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阴火论”的理解

●非专业中医请勿使用

前言

东垣创“脾胃学说”,提出“内伤热中证”,“阴火论”等,这些论点开创了脾胃内伤学说,是对《黄帝内经》理论的重要发展,并将脾虚发热之证,称为“阴火”,然全书所论概念不详,叙述模糊,令后学者不得其门而入。张景岳批李东垣“火与元气不两立之说”,并认为阴火本为寒,后李时珍亦附之并云:“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炽,以水折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火分阴阳,是以阳火病性属热而治法宜清忌温,阴火病性属寒治法宜温忌寒,可见李时珍也认为阴火为寒。后又有医家认为阴火为虚热,阴火为格阳等等。一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后学实难择善而从之。而临床治疗内伤杂病用其法又有显著疗效,此正是该学说之重点难点,最近殷师授课太阴篇,下面就此浅现学习对“阴火论”的理解。

脾胃气虚,湿气下流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论述了水液代谢是通过胃、脾、肺、膀胱等多个脏腑协调下完成的,其中“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是东垣脾胃气虚,湿气下流之理论来源。

《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此论前段认为“阴火”是心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并提出发生病机是因为脾胃气虚,脾气散精功能失常,湿浊下流于肾,郁而化火,形成阴火上冲。故殷师指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上下,水不制火,火不运水,两相分离,斯乃东垣湿热相火说之大要焉。”,此论为阴火病机之一。

阴血不足,阴火炽盛

脾胃虚损,脾胃运化不足,无以化生阴血,阴血不足,则虚火内生,阴火炽盛。《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云:“脾胃气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荣血大亏,荣气不营,阴火炽盛。”治疗此“阴火”,东垣以当归补血汤治之,并云:“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故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

江西名老中医万友生在《寝馈岐黄五十年》中探讨关于补脾补肾中叙述了自己如何开始重视脾胃论,万老记录早年治疗一李姓女:

“中年。素体瘦弱,患胃中灼热已三、四年,饥时尤甚,饮冷则舒,通身皮肤灼热,手足心热,晨起胃腕有气包突起,约半小时自消,大便秘结,小便黄热,白带多,头晕,脉细数而虚弱。初按脾胃阴虚内热处理,投以增液汤加石斛、沙参、石膏、甘草四剂,胃中灼热稍减,气包末再发生,但大便仍秘结不行。乃用增液汤合泻心汤以清下之,再进二荆,胃中灼热未见续减,大便仍艰涩难下。患者迫切要求通便,因予增液承气汤一剂,仅服一剂即感到胃中异常难受,虽微泻几次而不畅,食欲大减,神疲肢倦,患者不敢再服,而别求医治。这是我早年不善凋冶脾胃的一例挫手案。”

万老分析其因:“本例实属脾胃气阴两虚之证。虽然胃中灼热而饥时尤甚,饮冷则舒,并伴有皮肤灼热,手足心热,便秘屎黄,脉细数等痛,确属胃中阴虚内热所致,宜用甘寒清热法,但从其体素瘦弱、白带多、头晕、脉虚弱等症来看,可见脾气素虚。脾虚则饮食不为肌肉而身体日形消瘦;脾虚则清阳不升,湿浊下注,带脉不固,而头晕白带淋漓。并由脾气虚导致阴血虚,引起虚火内炽,而现胃热肤热手足心热,脉虽细数而虚弱等症。其大便秘结不行,不仅是阴虚肠燥,更主要的是中气虚弱而无力传导,故虽润以增液而仍不下,攻以硝黄虽得微泻而不畅,且觉胃中异常难受,可见本证虽为气阴两虚之证,但其病机重点则在脾气虚。”后万老又治一中年男性,症状类似,有上述经验,治疗放弃甘寒清热之法,而改用甘温除热法而获效。

肺脾气虚,阳气不敛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经云:‘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此论从人体内部五脏相关阐述其法则,并用五行相生相克传变规律,说明一脏有病,可影响多脏协调功能障碍。最后引经文曰“余脏准次”,即其它诸脏可以次类推。

《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云:“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夫脾胃虚弱,必上焦之气不足……。皆天气之热助本病也,乃庚大肠、辛肺金为热所乘而作。当先助元气,理治庚辛之不足。”《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脾始虚,肺气先绝”。由此可见诸多论断,脾胃虚弱,肺脏之气最容易受伤,按《金匮要略》“余脏准此”之法,脾胃属土,脾胃虚,则肺金受伤,肺金伤则肾水不足,肾水不足,则无以上济心阴,则心火亢盛;肺金伤则无以制肝木,肝木无制则肝火旺盛。由脾胃虚而产生的心肝火旺则为“阴火”,且与肺金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观东垣《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书,文中多处阴火有指心火、脾火、肾火、肺火、相火者,那到底“阴火”是什么火,我的理解是此火即是上述诸火,其病机核心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肺脾相关,升降失常而产生其病理变化之火,即有时候可表现为实火,有时候可表现为虚火,所以方中可用黄芩、黄连、石膏等寒凉之药清之;又可用黄柏、麦冬、五味子等药泻之,养之,然用药其核心不出补脾胃而升其阳。

