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到底禅让了没有?朱熹颠覆了儒家的三观
按照传统儒家的历史叙述,尧舜禹三代都是禅让制,举贤不举亲。这个说法流传了一千多年,儒家都笃信不移,而且一直有人效法。
比如在战国的时候,燕王哙曾经禅位给丞相子之,结果导致燕国大乱,进而导致齐国趁人之危,入侵燕国,燕国几乎亡国。
王莽篡位,也是用的这套理论,因为汉朝连续出现绝后、无人继位的情况,王莽就造舆论说,汉朝天命已尽,王莽德配天地,应该受禅,最后就让王莽篡了位,改国号为新。
在王莽之后,历朝历代权臣篡位,基本上都是沿用这套办法,先造舆论,然后以所谓的避位让贤的名义,把皇位让给权臣。
比如董卓就逼着汉献帝给他让位,差点就成功。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很快就逼着汉献帝禅让给了他,建立起了曹魏。
到曹魏后期,司马氏夺权成功,曹氏的皇帝变成了傀儡,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到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的时候,终于篡位成功了。
这个说法一直没有人质疑,到了宋朝,却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比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和弟子谈话时就说,即使在尧舜禹的时代,禅让制也不是主流,主流还是传位给儿子。
比如尧和舜都曾经培养过自己的儿子,只是他们的儿子都不成器,而当时分别担任宰相的舜和禹对天下有大功,早已得到人心支持,而他们的儿子都还羽翼未丰,所以才把位置传给了舜和禹,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
到了大禹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大禹很早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儿子,等到大禹临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启已经权力很稳固了,没有人能够动摇,所以他就顺理成章的继位了。
从此就变成了家天下,之后王位都是传给儿子,不再搞禅让制了,即便是儿子无德无能,其他人也不能夺位,否则就是乱臣贼子。
比如商王太甲继位的时候游戏无度,伊尹就把他流放出去,自己权摄王位,三年后太甲改邪归正,伊尹才又复位为王了。
朱熹之所以敢于如此公开的质疑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三代禅让制,就在于当时已经出现了《竹书纪年》这种出土文献,而按照这个文献的记载,尧舜禹实际上并不是儒家说的那么温文尔雅的禅让,而是血淋淋的权力斗争。
舜是囚禁了尧,才取得了王位。禹也是按照舜的做法如法炮制,囚禁了舜,然后才登上王位。而且,舜和禹在夺位的时候,都把尧和舜的儿子流放出去了,这其实更接近后来的“革命”之说,而不是禅让。
所以,朱熹就质疑了周武王伐商的正当性。他说,既然周武王是吊民伐罪,是因为纣王残暴,那么他如果大公无私,毫无私心,为什么在攻入朝歌的时候,不选择殷商的宗室中比较贤德的人立为商王,而是直接自己继位了?
即便是比干等人已经被纣王杀死了,箕子也已经逃走了,在朝歌城破的时候,仍然还有微子还在,而且被周武王分封为宋国,为什么周武王不立微子为王?这不是说明周武王伐商本身就是为了自己坐天下吗?
朱熹和古人较真,这么说其实在当时是很冲击普通儒生的三观的,因为这意味着之前他们关于朝代更替的一套说法都被判定为欺骗人的把戏了,根本就不可信。
所以,到了朱棣靖难成功进入南京之后,让方孝孺给他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问他来干什么来了,朱棣说建文听信谗言,他来清君侧。方孝孺又问,现在君侧小人已经不存在了,朱棣说建文也找不到了啊。
方孝孺说,建文不在了,建文还有儿子在呢,你要是来当周公,立建文的儿子不就是了?朱棣说不过,最后把方孝孺诛了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