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膊动不是太极拳: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六)

胳膊动不是太极拳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解》集解(六)

李新方

【原文】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解曰】太极拳是怎么动的?特别是看高手练拳,只看见不停地在动,却看不清是怎么动的,许多人其中包括不少其他拳派的高手,看太极高手练拳,每有这样的感慨,这是为什么呢?祖师这里讲得非常明白:“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当然,对于功夫未到的人来说,这段话仍然很难理解,所以前辈们在口授时还有一句比较通俗的话:“胳膊动不是太极拳”。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是说你要弄明白太极拳是怎么动的,就要知道太极拳动的时候,每个动作都是全身的每个部位都同时在动,而决不是局部的;而当静的时候每个部位、每个方面都是静的,而决不是有的静,有的不静。

动静这一概念,出自《易经》:“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周易·系辞上》),《朱子太极图说解》作了进一步解释:“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更无馀事,此之谓易。而其动其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是则所谓太极者也”。天地万物的动和静,都是太极之理即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同样,太极拳的动和静也决不能离开太极拳之理。

人们都知道地球是在不停地在动的,可人在地球上却看不见地球在动,而只能看见行人、鸟兽、车船、飞机等在动,原因就在于地球是一动无不动的,能看见动的东西相对于地球这个整体,都是局部的动作。

武林中有句话:“手到脚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脚也到,打人如拔草”,又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这里讲的还只是手法和步法相配合的问题,而太极拳的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才能更有效地形成全身的整劲,是“出腿不见腿,滿身都是腿”,“出手不见手,滿身都是手”,挨何处何处可击,因为腿的力量再大也没有全身的力量大。

也正因为局部的动作是最容易看得见的,在接手后胳膊是不能随便动的,胳膊一动对方就听着劲了,只有胳膊不动,才能听到对方的劲,而对方听不到自己的劲,这是太极拳知人而不为人知,制人而不为人制的一大秘密。

“视动犹静,视静犹动”,这就更深奥了,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周易·艮》)。太极拳的动静即为开合,蓄为合,其中包括化,是静,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不动的,但必须劲由内换,有内动才能化,才能引进落空,才能借劲和蓄劲。

放为开,也就是把人打出去,是动,但把人发放出去的运行轨迹是静的,“飞鸟之影,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庄子·天下》),运行的每个点都是不动的,但在这个点的同时又离开了这个点,绝对的运动存在于相对的静止之中,研究运动应从静止中找到其量度。太极拳的“按”之所以称为按,正是因为在发放的同时包含察和化,在发放过程的每个点都可以因敌变化,使敌无法逃脱。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祖师在这里进一步传递了进入神明境界之人的“动静”,一定要精神隐藏在里面,外表应该像普通人一样,只是比普通人更加安闲、舒适,就是在实战中也是非常逍遥自在的,“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晋书·羊祜传》)。

在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中,往往用目光如电、一身杀气、闪电手等来描写武林高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练拳时故意把眼睛睁大,要把腹肌练出八块瓦,还有的朋友说自己练拳时毛发能立起来,这当然也很难得,但还是有一点点问题的,还精神外露,“所苦者身不得安逸……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庄子·至乐》),也正因为如此,有些颇负盛名的武术家、养生家英年早逝了。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亦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技击和养生都不可精神外露。

不仅如此,文人也不可精神外露,三国时的杨修就是因精神外露而死,《三国演义》有诗叹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绵帛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庄子·天下》中还有一段精妙的论述,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理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多遊,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是说一个修炼家掌握了人天之秘,可以与上帝同遊了,还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与世俗和尘同光,只可与自己有同样追求的人交流心得,而内家拳更要求“得传之后,绝不露圭角,非遇甚困则不发”(黄梨洲《王征南墓志铭》)。

是以庄子告诫人们“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你才能够逍遥自在了,随便显露自己所处的境界从来都是修炼家、武术家之大忌。过去精神外露的人,毕竟还真有精神可露,只是不能内守,现在有些人刚接触武术没几天,就恨不得一个早晨名扬天下,要露也只能露一点神经了。如果真想学太极拳练上一点功夫,应该牢记祖师的教诲,“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而决不要为了出名,而随便弄出点什么“动静”来。(待续)

(0)

相关推荐

  • 李氏太极往事

    前言:我们李氏太极拳过去只在王府,皇宫里流传.祖师爷李瑞东在清末的武术界是大名鼎鼎的大武术家之一.李氏太极拳历史源流真实,内容结构完整,法脉传承独特,经果国家权威部门的鉴定后,于2014年11月由中华 ...

  • 太极拳之方形云手

    方形云手,叫开合云手,动静云手.是太极拳基本功法之一.主要练习肢体开合动静的控制.为太极拳的性相分离运动打下基础. 这里的开合运动关节以肩关节(图中点1)为例.这也是我们说的动静之"机&qu ...

  • 松腰三式之一——婴儿趴

    最近心情有点小激动,主要是一批跟我学武式太极拳的朋友学到第三段了,基本上这个月就可以学完传统武式太极拳全部九十六式了. 武式太极拳是很有特色的拳.当年太极拳是不分什么杨式武式的,武式太极拳第一代祖师武 ...

  • 武禹襄太极拳论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 ...

  • 《武禹襄太极拳论》(完整版)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 ...

  • 【玄渺问道&太极法说】重读武禹襄太极拳论...

    [玄渺问道&太极法说]重读武禹襄太极拳论 须要从人,不要由己. 从人则活,由己则滞. 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 以己黏人, ...

  • 武禹襄太极拳理论

    武禹襄<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dào):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 ...

  • 气敛入骨与敛入脊骨: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四)

    李亦畬书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 气敛入骨与敛入脊骨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 [解曰]"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 ...

  • 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一)

    武禹襄祖师 顿悟法门的五大心法秘诀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一) 李新方 [原文]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 ...

  • 武氏太极拳之:武禹襄体系形成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诞生

    文/李通国 无疑,从流传的大量传说和技术看,太极拳技术古已有之.它们的名称五花八门,它们的技术或粗糙或精巧,但都若隐若地体现着现代太极拳的一些技术前身特点,我们不妨称之为,古式太极拳.可是,它们都不是 ...

  • 武禹襄《太极拳四字不传密诀》集解

    武禹襄<太极拳四字不传密诀>集解 李新方 一.以神打人的不传之秘 [原文]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

  • 真正的气功不练气: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六)

    武式太极拳名家李永康(右)陈谓同老师 真正的气功不练气 一一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集解(六) 李新方 [原文]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