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树,合欢树,枇杷树:这3棵树写出了3个女人最精彩的一生
【本文申明原创,享有原创版权】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篇目至今记忆犹新
在中学时代,我们要学习很多经典的文章,有的语言奇特,有的感情真挚。在我的印象当中,有三篇课文是最令人感动的:它们是舒婷的《致橡树》,史铁生的《合欢树》,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而今,我重读这三篇课文,那种“泪流满面”的场景油然再现;十多年过去了,我的眼泪更“滚烫”了。
这三篇课文分别描写了“三棵树”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木棉树”,“合欢树”和“枇杷树”。“木棉树”像是年轻热情的恋人,“合欢树”仿佛深情厚爱的母亲,“枇杷树”犹如体贴贤惠的妻子,这“三棵树”就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三个女人,令人最为感动。
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饱含气质的现代诗
一、木棉树:坦诚的恋人
我如果爱你——
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舒婷《致橡树》
这首诗选自舒婷的《致橡树》,它最初的名字叫做《橡树》,后来在发表时改名为《致橡树》。这首诗虽名为“致橡树”,但是它写的诗歌主角并不是“橡树”,而是“木棉树”。
木棉树
(一)拟作男女:“木棉”和“橡树”第一次成为我国诗歌中的“崭新意象”
橡树是栎类树木的总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开花植物。它的特点是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像一棵巨大的伞矗立在地平面之上,它的高度能够达到25至30米甚至以上。
“坚实而厚重”是橡树的最大特征,正是这一特征引起了西方人对橡树的崇拜。在西方人眼中,橡树是“神秘之树”,它象征着“壮悍”和“强大”,象征着“力量”和“坚韧”。
以小说《飘》为原型的美国电影《乱世佳人》在拍摄“十二橡树庄园”时,就是在“新奥尔良橡树庄园”取景地,这里的橡树古老硕大而又优雅文明,橡树在西方文化里面有着独特的地位。
木棉树属于落叶大乔木,高可达25米,树皮灰白色,幼树的树干通常有圆锥状的粗刺;分枝平展。木棉树因为它的果实都在树枝的顶端,人们要摘其果实时需要不断向树枝攀爬,故又称“攀枝花”。
木棉树又被黎族人民称为“英雄树”。相传在海南岛五指山,有位叫做“吉贝”的英雄,他曾多次率领黎族人民抗御外敌,屡连战功,得到人民的爱戴。后因叛徒出卖,被敌人围困在大山上,身中数箭,仍屹立山巅,身躯化为一株木棉树,箭翎变为树枝,鲜血化成殷红的花朵。后人为纪念他尊称木棉为“英雄树”,把木棉花称为“英雄花”。黎族人民为了表示对民族英雄吉贝的怀念与崇敬,每逢男女结婚之日,都要精心种植一株木棉树。
由此可见,橡树主要是一种“西方文化意象”,而木棉则主要是“黎族英雄意象”。两者关联甚少,距离遥远。
而著名诗人在其诗歌《致橡树》当中,第一次将“橡树”当成“男人”来写,将“木棉”当做“女人”来写。西方的神话和东方的英雄竟然来了一次“爱情的碰撞”,这种大胆的写法首先归功于女诗人舒婷。
拍摄《乱世佳人》的美国“橡树庄园”
(二)“木棉”的气质和理想:平等独立的爱情观
在《致橡树》这首诗中,面对“伟岸的橡树”,舒婷先是一一否定了只知攀附的“凌霄花”,单向依恋的“痴情鸟儿”,衬托对方、一味风险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形象,这些都不是“面对爱情”“面对男人”应有的态度。
随后,女诗人舒婷便塑造了一个崭新的“木棉形象”:平等,独立,甘苦与共,生死相依。
这的确是一种崭新的“女性形象”,从古至今,中国女性什么时候能够和男子“平等对待”呢?
事实上,无论中外,自母系氏族社会以来,女性的地位都远远地低于男性,以男性为中心、被男性掌控的社会往往被称为“男权社会”。在“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下,“女人总是下贱和卑微的”,女人总是为男人们服务的,女人总是处于附庸地位。
这种观念,不仅仅展露于男人们的思想,甚至在女性的心中也已经落地生根。表现在爱情上依然如此,曾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女人”是被当做一件“物品”或“财产”而被男人们随意拿捏玩弄的。
如果女人们不能自己独立,不能把自己置放于平等的恋爱关系和婚姻关系中,反而附庸、攀附于男人,这种恋爱关系或婚姻关系的结局便注定是悲剧的。
“北大女生包某吞药自杀”便是一个惨痛的案例,把自己当做男友的“一条狗”,在这封建社会早已终结消亡的时代,何其“惊艳世俗”!
