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川味人间》发布会现场报道
11月28日,我的新书《川味人间》在成都首发,这是封面新闻发表的现场报道,也给我的公号读者朋友们汇报一下,目前此书在京东网,当当网和文轩网上都已经上架。谢谢大家,这么多年的关心,爱护,鼓励和支持,我会继续努力下去的,虽然前面的路依然充满坎坷和艰辛,但最近这一两年的采访,让我明白很多美味都是通过煎与熬之后才完成的。
谢谢大家!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你确定人和食物之间的感情不是爱情吗?我的一个厨师朋友说:你不喜欢一个人,一定不想和他/她一起吃饭。”食物除了能带来生理上的肚腹满足之外,还与情感、记忆密不可分。来自四川什邡的曾颖,是一个媒体人、编剧,更是一个美食爱好者。年轻的时候每顿六两饭,半只鸭子,还有两斤肉,不在话下。能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之后,从105斤长到165斤只用了三年时间。大概二十年前,一场大病,医生很严肃地跟他说,以后你很多东西都不能吃,说得很严重,“这辈子你要和很多食物告别了”。出生于1969年的他,开始无可救药怀念从小到大吃过的好东西。没有失去之前,不知道事物的宝贵。他也开始领悟到,珍惜日常,不要把自己逼到极端情境才懂得一蔬一饭的珍贵。于是,他将自己对食物的记忆,写成一本书《川味人间》。
11月28日下午,曾颖携带他的新书《川味人间》,在成都文轩BOOKS书店,举行了一场读者分享会。现场成了一场温情满满的美食与人生的分享会。
《川味人间》是一部与食物和乡愁有关的散文随笔集,辑录了曾颖近两年来采访写作的与美食有关的54篇散文。一篇散文主题就是一种美食。比如洗澡莴笋,香糟猪蹄,红糖锅魁,红糖醪糟等等。配以作者本人自画的插图三十幅。作者用小桥流水式的文字,讲述了大量来源于生活的喜怒哀乐,洋溢着挥之不去的深情与乡愁感,既有鲜活的故事情节,又有生动绚烂的美食与民俗。绝不是吃播所带来的视觉刺激与猎奇心理的满足,而是品尝滋味,领悟人生。
曾颖幼年时,母亲每天从自己碗里那原本就不多的米里捻出一小撮来,到月底家里无米下锅时拿来熬一锅粥让全家度过难关。写他的老友赵静,每一次吃糖油果子,就会想起她的奶奶,那位身世神秘临死也没人知道她的故乡在哪,是否还有什么亲人,到成都来之前经历过什么都一无所知的老人,只有在面对糖油果子时,偶尔眼含泪光闪过的一丝笑意…… 多年前一位老同事旭华,坚决不吃莴笋,一吃莴笋,就会想起少年时父亲去世母亲拖着一家人,青黄不接时长达一两月以莴笋为主食的岁月。曾颖的好友老廖,一个在成都打拼多年的重庆妹子,心心念念怀念的,是家乡的菊花火锅,菊花火锅是妈妈给她讲得最多的记忆——那个时候,妈妈还是小女孩,一大家子住在一个温暖的大宅子里,大门口是一片菊花田,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还在……这些都被他一一写进书中。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叫《曾经的川菜馆,有一道菜叫洗锅汤》格外令人感慨。文中写到成都苍蝇馆子的古风——卖炒菜送一碗洗锅汤(将就炒菜的锅加一勺水,下几片菜叶子),让食客一点钱就能享受到一菜一汤。人们享受的岂只是美食?更是跟获取美食和享受美食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岁月深处的街巷里的炊烟,就是城市里的田园牧歌。
受邀担任央视美食纪录片《川味》顾问的曾颖,对美食有格外的理解力,尤其是对川菜深有研究、体会。人们常常会认为,厨师长得胖是因为吃得好。但曾颖认为是因为心胸宽广,“厨师们总是能从食物里和生活细节里找到乐趣,有心地记得哪种食物是爱人喜欢吃的,哪种食物是孩子喜欢吃的。我从未见过一个厨师患过抑郁症。”曾颖这几年和央视《川味》纪录片团队走遍了川渝,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尝过很多好吃的食物,听了很多和食物有关的故事,他说“未来,这些都会出现在自己的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