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病篇7

这一篇,我们专门讲桂枝汤,尽量讲详细,照例先看条文和相关内容:

十二、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 三两(去皮)芍药 三两甘草 二两(炙)、生姜 三两(切)、大枣 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第十二条文的内容,我们上一篇已经讲了,这一篇专门讲桂枝汤。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第一个介绍,而且是整个伤寒大论出现和使用的频率第一。

桂枝汤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而且《伤寒论》后面的很多处方,都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组合而成的,故桂枝汤有“群方之祖”之称。

太阳中风的治疗,桂枝汤的使用机理

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的原理,前面已有简单介绍,这里我们再着重阐述一下。在此之前,我们先看一段《内经》的内容:

内经素问热病论,有一段话,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上边这一段话的内容,我们提炼如下:

第一、人体的汗,源自脾胃所化生,也就是汗血同源的意思。这里也提醒医生,在给病人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守护好病人的脾胃。

第二、正邪交争于人体体表,汗出、热退、胃口开,这是正气胜(精胜)的表现。

第三、汗出、热不退、无胃口,这是邪胜正败而退守的表现。而且这里人体精气(正气)在不断地泄漏。

然后呢,我们对比看太阳中风的症状“汗出、发热恶寒、阳浮而阴弱”。

因此,太阳中风,正是正邪交争后,邪胜正气退守的情况,表虚汗出而热不退,精气(正气)变虚弱,脾胃也变虚弱。

也就是说,一开始正邪交争于体表,而人的正气不足于抵抗外邪,汗出驱除外邪失败,从而正气退守,从皮表退守到肌理这一层。

所以,光靠人体本身良能,不足于抵抗外邪,需要借助经方的力量,提升胃气,然后让病人再发一次汗(发微汗),从肌腠开始把邪气排出体外。

以上这个原理,正是伤寒六经里,疾病传变的体现,我们在《人为什么会生病?中医如何看待人生病?(下)》这篇文章里,对伤寒六经有非常详细地讲解,大家可以看一下。

桂枝汤和药方的释义

桂枝

《神农本草经》原文: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桂枝,气味辛温而浓香,还有点微甜,能入中焦帮助脾胃气化之功用,促进脾胃提升正气,并能散血脉肌肉中风寒之邪,故能解肌。

这是桂枝在这里的作用,当然它还有很多其他功用,我们后面再说。

白芍

《神农本草经》原文: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白芍,苦味多于酸味,以降和泄为主,收敛滋阴为辅。临床常用它治腹痛,降则能引气血下行,苦则能泄而去实,所以白芍的活血作用也比较强。

如果说桂枝是阳化气,那么白芍就是阴成形,有了白芍的搭配,桂枝不会宣发太过,而后阴阳交,精气始化生。

如果说桂枝促进阳气的流动,那么白芍就入血分而通利血脉。同样的,白芍还有其他很多作用,我们留后面再讲。

甘草

《神农本草经》原文: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甘草,味甘入脾胃,守而不走,补中气,和诸药,得土之气纯厚,能补脾阴,益胃阳。

生姜

生姜和干姜不同,我们先看干姜在《神农本草经》的原文: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珠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上边讲的“生者尤良”,不是指生姜,它是指干姜未炮制前的母姜,多年生的母姜。而生姜一般是指新姜。

我们看生姜的功效: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姜辛味比较足,辛散的力量比干姜强,下气去水湿的力量比较干姜强,当然生姜也能散寒。

有一个我们要特别强调的就是,生姜辛味比较强烈,辛能润,能帮助脾胃气化而生津液,开腠理而致津液。

大枣

《神农本草经》原文: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所以大枣在这里,也是甘温补脾胃,生津液,使全身经脉得以润泽通畅。

桂枝汤整体释义

因此,从整体来看,太阳中风,是身体良能不能驱除外邪,精气战败而退守,津液虚弱,身体正气要再次驱除外邪,就要借助桂枝汤的力量。

于是,白芍、生姜、甘草草、大枣组合在一起,固守脾胃,并提供中焦生津之源,桂枝主攻,加上生姜发散之助攻,把气血津液调集于肌表,再次把邪气驱除于体外。

而整个处方是比较平稳的,喝完药以后,病人还需要喝粥,借助五谷来补充津液营养,再加上粥的热气,来促进身体排汗。

桂枝汤从以上来看,好象是用来发汗,但其实从结果来看,有很多表虚,阴阴不调汗自出的病人,吃了桂枝汤,往往能立马止汗,止汗功效如神!

关于汤药的煮法

原文讲是抓药三副,用七升水,微火煮取三升,等汤药温度适中时,喝一升。

我们现在比较常用的做法是:

一次煮一副药,如果药量多的话,就用大约9碗水煮到约3碗水(这个碗就是我们平时吃饭的小碗),然后分早中晚服用,当然具体如何服,还得看病情;

如果是药量少,可以约6碗水煮到2碗水,具体放多少水,还得看火的大小,火太大水就要加多一点。

关于煮药时间,一般这种外感伤寒的中药,不能煮太久,因为需要用药物的气,取药之气,则药不能煮太久,煮个30-40分钟这样子,就差不多了。

关于服药的注意事项

第一、吃了第一碗药,如果出汗而病好了,那么剩下的药不能再喝了。

第二、服药不能贪快,一下吃很多,可以采取少量,多次服用,让身体出微汗,不能汗出如流水,出汗太多,容易伤到病人的正气。

第三、吃药出汗,一定不能当风,最好躺床上盖上被子,如果不出汗,过二小时后,再服。

第四、服药期间,要戒口,各种辛辣、生冷、腐臭,肉类等,会给脾胃带来负担的,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能吃。

关于药量的问题

汉代的衡器已经出土几十年了,汉代的一两,约为现在的15.6克,桂枝三两也就是约48克,这种用药量,估计会吓坏一大批医生!

