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华七律诗 感喟
感喟
识途此际辨无央,祖路迷迷没九苍。
觅渡何曾能梦梓,求心始觉可逃杨。
常羞只晓三人月,每愧唯知半亩塘。
几载仍为少深悟,悄然又历一番霜。
【注释】一直以来,总是期望这个世界更清明,更安宁。但总是事与愿违,不尽人意者频频入耳,不绝如缕。始知文人之心,不过浪漫尔,不务实也。因以为句,记于2021年9月17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辨识途程的这个当儿,想辨识却无尽无央,祖辈们走过的道路迷迷茫茫,隐没进了九天的穹苍。想要如同像前人那样觅渡,却何曾能够梦梓,只有在求诸自我之心之时,才觉得可以舍弃并逃离朱杨。常常羞惭孤单,只晓得月下唯有三人,每每愧疚视野窄小,仅知道自己的那半亩方塘。几多光阴徒劳地逝去,仍然很少有所深悟,悄然之中,又经历了一番岁月的秋霜。
首联中的“无央”,指没有穷尽,见《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又见汉代人霍去病的《琴歌》:“国家安宁,乐无央兮。”还见宋代诗人陈师道的《城南》诗:“白下官杨小弄黄,骑台南路绿无央。”
这一联中的“祖路”,即祖道,指祖辈走过的路,见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易水行》诗:“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又见子夜的《龙舟》诗:“身寄客尘行祖路,谈今论古倚瑶轩。”还见郭英杰的《咏酒》诗:“浪子归家寻祖路,游生靠岸顺行舟。”
这一联中的“迷迷”,形容的是模糊不明的样子,见唐代诗人李贺的《公无出门》诗:“天迷迷,地密密。”又见唐代诗人司空图的《春愁赋》:“燕泥滴滴而簷坏,蛛网迷迷而帐空。”
这一联中的“九苍”,指九天,见三国魏国诗人阮籍的《答伏义书》:“夫九苍之高,迅羽不能寻其巔。”又见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寄题刘巨卿家六咏·壶天》:“其大弥九苍,其小贮一壶。静观性中天,大小竟何如。”
颔联中的“觅渡”,意思是寻觅津渡,见梁衡的《觅渡,觅渡,渡在何处?》:“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年。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这一联中的“梦梓”,语出《竹书纪年》卷下:“文王之妃曰太姒,梦商庭生棘,太子发植梓树於闕间,化为松柏棫柞,以告文王,文王币率羣臣,与发竝拜告梦。”后因以“梦梓”为新朝创建的征兆,用典见唐代武则天的《天授二年置鸿宜鼎稷等州制》:“我大周席萝阐化,梦梓登期。”又见唐代诗人刘祎之的《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诗:“梦梓光青陛,秾桃蔼紫宫。”
这一联中的“求心”,谓玄思冥想,求悟佛理。佛教禅宗认为佛在人心,自省其心性,即可悟道成佛,见唐代诗人皇甫冉的《田家作》诗:“顾物皆从尔,求心正傥然。”又见宋代诗人苏轼的《海会寺清心堂》诗:“南郭子綦初丧我,西来达磨尚求心。”王十朋集注引师民瞻曰:“达磨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悟道。”还见宋代诗人刘学箕的《醉歌》:“读书求见古人心,闭门不知青春深。”
这一联中的“逃杨”,意思是叛离杨朱之道,见《孟子·尽心下》:“逃墨必归於杨,逃杨 必归於儒。”又见宋代诗人洪咨夔的《送赵处士游方》诗:“道家何荒唐,释氏更汗漫。君胡欲逃儒,结入杨墨案。”还见宋代诗人杜范的《和阳秀才惠诗七绝》其五:“载籍重脩旧额存,从今便可养胚腪。只愁均赋无良法,巨室逃杨复放豚。”以及程千帆的《读老》诗:“所愧墨逃杨,但梦鹿覆蕉。”
颈联中的“三人月”,意思是与月亮、身影为伍,形容孤独无偶,语本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用典见宋代诗人陈亮的《贺新郎·怀辛幼安》词:“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
这一联中的“半亩塘”,即“半亩方塘”,指很小的地方,见宋代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又见清代人李渔的《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尾联中的“物语”,指故事或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