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同学 | 多维人生进行时:李晟宁
李晟宁
西南大学含弘学院2018级本科生
学业成绩平均分达94分,排名年级第一
西南大学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
西南大学创新创业奖、海外研学奖、志愿服务奖,重庆市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西南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生会(SASA)主席
主持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主持202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本科生科创计划项目(地理类公费获批学生全国仅35人)
主持德国Lanxess水资源治理项目
主持2019年重庆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2019年暑期受全公费资助赴加拿大皇家大学创新与青年领导力夏令营
2019年秋季学期赴美国圣约翰大学交换生项目,并获得全科满绩点成绩(GPA:4.0/4.0)
2019年暑期参加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培训
2021年拟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Mitacs加拿大科研实习
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项,核心期刊论文在投2篇
西南大学创新创业联盟会理事
西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香樟计划”骨干培训学员
行走科研路上,潜心探索方向
「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想在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便不能在纷繁复杂的大学生活中迷失了方向,而应该沉心静气,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对于李晟宁来说,科研学习是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在大一刚刚结束军训的时候他就主动联系导师杨庆媛教授争取进入实验室课题组学习,从整理录音文字这样的简单工作开始做起,一点一点跟着组里的硕士博士前辈们学习。
「课题组里面的哥哥姐姐们带给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多元深远的,让我在迷茫的大学初始阶段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规划,并理性思考这条路是否适合自己。」
不仅仅是科研,前辈们平日里还经常和李晟宁聊自己读博的苦恼与快乐,李晟宁非常享受这种聊天,这令他倍受指引,在之后少走了很多弯路。
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李晟宁在实践中逐渐汲取经验,在大一时,李晟宁主持了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这基础上,他在大二再次以项目主持人身份成功申请到国家级大学生训练创新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本科生科创项目。
「科研是为联系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的,所以它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自娱自乐。」对于科研,李晟宁有着自己的理解。
至于如何做好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李晟宁认为在科研初期不要把科研看成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这个时间段需要将科研简化,在宏观层面上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关注社会发展的热点痛点问题;在研究开展阶段应当将问题复杂化,拓宽问题深度,求索其背后存在的深层联系和意义,用专业理论科学寻求答案;在总结阶段时应当回归简单化,将研究成果落到实处,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李晟宁在不断求索的过程中找到了科研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他吸取前人经验却又不囿于此,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方法,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图为李晟宁在美国大峡谷)
登高壮阔天地,赴远开拓视野
身居一隅,我们的视线便被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角落之中,眼中不见山川纵横,心中不知天高海阔;身处世界,我们的视野便能延展到人间的每一处,眼之所见是世间百态,心之所感为人间万象。拓宽生命的宽度,就要多去倾听世界的声音,在不同的地方绽放自己的精彩。