病案举隅

曾治一老妪,65岁,自诉十年前绝经后开始失眠,难以入睡,冷热阵作,伴烦躁、汗出、口干等症,最近一两年,增全身皮肤肌肉发热,无痛感,自云“火烧火燎”,并非内热,兼有乏力,大便不爽。刻诊:舌淡,舌尖稍红,苔薄白略腻,左脉沉弦,右脉沉细。余有一段时间正在看《内外伤辨惑论》,其中升阳散火汤云:“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也。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思之,似为此症,当即处以:羌活5、独活5、防风5、党参10、白术10、黄芪20、炙甘草10、葛根20、升麻6、麦冬20、五味子10、浮小麦30,柴胡6、七剂,水煎服。患者二诊来诉,服药七剂,最明显变化是皮肤肌肉间发热症状消失,且睡眠明显好转,效方不变,守之续以七剂而愈,近期曾有复发,来诊,仍用该方,即效。

曾按:《黄帝内经》云:“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火热内郁,心烦急躁,不寐,皮肤肌肉间热,乏力,实为脾胃虚弱,气机不畅,郁而化热,阴火上冲,故用参、术、芪、草固其本,用羌、独、防诸风药散其热,实为《内经》所云“火郁发之”之意,麦冬、五味子防升散太过而敛其阴、浮小麦缓肝而益脾,全方守其中焦,散其郁火,邪去而正安。

○  文中方剂非养生方剂, 非专业中医请勿使用

(0)

相关推荐

  • 工不能禁

    ​工不能禁: 五行乘侮 影响疾病 任何事物,都不孤立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五行之气的 相乘.相侮规律 是气候变化反常 出现的两种现象 五脏病理,变化之间 也存在着,复杂联系 如脾胃虚弱 水谷精微之气 ...

  • 《黄帝外经》心解(五)

    节选:人身五行 五行 火 木 土 金 水 五脏 心 肝 脾 肺 肾 岐伯说:"心肝脾肺肾,配火木土金水,非人身之五行乎. 生克之变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生不全生也,克不全克也,生长克而不敢 ...

  • 中医脾胃里的“阴火”是什么?应该怎么治?

    中医脾胃里的"阴火"是什么?应该怎么治? 原创 姜增威,徐晓梅 中医药导报 昨天 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著作,一直被视为研 ...

  • 阴火摘抄

    1.3"阴火"为异常能量转换 能量守恒定律揭示"能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 ...

  • 何为“阴火,如何理解甘温除大热”?何为

    一生何求j2018-02-10 16:27:38 举报56 评论 阴火是相对阳火而言的病理概念.广义而言一般多指虚火,如肝肾不足所形成的阴虚火旺,饮食劳倦,喜怒忧思所生的心火 等:狭义的阴火多指李东垣 ...

  •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的“阴火”,该如何理解

    在<脾胃论>中,李东垣有这样的论述:"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 ...

  • 地支巳  巳火意象:  五行:阴火  方...

    地支巳 巳火意象: 五行:阴火 方位:南偏东 地支巳火 已火:为孟夏,农历四月,乾卦.巳火更旺.为大驿(人烟密集.道路通达之地).已里藏丙火.戊土,加之巳下面的一个地支又是午马). 1.对应类象:汇聚 ...

  • 关于阴火病机的探讨

    目前,多数人认为阴火系气虚发热,但对其具体发病机理纷争难休.其实,古代医家早有争论,以朱丹溪.薛立斋.赵养葵等的观点较具代表性.如<格致余论·相火论>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阴之火 ...

  • 关于阴火本质 李东垣“阴火”理论

    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 李东垣以 <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 总结前人的 经验, 又根据他本人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体验, 以 脾胃立论, 创脾胃学说, 为内伤发热证治提供了 ...

  • 李东垣“阴火理论”之甘温除大热,泻阴火

    继而上一篇文章我们探讨了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其药类法象,以人法天地. 在补中益气汤方后加减中,有一条:心烦而乱,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气虚之 ...

  • 中医人必须懂:阴火和阳火!(附:论火不归原治法)

    火的病证,为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其治疗方法与理论的阐述,在中医学文献中有极为丰富的记载. 火病的种类虽多,简言之,不外虚实两类.实火属于邪实,一般用清解之法治之:虚火属于正气的不足,一般用温补和滋补之 ...

  • #了不起的医生#从阴火理论探讨肺间质纤维...

    #了不起的医生#从阴火理论探讨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 01阴火的致病特点 阴火的病位涵盖了五脏,范围广泛.脾胃气虚者,<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中有"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 ...

  • 中医讨论:秘谈阴火学说!(中医思维)

    山人传道 今天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而"阴火"学说."甘温除热法"以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补益阳气与升阳散火相结合,是李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