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智慧小干货(七六)“暝色”为何“起愁”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泽)

暝色为何“起愁

(一)

“夕阳”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在思妇、游子类作品中,它往往与盼归、思乡的忧愁相关。为何“暝色起愁”?为何“夕阳”与思乡盼归之愁相关?概括说来,原因有二:一为夕阳西下之时正是归家之时;二为太阳落山之时正为希望变成失望之时。

(二)

太阳落山,正是各种动物回窝返圈之时,动物尚且归家,而人却不能回;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自然思妇容易产生盼归之情、游子容易产生思家之恨。同时,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有如人的早出晚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夕阳西下,恰似太阳回家,太阳能回而人却不能回,这也是“暝色起愁”的原因。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便描绘了这种情感:“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女主人公的丈夫服役,不仅没有归期,甚至身处何处都不知。夕阳西下,太阳回家了,鸡回窝了,牛羊也回圈了,而丈夫却仍流落在外,主人公怎么会不想呢?

诗以“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一纯客观描写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对比,自然流露出“如之何勿思”的感慨。

于是,许瑶光《再读〈诗经〉四十二首》第十四首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黄昏”“最难消遣”,因为“暝色起愁”,“暝色”起思家、盼归之愁。

(三)

日出日落,作为一天的开始与结束,引发的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吕温《药师如来绣像赞》言“清旭意新”“黄昏望绝”,即清晨是萌生希望的时候,而黄昏让人绝望的时候。

俗话说的“一天之计在于晨”,便是“清旭意新”。

然而,早晨的计划未能落实,期望不能实现,便是“黄昏望绝”。

温庭筠《望江南》词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梳洗”在早晨,然“倚望”一天,直至黄昏时“斜晖脉脉”仍不见归人,这一天的等待在黄昏中变成了失望,所以“肠断”。

司马相如《长门赋》曰:“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白居易《闺妇》曰:“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开日又西。”日已黄昏,一天都过去了,早晨的希望变成了傍晚的失望,只能孤孤单单地回守空房了。

这即“暝色起愁”的第二个原因,希望变成失望之时。

(四)

赵德鳞《清平乐》曰:“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云:“愁因薄暮起。”皇甫冉《归渡洛水》云:“暝色起春愁。”

黄昏,夕阳西下之时,应是游子、思妇最憔悴的时候!

(相关材料见《管锥编 毛诗正义 二九  君子于役》)

附原文:

司马相如《长门赋》:“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吕温《药师如来绣像赞》:“触虑成端,沿情多绪。黄昏望绝,见偶语而生疑;清旭意新,闻疾行而误喜。”(《全唐文》卷六二九);又可释日暮增愁之故。……潘岳《寡妇赋》:“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昏黄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