褪去大一的稚嫩,步入大二的李晟宁开启了为期半年的美国、加拿大交换生活。对他来说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他在异国教育体系下开启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李晟宁用“累并充实”来形容自己在国外的学习生活,国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课堂都是学生的主场,而不是老师唱独角戏。为了在第二天的课上有话可说,李晟宁每天都会看很多的阅读材料,作业写到凌晨两三点都是家常便饭。
李晟宁当时选的课中,有一门课每周五都有闭卷考试,而且考试内容涉及到较多高阶知识,这令李晟宁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无数个深夜里,李晟宁也想过是否要退课,但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再加上老师多次为自己“开小灶”,李晟宁还是选择坚持下来。
(图为李晟宁在旧金山)
最终,李晟宁以所有课程都获得满绩点的突出成绩为自己的交换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其中有一门课,李晟宁本没想过自己能拿到满分,在成绩出来之后,他还专门为此去询问了这门课程的教授,教授对他说:「如果不是因为满分只有一百分,我非常想给你更高的分数,我认为你付出的努力远远超过了一百分。」听到老师的认可,再回想起这一学期的诸多不易,李晟宁热泪盈眶。
(图为李晟宁美国交换满绩点成绩单)
除了学习之外,李晟宁把自己在外交换的日常生活也安排得满满当当,他认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一定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多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这对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大有裨益。
李晟宁曾深入到美国幼儿园、小学、中学,调查他们的学习课程、测评模式、课堂管理等情况,借此了解西方教育体系下每一级教育的发展状况。
他参与过当地环保志愿活动,深刻体会到青年对于城市乃至全球环境发自内心的关注。
李晟宁也会和伙伴们一起在外露营、划船钓鱼、夜晚聚会、“黑五”购物,离开美国前他还抽出时间环游了多个城市,可谓收获满满。
在异国,李晟宁走过许多路,见过许多人,经历过的每一次交谈、享受过的每一份视觉盛宴,都使李晟宁更加包容地看待这个世界,学会尊重多元的群体人和事物。
李晟宁说这些经历在默默增加他内心的厚度,而这种厚度正是做事所需要的底气。
因缘相聚在此,创造一切可能
学生工作是李晟宁大学历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从中收获到的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增长,还有和伙伴们的珍贵友谊。对李晟宁而言,学生工作是他在课本之外的另一个学习平台,他在这里得到成长,也倾注着自己的心血帮助他所在的组织不断成长。
在美国圣约翰大学交换学习时,李晟宁在某次讲座上偶然遇见了一位教授,而她竟然是40年前来西南大学建立交换关系的第一批老师之一,和这位教授的交流使李晟宁萌生了拍一个纪录片的想法,他想以此来记录西南大学和美国圣约翰大学之间多年往来交流的历史。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因为拍摄这个纪录片,李晟宁结识了一些国际处的领导老师,他和西南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生会(SASA)的故事也就此开始。
了解到国际处的老师希望他接任SASA的主席后,李晟宁并没有直接接下这个职位,而是先和SASA的指导老师朱禹丞老师进行了一番沟通,对SASA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李晟宁觉得这是一个国际化程度与发展潜力都非常高的组织,SASA所做的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工作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李晟宁先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大三还要做学生工作,但这次他毅然选择了承担这份责任。
由于在此之前李晟宁并没有在SASA工作的经历,正式接任六个月前,李晟宁便开始积极梳理组织工作思路、调研各个组织优秀做法,找到SASA前理事长周芳芳学姐深入交流学习。
在对SASA的情况充分摸底之后,李晟宁在保留组织原有精粹特色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大胆创新,并在全校范围内开始网络式挖掘”贤良才俊“,希望更多优秀的人才能给SASA带来更多的活力。
李晟宁的挖人之路并不顺畅,劝人加入组织不是一个轻松活,有些时候一个人就要沟通数个小时,还有很多劝说以无果告终。但是最终的结果令李晟宁非常欣慰,他找寻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与他共策SASA未来的发展。
(图为SASA相关活动合影)
在组织构建上,李晟宁特别重视凝聚力建设,他希望所有的SASAer都能因为自己在这个组织而骄傲,每个人在一年后都能觉得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李晟宁和全体SASA干部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致力于把SASA打造成一个大家庭。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晟宁会放松对组织工作的要求,在他看来,工作和生活应该是分开的两部分,无论平时有多放松,在工作时,每一位干部和干事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手上的任务,努力做到极致。
