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化精神: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

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论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异性的内容与特征,也涵盖了能够得到不断延续的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同时还表达了现代语境下中国人的诉求与对现代性的回应。

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

所谓“存有的连续”,即把微生物、植物、动物、人类和灵魂统统视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关乃至互相交融的连续整体,这种观点区别于将存有界割裂为神界、凡界的西方形而上学。受此影响,中国古代思想家始终聚焦于生命哲学本身,没有创世神话,不向外追求第一原因或最终本质等抽象答案,不向超越的、外在的上帝观念致思。所谓“生机的自然主义”,指中国哲学认为“自然是一种不断活动的历程,各部分成为一种有生机的整体形式,彼此动态地关联在一起……此种活动的历程是阴与阳的相互变动,在时间的历程中来实现自己。”中国哲学并不强调主体和客体、物体和精神之间的分辨,而是一种自然的相应,互为依藉和补充,在互为依藉和补充以及自然的相应中,就成就和保存了生命与理解。

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

中国人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中华民族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于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与“观法”和特殊的信仰与信念,即打破了天道与性命之间的隔阂,打破了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在自我的隔膜,肯定彼此的对话、包涵、相依相待、相成相济。与这种宇宙观念相联系的是宽容、平和的心态,有弹性的、动态统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论。“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哲学精神中存有的连续和有机的整体。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各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包含有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绝对占有自然。中国人在观念上形成了“和而不同”、“协合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视各民族、族群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别性、独特性,又重视和合性、统一性。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善于化解与超越分别与对立,主张仁爱、和平、和为贵与协调性,有民胞物与的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爱好和平,从不侵略别人,反对以力服人,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

中国文化是“尊生”、“重生”、创造日新的文化,所崇拜的“生”即创造性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们效法天地的,就是这种不断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与包容不同的人、事物与文化、思想的胸怀。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进而尽参赞化育的天职;由此产生了真善美统一的人格理想,视生命之创造历程为人生价值实现的历程。在天地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创起富有日新之盛德大业,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开物成务。所以《礼记·大学》引述古代经典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无论是对我们民族还是个人,我们不能不尽心竭力地创造新的,改革旧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天地万象变化日新所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中国文化凸现了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革故鼎新,创造进取,即人要向天地学习。无数的仁人志士奋发前行,不屈服恶劣的环境、势力与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压迫,正是这种刚健坚毅的精神使然。

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

中国文化的特点特别鲜明地体现在道德文明层面,并且用道德取代了宗教的功能。儒、释、道、宋明理学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最根本处是做人,是强调人的德性修养。这四大思想传统的道德精神并非只停留在社会精英层,相反通过教化,通过民间社会、宗教与文化的各种方式,如蒙学、家训、家礼、戏文、乡约、行规等,把以“仁爱”为中心的五常、四维、八德等价值渗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伦理。而这些伦理是具体的、有生命的,甚至其中每一个赞扬与责备都包涵很高的智慧。

中国人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概,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内在超越的精神是中国传统哲学在面对超越性与内在性问题时展现出来的共同精神。儒家的天道性命之学、为己之学,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超凡入圣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家的道德论和逍遥思想,“以其精神的净化而达到超越自我与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内圣外王之道,同样为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释(禅宗)所共有,以此作为达到理想社会的根本办法。

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

中国文化中不仅有理想胜境,而且有系统的现实社会的治理的智慧与制度。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秩序的建构,靠的是“礼治”。“礼治”区别于“人治”、“法治”。“德治”是“礼治”的核心,但“礼治”的范围比“德治”更广。

在“礼”这种伦理秩序中,亦包含了一定的人道精神、道德价值。荀子推崇“礼”为“道德之极”、“治辨之极”、“人道之极”,因为“礼”的目的是使贵者受敬,老者受孝,长者受悌,幼者得到慈爱,贱者得到恩惠。在贵贱有等的礼制秩序中,含有敬、孝、悌、慈、惠诸德,以及弱者、弱小势力的保护问题。礼乐文化不仅促进社会秩序化而且有“谐万民”的目的,即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并提升百姓的文明水准。

一个稳定和谐的人间秩序总是要用一定的礼仪规范来调节的,包括一定的等级秩序、礼文仪节。礼包含着法,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制度。儒家主张“明德慎罚”、“德主刑辅”、“一断于法”、“赏当其功,刑当其罪”、“执法必信,司法必平”等公平原则。儒家总体上肯定德本刑用,省刑慎罚,反对不教而诛。