木棉花
事实上,舒婷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反驳华侨诗人蔡其矫的观点:
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吴庆芳、徐云富《最有趣的作家故事》)
舒婷在这首诗中勾画出了她理想中的女性形象和爱情观念: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致橡树》
既心心相印,又息息相通;既欣赏对方的伟岸,又展现自己的芬芳;同甘共苦,生死相依!舒婷认为,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伟大的爱情”必须建立在平等、独立之上。
木棉花
二、合欢树:伟大的母亲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史铁生《合欢树》
著名的残疾励志作家史铁生写了一篇散文来纪念他的母亲,这篇散文叫做《合欢树》,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著名先锋作家韩少功如此评价史铁生: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史铁生的《合欢树》是一篇令人感怀的现代散文
(一)象征明志:“看不见”的合欢树就在身边
1.写作者就是写合欢树,写合欢树就是写作者。
文章的大半部分篇目都是在写“我”和“母亲”之间的往事,没有写到“合欢树”,只是在快要结束的时候,通过“回忆”方式提到了“合欢树”: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史铁生《合欢树》)
这棵合欢树是作者母亲在路边挖回来摘种的,开始以为是“含羞草”,后来才发现这是一棵合欢树。在这篇文章中,“合欢树”既是作者自己的象征,也是“母亲”的象征。
读者并没有看到所谓的“合欢树”,作者也没有。史铁生只是通过“回忆”,大致地描写了一下合欢树的成长过程:
第一年,合欢树还是一棵树苗,被当成了“含羞草”;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但是母亲并未扔弃;
第三年,合欢树长出叶子并且十分茂盛,母亲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第四年,将合欢树移栽到地面,母亲念叨“不知几年才开花?”
第五年,搬了家,失去双腿的“悲痛”让他们忘记了合欢树。
这不正是史铁生的成长过程吗?正当朝气蓬勃的青年,忽然得病瘫痪了双腿,“没有发芽”,但是母亲却“并未放弃”,后来在母亲的细心照料下,史铁生走上了文学写作之路,“长出叶子并且十分茂盛”了,以为是个“好兆头”,可是没过多久,“母亲”却去世了。
合欢树
2.伟大的母爱令人无限怀念。
母亲去世,留下了巨大的悲痛,也留下了一棵差点被遗忘的“合欢树”。合欢树成了作者回忆母亲的一种方式,他看到了合欢树,就像看到母亲仍然健在,仍然在他身边奔前走后地细心照料。
史铁生双腿瘫痪以后,自己的脾气突然变得古怪起来,甚至更有“轻生”的想法,他最终能够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他的母亲。飞来横祸后,母亲在他身边不离不弃,四处为他找大夫,寻偏方,“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后来,史铁生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母亲又到处给他借书,顶着风雨霜雪推他去看电影,对他仍然充满了希望。在这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母亲”,她就是以这样一种“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的方式来照顾孩子,呵护孩子。
合欢树
(二)“合欢树”永远的遗憾
1.“合欢树”开花了,作者却再也没有看见。
院里的老太太们告诉作者,说“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作者却以“摇车进出不太容易”为由,拒绝了去砍那棵合欢树。
这其实不是作者不想去看,而是作者怕看见了合欢树,就会想起母亲,怕忍不住那种悲痛的场面,仅是提到“母亲”就已经很让他难过了,怎能忍受那“睹物思人”的场景?
后来,想来想去,还是想去亲眼看看那棵合欢树,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法再进到那个小院儿去了,因为大伙儿的厨房都变宽了,小院儿的过道都变窄了。
曾经有机会能够去看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和回避,现在他想起来该去看的时候,已经无法在看到那棵树了。真是造化弄人,这其间的悲伤,有几人能体会呢?
