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域外幻术的传入与《搜神记》(古典小说与幻术之四)
有材料表明,从西汉开始,来自域外的幻术持续不断地流播到中土。这些幻术的传播渠道大致有三:
《汉书·西域传》
第一是官方进贡。我们曾在《<种梨>与西域幻术》一文中引用《汉书·张骞传》的记载,知道西汉时大宛诸国的使者曾经将来自于东罗马的黎轩幻师进贡给中国朝廷。
东汉永宁元年(120),又有大秦幻人被掸国国王进献给汉朝廷。《后汉书》卷五一《陈禅传》载:“西南夷掸国王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
《后汉书》
此事又见于《后汉书》卷八六《西南夷传》:“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掸国即今之缅甸。那个被掸国国王进贡给中土的魔术师自称是海西人,又说即大秦人,海西、大秦与黎轩实指一地。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
所以,黎轩(鞬)为城名;大秦为国名,指的是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Roman Orient),或者说是罗马帝国在亚洲的领土;而海西则是指方位而言。
《三国志》
此地幻术发达似乎为中土人士所熟知,《三国志》卷三○《东夷传》裴注引《魏略·西戎传》曰:“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
《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下》“拂菻”条也称:“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俗喜酒,嗜干饼。多幻人,能发火于颜,手为江湖,口幡毦举,足堕珠玉。有善医能开脑出虫以愈目眚。”
《新唐书》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来自东罗马帝国的魔术师经常表演的杂技与魔术有:
1、口中吐火。
2、自我肢解。
3、自缚自解,相当于早期的捆绑逃脱术。
4、跳丸,即两手轮替抛接丸铃。
5. 口幡毦举,大概是用嘴举起旗幡,接近于现代杂技中的顶杆。
6、“足堕珠玉”所指不详,或许就是用脚将珠玉准确地踢到头上,类似于现在的踢碗。
7、“开脑出虫以愈目眚”应该属于医术而非杂技魔术。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自大秦的杂技艺人与魔术师在当时被当作珍奇物品在各国宫廷之间互相转赠。他们不仅被送到中西亚之条枝、大宛,还从海路被送到缅甸,然后又分别进入中土。
实际上,东汉中期,幻术在民间市集的表演已经习见。
法国藏敦煌唐写本《西京赋》
张衡《西京赋》在描绘西汉时长安广场表演的各种术艺时提及的杂技有角抵、扛鼎、寻橦(爬杆)、冲狭(类似现在的钻圈)、燕濯(坐着跳过前置的水盘)、跳丸、走索(即现在的走大绳)、曼延(大型动物模型表演,由八十丈长的巨兽蜿蜒登场,背上变幻出神山,上面活动着各种动物)以及其他的动物表演,当然也有各种幻术:“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东海黄公,赤刀粤祝。”
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幻人吐火”画像石上画着这样的图像:一个头戴尖顶冠(尖端前倾)、长胡子、高鼻梁的男子,服装与汉服不同,显然是“洋人”。他手中拿的不知何物,脸部前面有一道白光,像是从嘴里吐出来的。
吴曾德认为这是幻术(或称眩术)中的吐火表演(《汉代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84年,99页),可见吐火乃是胡人的绝技。
画像石乐舞百戏图
不过,这项来自西域的幻技在东汉时已为中土艺人掌握。迄今发现“吐火”的汉代石刻已近十幅,徐州铜山洪楼画像石中的东汉大型百戏乐舞图中,均有吐火表演。东汉以后,“吐火”幻术似为百戏所必备。
东汉以后,西域地区还是不断将幻人作为当地特产进贡给中原政府。
《太平御览》卷七三七“方术部”、《法苑珠林》卷六一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北凉录》曰:“玄始十四年(426)七月,西域贡吞刀吐火秘幻奇伎。”
《魏书》卷一○二《西域传》载:西域悦般国于真君九年(448),“遣使朝献;并送幻人,称能割人喉脉令断,击人头令骨陷,皆血出或数升或盈斗,以草药内其口中,令嚼咽之,须臾血止,养疮一月复常,又无痕瘢。世祖疑其虚,乃取死罪囚试之,皆验。”
这里的幻人表演的似乎不是幻术,而是医术。这种进贡西域幻人的风气到唐高宗时期才被禁止。
《旧唐书》
《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载:
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汉武帝通西域,始以善幻人至中国。安帝时,天竺献伎,能自断手足,刳剔肠胃,自是历代有之。我高宗恶其惊俗,敕西域关令不令入中国。
除了官方进贡魔术师之外,民间艺人也会自发地进行长距离的流动表演,从域外来到中土。
西晋时期,就有印度的魔术师千里跋涉来到中土表演幻术,《搜神记》卷二就记载了一位天竺幻师的幻术表演:
《搜神记》
永嘉年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言语译道而后通。其人有数术,能断舌续断,吐火变化,所在士女聚共观试。
其将断舌,先吐以示宾客,然后刀截,流血覆地。乃取置器中,传以示人。视之,舌头半舌,观其口内,唯半舌在。既而还取含之,坐有顷,吐已示人,坐人见舌还如故,不知其实断不也。其续断,取绢布与人,各执一头,对剪一断之。已而取两断,合视祝之,则复还连,绢与旧无异,故一体也。
时人多疑以为幻作,乃阴而试之,犹是所续故绢也。
其吐火者,先有药在器中,取一片,与黍糖含之,再三吹吁,已而张口,火满口中,因就爇处取以爨之,则便火炽也。又取书纸及绳缕之属投火中,众详共视,见其烧然,消糜了尽。乃拨灰中,举而出之,故是向物。
这位天竺魔术师的表演包含了四个幻术,这些幻术至今仍有表演。
第一个幻术为断舌复续。此一幻术在后世有着两种演法:
其一是“钢针刺舌”,把一枝粗大而锐长的钢针,从舌头中心穿过,一会儿拔去针后,舌上泯然无迹。
另一种是“利刃划舌”,用锋利的刀,把舌头划破数处,鲜血直流,少顷就恢复原状。
这两种幻术,清代还有人演出,从源流上看,可能从“断舌复续”演变而来。
《新辑搜神记》
第二个幻术是剪带还原。这种幻术在东方信仰佛教的国家如缅甸、锡兰、日本,都有流传,方法各有不同。但在中国幻术中尤其著名,已被国际幻术界公认为中国幻术代表作之一。
拿一条绸布当中剪断,顷刻接连的节目,内行叫做“接大绦”。亦可用带子、绳子等代替绢布。此一幻术的“门子”在于剪断的带子与展示的带子并不是同一条。
第三个幻术是吐火之术,上文所引材料已经表明,此一幻术在西域来华幻师中极其常见,在中土也已经普遍流传。
第四个幻术是烧物不伤,这也是一个流传至今的传统幻术,现在仍然有“烧纸还原”、“双烧带绳”等魔术节目。
据荀氏《灵鬼志》载:“太元十二年(387),有道人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吐珠玉金银;自说其所受术,即白衣,非沙门也。”然后,又表演了入居小笼、吞吐人物等幻技。
此人也应该是一个进行流动表演的职业魔术师。
《续齐谐记》
众所周知,吴均的《续齐谐记》中有一篇《阳羡书生》,记录了连环吐人的奇幻故事,这一情节即来源于《灵鬼志》中的相关记载。也就是说,吴均小说中的惊人想象最初可能是来自于一个域外幻术。
域外幻术传入中土的第三种途径是宗教僧侣的神技展示,显示神迹能够吸引观众,培养信仰,因此一些职业传教者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幻术。关于此点,我们另文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