈畏操终为绍杀己也,心不自安。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性刚直壮烈,内亦自疑。

陈宫背叛曹操,首先是曹操因为言论问题杀害了才华横溢的边让,而且是妻子连坐,这样犯了士大夫的众怒,陈宫也因此心寒;其次是曹操离开根据地去讨伐陶谦,猛虎不在山;第三是曹操的亲信张邈也对曹操有了猜忌。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曹操的人品受到了陈宫的质疑。

而在小说中,陈宫作为曹操功臣的身份直接消失了,叛臣的身份也逐渐淡化最终消失。

《全相三国志平话》

在《全相平话三国志》现存文本中,陈宫背叛曹操的情节没有直接出现,只在卷上结尾处由曹操之口补叙了这段缘由:“曹操班师入寨,升帐而坐,问众官,令人将吕布、陈宫,执于当面。问陈宫曰:“尔先归我,后投公孙瓒,又私遁投吕布,今事失,如何?”

《全相平话三国志》客观上存在很多错讹之处。如果说关于陈宫与曹操关系的直接描述部分文字缺落了,这并非不可能,但客观来看,篇幅不可能太长,内容也不会太详细。

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中,陈宫与曹操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陈宫并非曹操的部属,而且还因为辞官释放曹操而成了他的恩人。他没有背叛曹操,而是因为价值观不同主动离开了曹操。

《三国志通俗演义》

在小说中,无论《全相平话三国志》陈宫所言曹操“常怀篡位之心”,还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与《三国演义》中曹操因为杀害了吕伯奢而被陈宫称为“狼心狗行之徒和“狼心之徒”,都源于陈宫对曹操品行的厌恶。

按照《三国志》及其注的记载,释放曹操的并非陈宫,而是一个不知名的功曹小吏。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中,陈宫释放曹操却是很重要的一个情节。

曹操画像

他之所以释放曹操,并且愿意辞官追随,是因为曹操给人的第一印象极好。在中牟县,曹操视死如归,大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引起了陈宫“亦有冲天之志,奈何未遇其主耳”的共鸣。然后曹操畅谈志向:

吾乃相国曹参之后,祖宗四百年食汉禄矣,不思报本,与禽兽何异?吾屈身而事董贼者,实欲与国家除害耳。今事不成,此乃天意也。

这番表白可谓大义凛然,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之后,又具体谈了自己的计划:“归乡中,发矫诏于四海,使天下诸侯共兴兵诛董卓。”这样一番慷慨陈词,入情入理,打动了陈宫,视曹操为“天下忠义之士”,故弃官从之。这凸显了陈宫的节操大义。

电视剧《三国》陈宫剧照

然而,陈宫为曹操的“忠义”所激发的热情越高,下文对曹操杀吕伯奢并说“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反感也就越深。

也正因为这样,陈宫与曹操的矛盾才不可调和,甚至在曹操包围下邳劝降,连吕布都动了心,说“丞相且退,尚容商议”,而陈宫却“在布侧大骂曹操‘奸贼’,一箭射中其麾盖”。

也正因为这样,陈宫之死才更显悲壮。史书中陈宫临死之前以礼义观念敦促曹操善待自己的亲人,而在《全相平话三国志》中,陈宫却主动要求曹操杀掉自己的儿子,态度非常决绝。

但这样的描述又使陈宫形象显得冷漠无情,因此,《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删掉了这段描述,只强调其从容赴死。

《三国演义》

史书中的陈宫很有些对不起曹操,身为叛将的名声也不是很好;而在小说中,陈宫则是一派大义凛然,与曹操的狠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宫对曹操的背叛与主动离开曹操,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史书中陈宫身上反叛的污点在小说中得到了净化,小说作者有意地提升了陈宫崇尚忠义的人格。

2
从史书中的依附吕布到小说中的辅佐吕布

牙雕吕布

在史书中,陈宫是主动依附吕布的。史书中的吕布是强者的形象,他武功过人,“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而且担任过丁原的主簿,有一定的谋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吕布的性格中也有豪侠大度的一面,王允就“素以剑客遇布”;在陈宫被指责为叛将郝萌的同谋时,吕布也能从大局出发对其加以宽容,这份气度恐怕是陈宫对吕布忠诚的原因。

但是,吕布性格中的缺陷同样是致命的,即“性决意,所为无常”,而且“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这也造成了陈宫的悲剧。

在小说中,吕布的武功和重利之心被强化了,而其文韬谋略和豪侠之气则弱化乃至消失了。

在《全相平话三国志》中,吕布杀丁原是因为“主公常辱我”,杀董卓是为了雪夺妻之恨,这还有些血性。而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中,吕布则完全成了一个重利寡谋的武夫。而陈宫则文武双全,对谋略更是自负。

梁鼎铭绘《吕布戏貂蝉》

在小说中,如果说陈宫与曹操在一起充分展示的是陈宫的忠义与厚道,和吕布在一起则充分展示了陈宫的智谋与才华。

对于陈宫而言,吕布不再是一个绝对的强者,不再是他单纯依附的对象,而是需要其智谋和才华辅佐帮助之人。

两个人是相互依靠、相互成全的。吕布武功高强却缺少谋断,这为陈宫提供了用武之地。

吕布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对曹操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极大地成全了陈宫的名声;但也正因为吕布的刚弼自用,才导致陈宫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三国演义》

在《全相平话三国志》中陈宫出现得很突兀,吕布冲出长安到了徐州,陈宫才现身,这里可能存在着文字的缺失。

但陈宫一出现就表现不凡,在吕布到达徐州无路可走的时候,是陈宫为吕布指明了出路——投奔刘备,并亲自下书,为吕布赢得了喘息之机。此后,他又直接促成了吕布偷袭并夺取徐州。在这里,陈宫表现得有些不厚道。

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和《三国演义》中,陈宫的智者形象比《全相平话三国志》更为丰满。

以《三国演义》为例,他共为吕布出谋18次,15次是《全相平话三国志》中没有的。只要吕布接受陈宫的意见,总是能取得胜利,特别是火烧濮阳一战,简直可以与火烧赤壁相媲美。

章太炎书曹操诗

陈宫之所以选吕布而弃曹操,是因为曹操“心术不正,吾故弃汝”,而吕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虽然吕布并不完全采纳陈宫的意见,虽然陈宫也曾感叹“忠言不入,吾辈必受殃矣”,但是“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

林散之书曹操诗句

这种心理与另一位智者贾诩类似。贾诩明知张绣无能,却因为“今从张绣,言听计从,不忍弃之”。

客观来看,吕布对陈宫还是比较倚重和信赖的,甚至陈宫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吕布做主。能够得到尊重,能够得到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这也是陈宫一直追随吕布不忍舍弃的原因。

贾诩画像

总的来看,史书中的陈宫行为更多体现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而在小说中,陈宫的形象逐渐得到净化,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陈宫凸显出对忠义的追求与信守。

作者将其人格塑造得近乎完美,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忠义的肯定和追求。同时,陈宫这个形象作为诸葛亮的先驱者,他一直在努力找到能够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只是陈宫的命运不好,他没有像诸葛亮找到刘备这样的明主,因而过早失去了展示个人价值的机会。

张义水绘诸葛亮

但他与诸葛亮一样,同样表现出英雄无力回天的痛苦和对文人无力独立支配自己命运的悲叹。从这个角度看,陈宫虽然是个配角,但作者对其寄托甚多,他和诸葛亮一起营造了《三国演义》的悲剧氛围。

这个悲剧,是英雄的悲剧,也是文人的悲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