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近体诗的拗救、守律和创新——伦炳宣诗论文选(十)

浅议近体诗的
拗救、守律和创新
伦炳宣
我们知道,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 。凡“拗”须用“救” ,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调节音调,使其和谐,称为“拗救” 。拗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本句自救,即孤平拗救;二是对句相救,包括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所谓本句自救,就是在格律诗中,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犯孤平”时,则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使其不再“孤平” ,进而符合格律要求。这种拗救具有实际意义,常被诗人在创作时运用。而第二种拗救的方法,即对句相救,则既没有实际意义,反而还会产生误导。
关于对句相救, 抛开“小拗可救可不救”不说,单讨论“大拗必救”的问题。
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中出句“向晚意不适”第五字应当平声,而“不”为仄声,对句“驱车登古原”第三字应为仄声,而“登”为平声,长久以来,这种句式被认为是对句相救(大拗必救)的模式。笔者本人认为,这是“以拗救拗”。
再以“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为例,诗中出句的“此”、“不”、“代”当平却仄,属于拗字,对句的“空”、“吹”、“成”当仄却平,属于拗救。也就是说,用对句的非节奏点上的拗字,去救出句节奏点上的拗字,进而断言,拗救后的诗就没有格律上的毛病了。实际结果是什么呢?不妨用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来对照一下,不难看出,上述几首经过拗救的诗,出句中的拗字照样拗,对句中不该拗的又成了拗。
其实,这种拗救的方法,并不是李商隐、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人的原创,而是后人在研究格律诗的格律时对这一共同现象的推论,想以此证实这类诗属于格律诗,并称其为格律诗的变体。按常理推论,汉语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一种意思的表达有许多字、词可供选择,其中不可能连一种合规矩的表达方式也找不到,诗人也决不会有意去写一个拗句,然后再费尽心机地去找个办法将其补救过来。诗人们写出这样一类的诗,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我们知道,在格律诗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预先有某些学者、专家或什么权威人士已经规定出平仄格式,让大家遵照这个格式去写,而是大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习惯,然后后人通过归纳总结,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和规律性的平仄关系,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格律规范。因此,在这种格式未固定下来之前,诗中出现后人所说的拗句拗字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诗人的诗不是好诗,人们赞赏这些诗,传诵这些诗,并不是因为这些诗采用了什么拗救或者变格,而真正打动人们心灵的是诗的意境、意象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这类诗,我们应当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不能用固定的方式去对照,也不要牵强附会地硬要认定其是格律诗。要知道,后人所总结的格律规范,应当由后人在创作时遵守,而不是以此去约束或者套评前人所写的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对句相救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以拗救拗”的方法,不但不能把原诗从违律中救出来,反而更加重了违律的程度。拗救作为一种创作手段,不是不可以用,但必须是在不违背格律规范的前提下使用。不管是大拗小拗,对句相救还是本句自救,救出来的句子必须符合诗律的基本要求,非如此就没有救的必要。如果把这种对句相救的方法套用在创作实践中,就会对人误导,从而产生不合格律规范的作品。因此,“以拗救拗”不可取。
检验一首诗是否合律,它的标准就应当是经过无数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格律规范,而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就一定是正确的,更不是用一个“特殊句式”、“变格句式”可以掩盖过去的。这好比一部国家大法,你特殊,他变格,这不乱套了吗?当然,这并不是说上述诗不是好诗,只是不一定把它叫做近体诗罢了。同样,所谓“对偶律”中的变式,也有此嫌。不管是“偷春体”、“蜂腰体”还是“散体”,这种写法无可厚非,既然是“变式”,为什么非要挤进近体诗的圈子里呢?难道还要把近体诗划分成规范的、不规范的、正宗的、非正宗的几部分吗?只有合律的近体诗才是近体诗,否则,它可以自成一体,也可就近归如其它格律不严的诗体,叫做“入律的古风”抑或别的诗体不也是很好吗?
由此联想到当前诗词改革中的个别现象,一些人缺乏严谨的创作态度,抛开格律,信马由缰,只要是七言、五言,四句、八句,统标为律绝,只要是按照字数填写押上韵就可以标上词牌,谓之创新,甚至于振振有词地说,古人写诗还不按格律,我们何必那么认真!其中也有人以上述例句为准,写起了特殊句式的诗句。可见,一个谬误贻害多深!我们在研究古人创作成果时,应当抱着科学态度,一是一,二是二,不以人定事,不牵强附会,不以权威名言为不破的信条。对于《唐诗三百首》之类的经典著作,前人所搜集的名篇,绝非是按照一种诗体。不要错误地认为,这本书中凡是四句、八句的诗都是合乎格律的近体诗,也没有必要去吹毛求疵,横挑鼻子竖挑眼,把一些本不是近体诗中的字句作为不合格律的近体诗加以评论;也不要把错误的推论当作令箭指手画脚,把本应归入非近体诗的诗句强词夺理地标榜正确,这样会贻误世人。
我们当前所进行的诗词改革前景光明,“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为热衷于诗词创作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非常喜人。我们既可以用旧声韵进行创作,也可以用新声韵进行创作,还可以放开手脚,写一些非格律的诗词,如当前方兴未艾的自度词,以及流行广泛的新古诗等等。当然,进行格律诗词的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因为社会主义时代的诗词,应是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展。它有别于其它任何时代的诗词,既要保留和发展传统诗词的某些形式,某些特点,又要具有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题材、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 新风格。毛泽东曾作过这样的论断:“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转引自《中华诗词》2007年第3期)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先生也说过:“诗词格律是通过长期创作实践形成的,它需要发展,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得随意加以破坏。”“格律诗词,主要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讲究平仄、对仗、粘对等。”“譬如写律诗,对、粘、平仄、押韵,都是要讲究的,否则就不叫律诗。”(《开创诗词新纪元》)这些话为我们进行诗词改革打开了思路,也是我们应当遵守的准则,同时也可以作为我们评判格律诗是否合律的标准。(本文原载《诗词世界》杂志2009年第二期)
(0)

