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华、梁德新║松源麦芽糖
松源麦芽糖
张华华 梁德新
麦芽糖是梅州市梅县区松源镇流传甚久、颇有名气的土特产。年轻的一代的松源人只知道麦芽糖好吃,却不知道麦芽糖的历史。
松源地处闽粤交界边区,既无工业且少经济作物。相传很久以前福建的手工艺人肩挑着麦芽糖来到松源,机灵的横坊片人很快就把制糖手艺学了过来,利用农闲时节,家家种麦制糖户户游乡叫卖,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松源也因此成为客家地区著名的麦芽糖之乡。
麦芽糖之乡——松源镇
松源镇生产麦芽糖已有600多年历史。据了解,自1307年(元朝大德11年)起,松源就有开始生产麦芽糖。相传在明末清初,彩山、横坊等地就有人以生产经营麦芽糖为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粮食紧张,松源麦芽糖一度停止生产,改革开放后,才又得于恢复。现在在松源麦芽糖以家庭作坊手工制作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全镇约有近百户人家生产麦芽糖,全年产销量约十万公斤。如今,在松源圩兜售麦芽糖的小商贩拥有各自的麦芽糖品牌,当地的横坊村、径口村、园岭村和彩山村成了麦芽糖的主要产地。
中国新闻社记者杨草原曾采访径口村老二麦芽糖传人王承胜,下面是采访文章的摘录:老二麦芽糖是松源镇生产麦芽糖的老字号,老二麦芽糖由其祖宗流传下来已有百年历史。26岁的王承胜是老二麦芽糖的第5代传人。逢年过节,麦芽糖销量极好。“过年时1天能卖掉80斤麦芽糖,甚至供不应求。顾客须提前预定,新顾客则要亲自到作坊预定才能买到。”,王承胜说:“来购买的除了松源人外,还有一些江西、福建的顾客,甚至海外华侨也会专程到我们这里购买。澳洲有位60多岁的姨婆,每次回国都会托亲人从广州过来买,或联系我们寄给她。还有两次她亲自到这里买了10多斤回去。”除了店面销售外,王承胜还开设了网店,生意不错。
麦芽糖的成分简单,工具也不多,由糖架、糖篓、糖钩等组成,看似简单但要做得好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要精选小而笃实的上好麦子,用冷水浸泡一夜,捞起后装入簸箕用布盖住,待小麦发芽。最上佳的麦芽是嫩黄色约1寸长苗秧,芽须洁白浓密。小麦发芽要看天气,大概4天至一星期。这期间要多查看,以免麦子发霉或腐烂,这道工序很重要,直接影响麦芽糖的出糖率。然后是选优质大米焖好饭,30斤大米配1斤麦芽,把麦芽撕碎,掺入米饭中保持恒温发酵约8个小时。期间要翻炒,让麦芽更均匀渗透米饭中,有经验的师傅会加1两熟石膏(起清汁液,不粘锅,节省时间作用)。发酵好的米饭就可以起锅了,装进糖篓,用糖架压榨出汁液,把汁液放进大锅,把握好火候以免烧糊,慢慢熬制成浓稠状。传统的手工拉糖,是最费力气最具特色的一环,待糖汁冷却不烫手时,将一团糖胶挂在糖钩上,黑褐色的赤糖在不断拽拉中变成白色,煎靓的麦芽糖清白而不转黄,将拉好的麦芽糖剪成一个个小圆扁形,至此麦芽糖才算成形完工。
从蒸饭到成品大约要14个小时。制作麦芽糖虽然工序多、时间长,但这样制作出来的麦芽糖松软甜香、入口即化,非常畅销,松源麦芽糖因此长盛不衰。现在镇上不少生产者,还将麦芽糖配上黑白芝麻、花生、姜汁等佐料,精制成芝麻、花生、姜味等系列麦芽糖产品。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麦芽糖性甘温,健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而性不损元,故为健脾温中之药,在处方中为饴糖,有补气治病作用。麦芽糖不但风味独,且有药用功能,深受梅州百姓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本文入录张华华编著的《客家文化拾零》
文章配图来源: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张华华,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副教授,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退休后到各地田野调查,把客家文化研究人文的资料辑录编著《客家文化拾零》。
梁德新,梅县松口镇人,中学退休教师,梅县第10届政协委员(兼学习文史委员)。有文章在报刊发表,编著书数本,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对客家文化有研究,曾邀请出席嘉应学院、三明学院等单位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文章和论文约5万字入录《客家文化拾零》书中。
编辑:梁德新;校对:梁德新
策划:周逸帆;责编:韓小丹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