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贵族精神与精神贵族
◆ ◆ ◆
作者:许平
▼
一提到贵族,很多人肯定会想到皇室、高官、巨富人家,他们有权、有钱、有社会地位;他们无忧无虑,住天下最好的房子,吃天下最好的东西,穿天下最好的衣服,受天下最好的教育,有着天下最体面的职业等等。但贵族出身并不等于有贵族精神,更不等于就是精神贵族。
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
二是社会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会与国家的责任。
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和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左右。
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可见,富与贵并无绝对的关联,即有富而不贵者,所谓“为富不仁”。至于如何不富而贵?陈独秀讲,“有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敬告青年》)。
中国一直存在贵族及具有贵族精神的人,那就是君子。贵族精神强调的是道德层面的东西。
所谓精神贵族是指那些有高贵人性的人,有自己的脱俗的信仰和理想,生性高贵、伟大,任何困厄痛苦都不会减损这种高贵的人。简单的讲,指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精神贵族强调的是人性层面的事情。
有高尚的道德和高贵人性的人肯定是非常之人,是人中之翘楚。
著名学者易中天讲:“贵族”不是轻易可以养成的,而是在优势文化教育环境中熏陶出来的。
历史上,楚霸王项羽身上就有这种贵族精神,他不会用阴谋去杀害刘邦(鸿门宴是范增设的),战争失败后,他也不会向刘邦乞降,因无颜见江东父老(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失败的耻辱;二是起义时所带的江东子弟大多在战场战死,他无法面对他们的父母妻儿)而引颈自刎,被后人称之为“生之人杰,死之鬼雄。”(语出李清照“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尽管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了天下(打天下既需要阳谋,也需要阴谋),但项羽的行为集中展示并折射出了他优秀的贵族气质和贵族精神。虽然项羽是贵族出身,但贵族精神却无关门第和血统,也无关身份和地位。视荣誉高于生命,为大义慷慨赴死的贫民百姓身上也有贵族精神。
贵族精神与贵族文化的熏陶有很大关联。比如,英国的每一位王子都要到其皇家军队去服役,并穿上军装结婚,这就体现了英国皇家的贵族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责任、义务和担当。
拥有贵族血统的人不一定拥有贵族精神。开国帝王出身有贵有贱,而传承祖业的帝王是货真价实的贵族出身。然而一旦亡国,其表现却大相径庭,这完全取决于其精神的差异。
南唐后主李煜被赵光义打败后投降了宋,但他不像三国时亡国蜀主阿斗那样在司马昭面前“乐不思蜀”(不思复国),李煜的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尽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当然,也因这首诗,他丢了性命(被赵光义毒死)。从这点来看,李后主还算得上是个精神贵族,而刘阿斗就肯定不是了。更有甚者,宋朝的“靖康耻”,徽、钦(赵佶和赵桓)二宗(两个皇帝)同时被金国掳去后,徽宗见到金兵的将领便问:“你们会杀我们吗?”这种贪生怕死之人是谈不上有贵族精神的,更谈不上是精神的贵族,尽管他们曾是凤子龙生(赵佶到金国后不到十年便抑郁而亡。)。
世界上最早办贵族学校的是英、法等国,英国私立高中更是久负甚名(著名的像圣保罗女子学校、西敏公学、伊顿公学等)。虽然入贵族学校有一定的门槛,比如学习成绩好、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等,但贵族学校除了有很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外,其日常生活却是相当简朴的,往往要求学生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饭。
当然,学习任务较之一般学校重得多,并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尤其非常重视锤炼学生的精神品质(英式教育体现的核心贵族精神是:荣誉、责任、勇气、自律)。
道德、情操,意志、品行,使命、责任、担当、勇敢,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些东西才是贵族的本质内涵。说白了所谓贵族精神和精神贵族就是指坦坦荡荡的君子,以及具有独立人格、闪烁人性光芒、能够顶天立地的人。(完)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