同时,组织对于工作质量的要求也是非常高。这短短两个月间,在国际处领导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在每个成员的认真投入下,每一次SASA在全校的亮相都好评如潮。
谈及学习与工作的关系,李晟宁说SASA干部团队有很多来自各个学院的年级第一、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这充分证明学习和工作是可以兼顾的,工作可以成为学习的缓解剂,这也充分考察一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
善意驱散迷茫,温暖指引方向
前进的道路并不总是顺畅,难免会遇到不如意与坎坷,却也会收获温暖与感动,这一份份善意往往能化作强大力量,助推人们度过险阻,奔向远方。
李晟宁的成长路并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很多时候他也需要一人走过独木桥,历经种种磨练与挑战。
刚进入大学时的李晟宁,对于新学校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学校很大、人很多」,这也带给他深深的迷茫感,不知道未来四年会在这里发生怎样的故事。
大学最初的两个月,李晟宁做了很多事情,却不知道意义何在,当他像在黑夜中茫然行走不辨方向时,班主任汪艳霞老师与他一次又一次的谈话逐渐拨开了他心中的迷雾。汪老师说的那句「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令李晟宁印象尤为深刻,这句话对他的影响持续至今。
在汪老师的引荐下,李晟宁认识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学姐--曹锦纤,这是一个在大学阶段对李晟宁影响深远的人。曹锦纤从李晟宁大一起,就给他讲述了很多学习的经验与规划思路,引导着李晟宁度过迷茫期。现在曹锦纤已经保送到复旦大学读研深造,但她仍然在学术上给予李晟宁非常多的帮助指导。
2019年,李晟宁前往加拿大交换学习。刚到加拿大,李晟宁就遇上了麻烦。在其他所有的伙伴都被寄宿家庭从机场接走时,李晟宁的寄宿家庭依然迟迟没有来,随后两周的生活也是不尽如人意。李晟宁遇到了一位古板傲慢的房东,这位房东让李晟宁很是头疼,相比于同行伙伴们寄宿家庭的舒适温馨,李晟宁的寄宿生活可谓是无比艰辛。
当李晟宁开始对接下来的美国学期交换生活感到害怕的时候,一位善良的老奶奶出现了。
这位老奶奶是另一个寄宿家庭的房东,她不满李晟宁受到如此差劲的待遇,在李晟宁离开加拿大前的最后一天,年过七十的她亲自开着车带李晟宁兜风,特地给他做了中国菜,这份来自异国的温暖让李晟宁也鼓起勇气继续他的征程。
(图为李晟宁在加拿大的授奖及和老师合影)
而后的美国的学期交换中,李晟宁也着实收获了太多的帮助:知道他因为刚步入全英文教学环境在学习上很吃力,主动提出为他单独加课的老师;在感恩节时主动带他回家过节,并且把自己房间让出来给他住的美国同学,这些都让李晟宁感觉无比温暖。
半年的海外求学时光里,李晟宁说自己感受到了太多的爱。
「我的导师非常爱学生,我也非常崇敬我的老师」。在专业的选择与学习上,李晟宁受到了来自导师杨庆媛教授莫大的帮助。李晟宁初识杨老师是通过官网上的介绍,”二级教授“、”院长“等众多高大上标签,让李晟宁最开始不由自主地心生畏惧。
但通过与杨老师两年的接触,李晟宁觉得杨老师对于自己已经像是家人一般的存在,她总是愿意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为学生考虑,平日里也尽心尽力地为学生提供资源。杨老师和其爱人易老师都特别平易近人,李晟宁在他们身上学习到的不仅有专业知识,更有谦逊的待人接物态度。
(图为李晟宁和导师在浙江大学参加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
提及未来,李晟宁说他的短期目标就是在大三结束之后能够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生去向,他目前中意的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李晟宁看来,这是一个可以将他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的规划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地方。
这个夏天,李晟宁在青岛夏峰会上担任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姚洋院长的私人秘书,和姚洋教授有过一段时间的密切接触,这段经历也使李晟宁想朝着这个方向奋斗的决心更加坚定。
但李晟宁同时也说,最终究竟是在国内保研还是赴境外深造,他还没有做出选择,他也不希望给自己过多设限。但无论将来的路通向何方,李晟宁都会继续努力,为自己创造更加宽阔的未来,开拓他的多维度人生。
李晟宁给大家的建议:
1.拒绝盲从,探寻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2.善于发现身边的资源,并充分抓住各种机会。
3.多关注社会中的点滴,多与不同的人接触,对这个世界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4.凡事尽早构想、长远规划,做一个明白人。
积累是获得成长的方式
善意是面对世界的态度
踏实是不断前行的力量
情怀是经历酿造的结晶
高岭的花儿将松散的沙粒积聚成破土的力量
以最美的姿态回馈阳光的哺育,露水的滋养
一枝独秀从来不只是外表的鲜亮
它凝结着血泪,汗水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