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刘汝明抗命不守铁路,也是共谍?

以前一次写淮海战役讲到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经萧县,永城,涡阳,蒙城到阜阳一线南逃时,被解放军在萧县到永城的大道上追上并包围。有人看到这里,马上表示我是胡扯,萧县在徐州西面,既然是南逃蚌埠,为什么会往西面走,这不是荒唐吗?

其实一点都不荒唐,因为事实就是如此,萧县在徐州以西没错,但从徐州出发,经永城到涡阳,蒙城,然后到阜阳,再从阜阳转到蚌埠,这就是杜聿明当时设计好的逃跑路线,而且按照原计划,是要在五天之内从徐州赶到阜阳,所以部队只携带五天油料和粮弹物资,到阜阳之前不补给,到阜阳后再统一补给。

蚌埠在徐州南边,这也是事实,而且有铁路相通,这也没有问题。如果要最快速度从徐州撤退到蚌埠,走铁路当然是最方便的,而且这段铁路并不长,是最便捷的。杜聿明当然也知道这一点,那么他设计的逃跑路线为什么不走铁路,却要绕远路去向西走一段,然后向南折,到阜阳后再折而向东,到蚌埠呢?

这当然是因为徐州到蚌埠的铁路当时已经被解放军切断了,而且徐州南边有华野的强大阻援部队,杜聿明冲不过去,如果能冲过去,不仅可以最短时间内到达蚌埠,而且还可以顺手解了黄维之围。到问题就是,解放军中野部队已经攻占了宿县,切断了铁路,并且有强大阻援部队一直在徐州以南与杜聿明集团的部队对战,以防止他解救黄维兵团。

杜聿明在做徐蚌会战计划的时候,难道不知道宿县的重要性吗,为什么没有派部队固守宿县,保持铁路畅通呢?网友能想到的,杜聿明当时当然也考虑到了,而且也确实派了部队负责保障铁路交通,因为预定的会战是以徐州为前线,以蚌埠为后方的,保持两地之间的交通畅通和安全当然是毫无疑问非常重要的,而且承担这个任务的就是刚从中原战场调来的孙元良兵团。

所以孙元良兵团一路风尘仆仆从郑州赶到蚌埠,然后又奉命北上驻守宿县,任务就是保证铁路线的交通安全。但没想到会战还没开始就出了状况。首先是黄百韬兵团还没来得及撤退到徐州,就已经被华野追上并且包围在了碾庄,已经撤退到徐州的李弥和邱清泉两个兵团只好又去救援黄百韬兵团。

其次就是这时候张克侠何基沣突然起义了,导致徐州城防空虚。按照原定的计划,应该是李弥和邱清泉两个兵团东援黄百韬兵团,冯治安兵团驻守徐州,担任城防。但是这时候张克侠和何基沣突然起义了,冯治安剩下的部队刘峙也不敢信任了,赶紧南调蚌埠,冯治安回南京接受审查,徐州城防一下子空了。刘峙于是紧急命令孙元良兵团北上徐州,接替暂时由李弥兵团中抽调出来担任城防的部队,以便李弥兵团能够全力东援。

在孙元良兵团北上徐州时,解放军的地方部队就开始在宿县以北地区攻击孙元良兵团的部队,但是孙元良兵团的部队仍然按计划北上徐州,宿县则按照当时的命令,应该由南线的刘汝明派部队接替宿县的防御。但是李延年在把这个命令传达给刘汝明的时候,刘汝明表示,他也是剿总副司令,李延年也是,凭什么要听李延年的?所以中野部队占领宿县的时候,宿县没有国军部队防守,非常顺利。

正是因为铁路线被切断了,宿县被解放军占领了,所以之后国军只能以更小的固镇作为重要据点开防御,宿县好歹是县城,固镇只是和小镇,各方面的情况当然都不一样了。所以,黄维最终再决心突围的时候,只能向固镇方向突围,而增援黄维兵团的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也在固镇附近未能突破解放军的阻击。这样,如果杜聿明集团直接南逃,就无法通过宿县了,只能选择没有敌情的向西迂回的路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