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国人的一生都在为“老了”做准备,20岁和70岁都在做同一件事
多数中国人的一生,都在为“老了”做准备:
做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期待能够做到退休,并且能赚到养老所需要的钱;
为了攒钱买房,摒弃了一切的娱乐和享受,只为老了之后不至于居无定所;
跟自己不爱、也不爱自己的人结婚,只为顺从于世俗的规划,为了老来有个伴;
稀里糊涂生了娃,不明白繁衍生命的意义,只为将来老了之后有人照顾,有人在手术书上签字。
以上“老了之后”所能获得的种种好处,可不是小编杜撰的,而是生活中亲耳听到的“人生指导”哦。
在成长的过程中,估计很多人像小编一样,也听了不少长辈的“教诲”吧:
“赶紧找个稳定的工作,不然老了没有退休金。”
“别挑了,找个差不多的就赶紧结婚吧,否则老了没有伴,多孤单啊。”
“趁年轻,赶紧生孩子,没有孩子的人都晚景凄凉,自己一个人倒在家里都没人知道,手术都没人给你签字。”
“别乱花钱,把钱都攒着买房还贷吧,不然你七老八十了还得租房子住,谁肯租给你?”
虽然我们现在身处观念开放、物质繁盛的21世纪,却仍然普遍存在着可笑的“老了怎么办”的这种思维。
比如:
一位著名的舞蹈演员,已经六十岁,仍然玉骨冰姿得像一位飘然的仙女。
在她跟友人一起吃饭的视频评论区里,却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评价着: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儿女,所谓事业有成都是骗自己的。”
再比如:
一位公认是业界标杆的职业主播,其人生成就足以甩绝大部分人一百条街。
然而只因为悠闲地坐在路边吃一根雪糕,就在评论区里被人大肆怜悯:
“看看吧,这就是无儿无女的下场,六十岁在街头吃冰糕,没人管。”
“现在的年轻人都来看看,还敢不生孩子吗?以后老了怎么办,事业再成功,没有孩子的晚年就是惨啊。”
有时候看着这些“热心”的评论,一开始会觉得好笑,但后来就笑不出来了。
这样的评论看得多了,不禁会想: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热衷于规划“老了之后”的人生呢?
难道现在,当下,此时此刻的人生,比“老了之后”会更不重要一些吗?
发出这种评论的人,是否觉得:
当下,无论怎样都不重要,吃糠咽菜也好,一事无成也好,过着不幸福的人生也好,都没关系,只要——
【老了之后】有人照顾,有人管,有钱花就行。
这个逻辑,不得不说十分诡异。
“老了怎么办”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束缚着很多年轻人。
而现在我想告诉你,人的确是要未雨绸缪,要一定程度地为未来打算和考虑,但真的没必要把前半辈子所有的人生都搭在这个问题上。
理由有如下两点:
第一,“老去”是自然法则,谁也无法避免
只要一直活下去,那么每个人都会变老,谁都无法避免老了会失去美丽,失去健康等等的风险。
无论怎样,人老了之后总会发生诸多的不便和限制,生活并不会因为你年轻的时候多做了多少准备,就会对老了之后多一些宽容。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法则,谁也不能避免,不论做什么准备,也无法美化老后的人生。
所以,与其说前半辈子都提心吊胆的准备,更好的做法应是培养自己一个健全的心态和人格,让自己老了之后也有一个好的心态,这样才能过的更从容。
第二,“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有意义的只有“当下”
因为我们的人生是线性的,过去的任何一秒钟都已经无法再复原,过去的任何事情都会被永远地埋葬。
米兰昆德拉说过:
“只发生一次的事情,相当于从未发生。”
而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预料,在未来到来之前,未来也是不存在的,操心太远的事情,无异于杞人忧天,是很可笑的。
而对每个人来说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当下——此时此刻。
把每一个当下过好了,未来就不会太差!
结语
有一句话经常被人们拿来引用: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但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吗,为什么我们听了那么多道理,貌似都很有用,但即使你照着做了,却仍然过得不幸福呢。
归根结底,道理都是别人根据他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所谓普适的道理也未必真的适合你的个人情况。
人们总是在学习什么成功人士的人生模板,觉得照着这样的人去想、去做就行了,殊不知照猫画虎最后的结果就是四不像。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呢?
我认为,应该找到自己最想走的那条路,别管外界的声音。
因为外界本来就与你无关。
你怎么活,都是自己的事情,只要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承担相应的结果就行。
很多人的痛苦,就在于他自己心里想的是一套,学到的是一套,而做的又是另一套,这就是典型的“认知失调”。
多种思维方式无法融合到一起,自己的生存逻辑总是无法自恰,做任何事情都觉得很别扭,这才引起了巨大的痛苦。
所以,不用再跟年轻人说什么“不怎么怎么样,你老了怎么办”这种话了,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
而每个年轻人的人生,也应该由他自己来选择和决定。
讨论
你会为了“老了以后”去规划现在的人生吗?
如果为了“老了以后”而牺牲当下的幸福快乐,你觉得值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