合欢树
2.史铁生写作获奖了,母亲却再也没有看见。
这篇课文令人伤感之处就在于,合欢树长大开花了,母亲未能看见,史铁生写作获奖了,母亲也未能亲见。20岁时,史铁生双腿瘫痪,母亲忙前忙后太过劳累,到史铁生23岁时,母亲就积劳成疾,早早去世了。
史铁生30岁的时候,他的第一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荣获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二年,他的小说《奶奶的星星》再一次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了1996年“鲁迅文学奖”。
然而,这一切荣誉,他的母亲都无法亲眼看见了,这是母亲永远的遗憾。她曾经对“合欢树”给予期待,“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现在,母亲亲手种的树终于开花了,可惜她再也看不到。
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就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枇杷树:贤惠的妻子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归有光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人称为“明文第一”,而归有光本人则被誉为“今之欧阳修”。他的这篇《项脊轩志》是历史上唯一将生活琐事写得如此感人的文章,近代教育家钱基博高度评价此文:“此意境人人所有,此笔妙人人所无。”(钱基博《明代散文》)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感人肺腑的古代散文
(一)以物写人:泪流满面的记忆
1.以“扣门”写母亲。
归有光是个可怜的孩子,母亲25岁时就去世,父亲又是个“穷县学生”,家道迅速陷入困顿。后来归有光勤奋读书,写文章“名满天下”时,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归有光《项脊轩志》)
想当年,祖母的婢女抱着归有光的姐姐,姐姐呱呱哭个不停,这时,归有光的母亲就用手指敲门问“孩子是不是冷到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如今,母亲已经去世多年,祖母的婢女也已经变成白发斑斑的老妪,老妪诉说完毕,归有光就泣不成声,老妪也伤心地哭起来。
姐姐“呱呱而泣”之声,“余泣”之声,“妪亦泣”之声,三种哭声仿佛穿越时空,同时响亮起来。母爱深深,可惜母亲已不在人世。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2.以“象笏”写祖母。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归有光《项脊轩志》)
自从母亲去世后,归有光和几个兄弟姐妹就全靠祖母及老妪来照看了。归有光从小性格内心,善言谈,时常静坐书房认真阅读。为了激励归有光继续奋发读书,祖母从房间里翻出一块“象笏”拿到归有光跟前,激励他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
归有光最后“功成名就”,其祖母有着很大的功劳。祖母拿着“象笏”激励他读书这一细节,永远地定格了在时光的格子上,随时翻阅都能令人泪流满面。
古代官员拿着上朝的“象笏”
3.以“枇杷”写妻子。
在《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中,归有光记载了他生命中的三个重要女人:母亲、祖母、妻子。写母亲时,作者用“余泣,妪亦泣”来表达悲痛之情;写祖母时,作者用“令人长号不自禁”来表达哀伤之意;唯独写妻子时,没有任何伤痛的语言。
但是,没有“语言”不等于没有“情感”。作者用“枇杷树”来象征妻子:“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归有光也不知道妻子去世多少年了,他往庭院里看了一眼,那里有一株枇杷树,这棵树是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了。
这简单的描写,并非是“没有感情”,反而是“感情浓烈到极点”,已经化为“失声”“乏语”了。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对亡妻的悲痛之情和怀念之情,早已溢于言表。
对亡妻的悲痛之情和怀念之情,早已溢于言表
(二)一句话写出了“夫妻深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归有光的这一句话,是全文最为经典、最负深情的一句话。很多读者读到这里都忍不住流下眼泪,作者对妻子如此饱含深情,那么他的妻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1.妻子贤惠能干,照顾生活起居。据钱谦益撰写的《震川先生小传》记载,归有光的妻子叫做王氏,非常贤惠能干。由于归有光家庭比较贫困,而归有光本人又一心用在读书科考之上,所有家庭的事务均由王氏料理。在生活上也是王氏全权负责,她带着家童一起开荒灌田,一个人经营40余亩田地维持生计。正是因为妻子王氏的贤惠能干,归有光读书研学才能安心和专心。
2.妻子聪明好学,有共同语言。在《项脊轩志》里,归有光记载,妻子王氏在归有光读书时,经常去询问他关于一些古代的人或事,而且还让归有光在桌子上教她写字,一个女子好学的女子非常难得。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些沟通和交流,增进了两人的情感。一问一答皆痴意,一颦一笑俱深情。
由此可以判断,妻子王氏是一个非常懂得“情调”的人,归有光正喜欢这种有共同语言、充满情调的女子。可惜“红颜命薄”,妻子25岁时就去世了,留下给归有光的,是那无尽的悲痛。多年以后,当他看到已经“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时,怎能不想起妻子王氏,怎么不为她感到悲痛呢?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结束语:
一棵“木棉树”展现了现代女性应有的爱情观,一棵“合欢树”展现了伟大母亲对残疾儿子的爱和奉献,一棵“枇杷树”展现了丈夫对亡妻的深层怀念。这“三棵树”在文学世界里的独特意蕴,给读者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网友们,你们还记得这些名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