中国人特重教育,强调教育公平,即“有教无类”,这为达到“政治公平”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国社会等级间的流动较快,这是文官政治的基础。儒家强调知识分子在社会政治中的指导作用,甚至提出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主张。儒家有其言责,批判与主动建言,为广开言路而抗争。传统民本主义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养民、教民是人君的最大职务。

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

中国的理性是具体的理性。《论语》中孔子就是对某个具体的人物、具体的情况做出评判,这一点就与我们现代的学术讨论习惯大不相同。西方理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人有抽象和演绎的理性能力。中国哲学所展示的具体理性,无论是在认识实践的层面,还是在伦理政治甚至本体论的层面,始终不与经验相离。中国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维,有明确的概念、范畴。古代辩证思维发达,这属于理论思维,包含了抽象过程。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一两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相对于西方用理性思辩的方式来考察、探究形上学的对象,中国哲人重视的则是对存在的体验,是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着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实践工夫的达成。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很强,不停留于“概念王国”。这不是说中国哲学没有“概念”、“逻辑”、“理性”,恰恰相反,中国哲学有自身的系统,中国哲学的“道”、“仁”等一系列的概念、范畴,需要在自身的系统中加以理解。中国哲学有关“天道”、“地道”、“人道”的秩序中,含有自身内在的逻辑、理性,乃至道德的、美学的、生态学的涵义。其本体论、宇宙论及人道、人性、人格的论说无比丰富,而这些都需要在自身的语言、文化、思想系统和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解读。

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

我国有经世致用精神,强调知行合一,践形尽性,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达用,反对空谈高调。在朱熹、王阳明和王夫之的知行统合观中,他们各自强调的侧面或有所不同,但把价值理想现实化,实践出来,而且从自我修养做起,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上,完全出自于一种自觉、自愿、自由、自律,这是颇值得称道的。

孔子、老子、《周易》、禅宗、宋明儒等都主张一种“简易”精神,强调大道至简。孔子讲“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周易》哲学肯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善于在“变易”中把握“不易”的“简易”原则。中国文化强调要言不繁,以简御繁,便于实行。

儒家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政事,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因此,中国文化精神可以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弥补宗教、科技及现代性的偏弊,与自然相和谐,因而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调适上遂地健康发展。

(作者分别为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0)

相关推荐

  • 「哲学」是什么?人类一无所知!【近现代哲学乱谈】(上)

    文稿1w字,视频42min.我强烈不建议你直接看文本,你会错过我在视频中插入的原文引用和图示引导,文本仅供后期查阅用. 一.给我一个机会好好说:哲学到底有什么 今天我们简单聊聊近现代哲学. 讲之前,先 ...

  •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话语的文化哲学省思

    摘 要:任何教育都受到特定话语体系的影响,并随着文化思潮发展而发生变迁,因此,任何教育话语研究,都须着眼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哲学理论.从文化现代化理论来审思,百年中国传统音乐教育话语,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 ...

  • 西方文明的三大思想体系

    当今这个时代,整个人类的主流文明是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是一个很大的文明系统,这里面包括西方神话和西方历史等.然而,最能够体现西方文明精神的是西方思想对三大思想的传承. 三大思想中,第一个是古希腊文明. ...

  • 论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涵盖了中华民族文化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异性的内容与特征,也涵盖了能够得到不断延续的中国文化 ...

  •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南 ...

  • 彭林:儒家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

    导言:中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自从周公制礼作乐之后,礼便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的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儒家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礼的现代价值与意 ...

  • 《道德经》这两个字,道尽中国文化精神!

    静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思想碰撞出火花,<论语>和<道德经>是儒道两家的奠基之作.<论语>主要讲为人处世的准则,凝聚着现世人生的智慧. <道德经> ...

  • 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 秦嗣德:中国文化精神注重对“意”的追求与表现

    秦嗣德是一个具有浪漫情怀的现实主义艺术家.从他的现实主义绘画创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窥见到他的精神世界: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抑郁忧伤的色彩.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主色调在他画笔下随着宣纸渐次展开.他多以普通乡 ...

  • 庄子“齐物论”与中国文化精神之重建

    元代刘贯道<梦蝶图> 资料图片 2018年,我在接受澳门科技大学赵海霞女士访问时,谈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以及对中西文化.对老庄思想的基本认识.我的学术研究是从西方哲学起步的,从尼采到老庄,进而 ...

  • 中国文化精神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底气

    报本堂明清木雕博物馆 第482期 优秀的中华民族 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三者经久不废,故称为三不朽 中国文化精神 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底气 如果您同意我的观点,记得在文末点一个[再看] 疫情,今天出现连降 ...

  • 易中天讲文化:中国文化的三大精神是什么?

    易中天讲文化:中国文化的三大精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