而现在呢,很多医生通常把汉代的一两,当作现在的3克或者5克的量来使用。

这里面呢,医生们当然有从用药安全上来考虑,毕竟现在的医疗环境,是上下五千多年以来,最坏最糟糕的时候。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这种药量的衡量考虑,其他原因暂且就不说了。

我自己在使用时,基本上用5克来代替汉代的一两,当然具体用多少量,还是得根据病人病情,以及病人的体格等来决定。

我在给自己使用时,有用过《伤寒论》原本的药量,我自己的感觉是,药量大的话,人产生的“瞑眩”效果会比较强烈,这里的瞑眩,不单是说头晕。

《尚书·说命》有说:药不瞑眩 厥疾弗瘳。那么这里说的“瞑眩”,是指用药以后,人体正气与邪气对抗时产生的一种身体反应,身体感觉。

结束语

桂枝汤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上边提到的内容也是比较有限的,而且《伤寒论》后面的内容,也还会不断地出现桂枝汤的使用。所以,这一篇的内容讲解,就大致先到这里了。

最后,再着重强调一点。我们看仲景先师使用经方时,他非常注重对病人脾胃的守护和保护。

在治病的过程,绝对不能把病人的脾胃给弄坏了,脾胃最忌寒凉。也就是说看到病人有阴虚时,一定要辩证清楚是什么原因的阴虚,不能乱投寒凉之药。

如果不加以辩证,看到阴虚就乱投生地、麦冬等寒凉滋阴药,如果遇到本身脾胃虚寒的人,一投一个坏。

因为,身体上的精气、津液,是需要靠胃阳来运化才能生成的,也就是说所谓的阴虚(津液虚少)的问题,还是需要靠阳化气才能解决。

因此,投进去的生地麦冬,能不能转化成身体能吸收的津液,最后还得看胃阳足不足,胃阳本身不足,这寒凉的药投进去那就更坏了。

道全,释之已偏。所以讲解难免疏漏,还请勿怪,疏漏处请还请大家自行补漏。

编写原创文章不易,请大家多多支持!

(0)

相关推荐

  • 想学中医经方的注意了: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桂枝新加汤62

    想学中医经方的注意了: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兼证桂枝新加汤证第62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五.兼证 7.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

  • 倪海厦伤寒杂病论心法笔记(五十)

    倪师双手摸着病人的右手,右手摸手背,左手摸手心. 倪师:还好,(随后又摸了一下病人的额头)都还好,手比较凉一点点.(起身走向黑板) 倪师:诸位,知道他为什么十二点钟开始.(全身酸痛)我们先开处方给他. ...

  • 治病,首重胃气

    原创 远怀中医 星光片羽 2021-09-22 90.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按:今天讲伤寒,直接跳到这里讲.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2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62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

  • 海厦伤寒论笔记(六六)

    伤寒论第62条辨: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用发汗法以后,身体疼痛,脉象沉迟的,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治. 发了汗,身体还在痛,按道 ...

  • 《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病篇9

    这一篇文章,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后面的内容,照例先看条文: 十六.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 ...

  • 《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病篇8

    上一篇,我们比较细致地讲解了桂枝汤,等我们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还会找些相关医案来讲解一下. 那么这一篇,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后面的内容,照例先看条文: 十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 ...

  • 《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病篇6

    这一篇,我们继续讲后面的内容,照例先看条文: 八.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我们一开始讲太阳病的时候,就解释了太阳病头痛的症状,因为外邪 ...

  • 《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病篇5

    上一篇讲了什么是温病,以及温病的一些症状,还有温病跟太阳病的区别.这篇我们接着往下讲后面的内容. 先看条文 七.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 ...

  • 《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病篇4

    上一篇讲了太阳伤寒的基本特征,以及太阳伤寒要往里传的一些临床症状.这篇我们接着讲后面的内容. 先看条文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条跟上一条文有些类似,同样这里的二三日,这个& ...

  • 《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病篇3

    这一篇,我们继续讲太阳病篇的内容.上一篇讲了太阳中风,我们接着讲太阳伤寒. 我们先看条文内容: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同样的,条文开始就说了是太 ...

  • 《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篇2

    上一篇我们讲了太阳病的总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篇我们继续讲下一个条文. 我们先来看条文内容: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条文一开始 ...

  • 《伤寒论》讲解系列 太阳篇1

    这一篇,我们开始讲<伤寒论>里面的内容.我们尽量按顺序讲,然后其中会穿插讲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尽量让没有基础或者基础不牢固的读者能看懂. 太阳病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我们在<人为什么 ...

  •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火逆证

    下面我们谈火逆证.火是指的火疗,逆是指的错误,火逆证就是错误用了火疗而导致的变证或者坏病,变是变化的变. 火疗都包括哪些方法呢?我在讲第6 条的时候曾经谈到过,包括火针.火灸.火熏.火熨.我在讲第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