相关推荐

  • 诗词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拼音中四声是怎样对应和区分的?

    这里说诗词中的平仄,自然是指古诗词中的平仄. 古音平仄 古诗词的平仄是根据古代汉字发音简化出来的. 古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代表,而唐宋之后的古诗依旧按照古音韵来创作,所以发音就以宋末<平水韵> ...

  • 以拗救拗不可取——伦炳宣诗论文选(十一)

    以拗救拗不可取 伦炳宣      我们知道,格律诗中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拗" .凡"拗"须用"救" ,有拗有救,才不为病.平拗仄救,仄拗平 ...

  • 浅论诗词的多角度表达——伦炳宣诗论文选(十七)

    浅论诗词的多角度表达 伦炳宣   多角度表达是诗词达到意境广阔.蕴含深邃的重要手段.要实现这种要求,需要具备两大前提:一是主观感觉上的多角度,二是客观感觉上的多角度.前者要求作者调动自身的各种感觉器官 ...

  • 从黄鹤楼看近体诗的拗救技法

    醉月诗苑 本来不想就这问题展开的,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不必对格律如此精深.可是不断有人拿黄鹤楼来证明律诗绝句可以不讲格律,可以出律.而格律诗是近体诗声韵美的必要条件.所以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就从黄鹤楼 ...

  • 旧体诗笔记||近体诗的拗救

    旧体诗笔记||近体诗的拗救

  • 浅谈伦炳宣先生的讽喻诗

    作者简介:汤林尧,1943年腊月生,曾任焦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近年出版有<历代六言绝句抄><南北朝五言古绝诗选>及自选诗.文集<西岭撷蕙>.& ...

  • 格律诗词写作(诗律⑥)格律避忌与拗救

    格律诗词写作 (诗律⑥)避忌与拗救 作者  凭高望远(谢启斌) 前面讲过了五言诗(五绝.五律)和七言诗(七绝.七律)的全部十六种标准格式.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明清后的格律诗作品, ...

  • 近体诗拗救例句(凡人)

    [20120803] "欲把西湖比西子"-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正格:仄仄平平平仄仄 拗救:仄仄平平仄平仄 "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 ...

  • 近体诗的格式是怎么样的?格律诗如何拗救?

    本文主要谈近体诗格式与拗救. 近体诗格律的具体表现 说格律的具体表现,先就要搞清楚什么是格律诗. 通常来说,格律诗即近体诗,包括律诗跟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分五言和七言.押平声韵.都是隔句押韵, ...

  • 浅议“楹联声律”

    琢玉庐主人 我身边有很多诗人,他们于律.绝.古风信手成篇,游刃有余.但是在楹联创作上,却裹足不前. 究其缘由,是楹联多变的声律,让他们无所适从.按道理诗人早已经过了声律关与对仗关,律诗格律严谨,粘对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