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金匱要略释义及方解(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下)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匱要略释义及方解(2)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下)
王东海
【原文】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
【注释】一呼一吸为息,呼吸摇动两肩,因呼吸之难而用力的缘故,这是因为胸中有邪气壅塞;呼吸引动胸中之气上逆,为咳喘病;呼吸张口有气少不能续接的样子,叫做短气病;咳嗽吐沫是肺痿病。
【原文】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注释】吸气微有急促,属于中焦邪气实而壅塞(气机不易下达,呼吸就短促了)、吸气而不下达而促者,下其邪热(用调胃承气汤之类)即愈;若中虚而误下之,或邪实当下而正虚,不能任下者,皆不治也(正虚不堪猛烈药下之,而里邪邪实又不能不下)。邪在上焦,壅塞肺气不能下降,或虚在上焦,肺虚则失下降之能,其吸促而呼平;若邪在下焦,或虚在下焦,与胸肺无关,其吸远(肾为气之根,故远)而呼促,此皆内伤正虚邪实,难治之证;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盖肺虚则风木无制,不胜之木而反侮所胜之金也(金本克木,金弱木强之际,肝木反侮肺金)。
【原文】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病。
【注释】寸口概指两手六部(把脉的地方)而言。色与脉之变动(变化情况),当合(相应、配合)四时五行之所主之气令,如肝木旺于春,脉当弦,色当青;火旺于夏,脉当洪,色当赤之类,如色应青而反白者,乃克主令之色也,脉当弦而反毛浮,乃克主令之脉也,余脏仿此。
【原文】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气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注释】应时(时令)而来之气(天气、气机)为正令之气,非时而来之气为邪气,时有定(恒定不变、常态固定)而气无定(变化不定,时间上或前或后),前之至字言时,后之至字言气。每岁冬至后,得甲子日之子时,少阳之气始生,天渐温和,此应时而来之气;若未得甲子(未到这一时刻),天已温和,此时(时令)未至而气已至(气机比时令先出现);已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时至而气未至;已得甲子而天气大寒,此时至而气(原气、前一年的末之气)不去;已得甲子而天气大热,此至而太过,太过者,为淫邪,能乘所胜而侮其所不胜,不及者则所不胜反侮所胜,皆邪气也(适时而来的,就是正气。反之成邪气)。
【原文】师曰:病人脉浮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注释】脉以浮沉分表里,当知亦有阴阳之部位而分表里,前与后是指关(寸关尺的“关”)前与关后而言,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主表,阴主里,若脉浮在关前,病在表,主腰病背强不能行;脉浮在关后(阴、里的部位),病在里,为阴邪自下而上干阳位,必短气而极也(呼吸非常短促)。
【原文】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注释】厥者,尽也,厥阳者,尽阳(尽是阳)而无阴以相偕而独行,故谓有阳无阴。
【原文】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注释】原按,“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顺,衍文也。血气入脏之血字,当是厥字,始与卒厥(突然昏倒)相合。厥气乃偏阳偏阴而浊秽之疠气,多由口鼻而入为卒厥。如唇青者,脾开窍于口,唇为足阳明胃经所络,青为肝木之色,既成卒厥,生气已微,脾胃更受克制而加身冷,独阴无阳,此为邪气深入脏之死证;若唇不青,身和汗出,为邪渐解而正渐复,为邪未深入于脏,但入于腑之轻邪而为愈。
【原文】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即死。
【注释】上条以卒厥之闭证而邪实者言,此条因正虚之人而病卒厥则脉脱绝而言。但脉脱有二者之不同,一者,外邪卒中,壅塞气机之流行,则脉脱绝,在入脏入腑之见证与上之卒厥同,更有浊秽之邪由口鼻而入,直犯中道(食道、胃肠),大吐大泻大汗而身冷脉脱,治之而汗不止,吐泻不休。唇青身冷为入脏,若汗敛而吐泻止,为入腑,师更以浸淫疮为喻,以推百病之安危。
【原文】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槃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注释】体外之病为阳病,体内为阴病,自阳病十八至一百八病,诸无稽考。五劳,五脏之劳也;七伤者,七情之伤也;六极者,劳损久,则气血骨肉筋精虚极也;妇人三十六病,《金匮浅注》载之。大邪者,来时猛烈,即令治之而邪立解,故云中表(大邪初袭,人立刻就治,邪未深传);小邪感而不觉,纵有痛楚,不甚,人多忽略,漫延入里;槃饪(用餐时)由饮食所致之邪而为宿食停滞;五邪乃五气之邪,风为阳,中于午前;寒为阴,中于暮;湿由地生,其气重浊,故伤于下;雾性轻浮,故伤于上;风体轻扬而脉浮,寒性凛冽收引而劲急,雾轻浮而伤皮毛,湿性沉著而流关节,饮食不节,则伤脾胃,极寒束缚经脉,收引而拘挛,极热则络脉弛张而缓纵。
【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注释】此条详《伤寒论》太阴篇,不复注。
【原文】夫痼疾加以卒病,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病。
【注释】痼病,旧病也;卒病,新病也。痼病非旦夕可愈,治可容缓;新病可愈于旦夕,缓则恐邪内入,治当从急也。
【原文】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
【注释】(病)各有所得者愈,有得时(天时、时令、时刻)而愈,有得七情之所胜而愈者。五脏病,各愈于其子主气之时。如肝病愈于夏,肾病愈于春,因子为母制其所胜(子助母、对付母的敌人)也。伤寒六经各得时而愈者。又有情志所胜者,如喜胜忧,怒胜思;所恶而为病者,即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寒,肾恶燥,在心肝脾皆恶本脏之气,唯肺恶子气,肾恶母气。肝属木,木之气,风,肝主筋,风盛则掉眩(眩晕头摇或肢体震颤)、瘛疭(抽搐、抽风)之病作也;心属火,火之气热,热盛则狂越作也;脾属土,土之气湿,湿盛则肿胀、飧泻作也;肺属金,寒盛则收引而喘咳作也;肾属水,水盛则壅塞气机,则正液不行而肾燥也。凡病中不应食之物而暴食之,必协(协同)病邪而发热也。
【原文】凡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注释】原按,如渴者之下,当有小便不利四字,否则不可与猪苓汤。凡病在脏有可攻之证者,当随其所得何邪、在气在血、寒热虚实、轻重缓急、在上在下切合病情而攻之。
交流讨论请加作者微信:w15973406013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