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偷来的享受
图片发自简书App01记得大学毕业那年,我分配到离家乡很远的地方去工作,初入社会异地漂泊,孤独感经常汹涌而至。那时候喜欢摇滚音乐,几乎流行的摇滚歌曲每首都听,每首都唱。张楚有一首歌:孤独是可耻的,其中的几句依然历久弥新。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生命象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听着伤感的旋律,有些莫名的惆怅,但还是坚定地对自己说:无论人生怎样孤独,都要绽放出最美的花朵。大学毕业后,同学们都各奔东西,只有我一个人来到这个西北边陲小镇,在单位上认识的同事也就是工作交情;下班后经常自己一人去遛街,周末一个人在宿舍里静养;跟朋友聊电话也都是嗯啊挺好的……那个时候,孤独于我而言,再深刻不过。想说的话不知能对谁说,想做的事没人陪着一起疯,想去的地方找不到人和我一起出发…于是我开始“反孤独”,想尽办法让自己变得热闹、欢腾。可越折腾,越拧巴,孤独感没有减弱,反而还更强烈了。然后我认真问自己:孤独,真的可耻吗?有人说,当一个人开始思考孤独时,那么,他就已经推开了享受孤独的大门。从那以后,我就怎么顺心怎么来。一个人待在宿舍里尽情看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儿;抱着陪伴多年的一把破吉他,弹奏自己喜欢的乐曲;或者是随便买点菜,研究着如何做菜......后来,我渐渐地习惯了独来独往,也开始喜欢上了孤独。因为孤独让我变得安静、开心和满足,让我远离了焦虑、沮丧,还让我学会独处,人生增值。图片发自简书App02网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孤独的:触不到的朋友、戒不掉的依赖、停不住的时间、定不了的未来,都让我们孤独。现代人似乎越来越孤独。近80%的人至少偶尔会感觉到孤独;超过70%的人认同,“我们都在各自忙各自的,孤独是一种常态”。所以,我们总认为,孤独是被动的、消极的,进而也对“孤独”产生误解,常以为“孤独者”是一个无趣乏味的人。事实正好相反,一个真正的孤独者,恰恰可能是一个丰富有趣的人。被称为“孤独的行者,温暖的写字人“的陶立夏,不论是写作摄影,还是周游各国、穿行世界各地,始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孤独的背影。她有着南方女孩子特有的迷人气质,是大家印象中的乖乖女,但她却将“君子慎独”做到了极致:选择一个人待着,一个人出国留学,一个人摄影,一个人旅行…她曾说,她不怕孤独,因为要做太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还说,孤独于她而言,是一种清醒剂和催化剂,如果要写作或者专注地做一件事,你必须独处,或者将周围的杂音屏蔽。孤独让人变得冷静,也不会被更多事项所干扰,让自己变成一杯清水,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透彻的。所以,真正的孤独者,是自行选择的消遣方式,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独处。图片发自简书App03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学会的,还是和自己相处的能力。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成熟就是理解孤独,接受孤独,享受孤独。人只有在跟自己对话时,才能自我反思。笛卡尔说:“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那么,不禁想问,人们对待孤独,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原因就在于:孤独,是一个不断探索内在需求的外在形式。当一个人真正清晰自己想要什么,他就会心有所定,不被外界绑架、束缚,自然就能与孤独相伴相处。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Anthony Storr,在著作《孤独:自我的回归》中写道:“很多人都在强调关系、强调联结,是的,这很重要。但很多时候,人类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体验,都是发生在内部的,是需要借助孤独与独处的。”作家梭罗,曾孤独一人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才终找到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最后写出了《瓦尔登湖》 。美学家蒋勋,经常像少年一样,背起背包各处游荡,在孤独里和自己对话,由此才得以让心灵一次次“出走”。文学家木心,曾抛弃荣华富贵,跑去人烟稀少的莫干山,于孤独中恪守内心审美,终为后人留下无数直抵内心的作品。他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孤独之于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适度远离群体,实现独处并享受其中,在自由中实现自律,我们将变得更加出众。叔本华也说过,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这世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它不可怕更不可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