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纵横】周啸天:论风调(外三篇)

周啸天:号欣托,1948年生,四川渠县人。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李白研究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著有《唐诗鉴赏辞典》、《唐绝句史》、《诗词赏析七讲》、《诗词写作十日谈》、《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元明清名诗鉴赏》、《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周啸天谈艺录》等。

论风调

“风调”是与绝句密切相关的一个批评术语。过去一直凭着感觉在用。朱自清说:“论七绝的称含蓄为‘风调’。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总之是馀味深长。”说“馀味深长”是不错,但说风调就是含蓄,有点隔靴搔痒。

近读陈永正文:“古诗可以学问阅历养之,律诗可以工力词采足之,而七绝则纯乎天籁,不容假借也。每有民间妇人小子,信口而歌,七言四句,自然成韵,而魁士鸿儒竟不能道其片言只字者。噫,七言绝句,殆真诗人独擅之体,乌得不谓之最尊者乎!”忽忆清人论绝句,即有“妇人女子,每胜文人学士”之语,忽然懂了。

明胡应麟《诗薮》,杰作也。开篇即云:“绝句之构,独主风神。”这个“风神”,或书作“丰神”——“七绝诗须要丰神奕奕,浑脱超妙,二十八字一气贯通,令人信口曼吟,低回不厌。”(邹弢)对不起,是写了别字。这个“风神”,就是“风调”。这个“风”,并非可意会不可言传,它就是风诗的“风”、风人的“风”。质言之,即民歌也。朱熹云:“风者,闾巷风土男女情思之词。”郑樵云:“出于风土,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其意虽远,其言浅近重复,故谓之风。”因此,“风神”、“风调”非他,民歌之神髓也。明王世懋云:“绝句源出于《乐府》,贵有风人之致,其声可歌,其趣在有意无意之间。”此言得之。

原来绝句短小,著不得学问力气,故文人学士,较之妇人女子,并无优势,而民间作者,往往天机清妙,复接地气,故措语天真,有文人学士不能道其只字者。如南朝乐府之《懊侬歌》:“江陵至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纯用减法,非文士所能梦见,而王士禛谓有妙理,非掩有风调而何。黄仲则《新安滩》:“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改用加法,殊途同归,此之谓深得神髓,非独主风神而何。

王夫之论绝句:“稍以郑重,故损其风神。……此体一以才情为主,……率笔口占之难,倍于按律合辙也。”(《薑斋诗话》)“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之枝花。”不知何朝人作也。流沙河羡之欲死,云:“游戏固然,确无深意,但是颇有趣味。有趣味便有益。髫年书此,一遍成诵,终身不忘,不知作者是谁。我若能有一首(一句也好)流传到千年后,便做阿鼻地狱之鬼,也要纵声欢笑,笑活转来,再笑,直到又笑死去。”[3]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唐李、王绝句,并称正宗。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少伯深厚有馀,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余尝谓古诗、乐府之后,惟太白近之;国风、离骚之后,唯少伯诸绝近之。”(《诗薮》内编卷六)邵祖平说:“诗有风人之诗焉,诗家之诗焉。风人之诗者,兴象融怡,俯仰之间自然流露之谓也。诗家之诗者,组炼精深,语不惊人不肯罢休之谓也。”又说:“故七绝者,风人之诗。”(《七绝诗论·七绝诗话》)由此看来,李更正宗。

诗分“风人之诗”和“诗家之诗”,另一种说法,是分“诗人之诗”和“学者之诗”。无论那种分法,大抵前者都是指天机清妙的诗人,后者都是指学以致用的诗人。当然,饱学者也可以天机清妙。宋荦说:“诗至唐人七绝,尽善尽美,自帝王公卿名流方外以及妇人女子,佳作累累。取而讽之,往往令人情移,回环含咀,不能自己,此真风、骚之遗响也。”这段话说得好,不管识字不识字,只要天机清妙,绝句都有佳作。末句中的“骚”字多余。盖风与骚,正自有“风人之诗”与“诗家之诗”之异。

从语言角度讲,诗语有口语和书语之别,而绝句的语言风格,沈德潜谓之“语近情遥”,还有一词叫“言近旨远”,意思是一样的。“旨远”“情遥”是意味深长,“言近”“语近”则是贴近口语,贴近民歌。胡应麟说“‘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南朝有《大子夜歌》云:“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明转”、“天然”、“声势出口心”,一句话即出口成章,即王夫之所谓“率笔口占”。故“此等著不得气力学问”(施闰章)、“不关故实书卷”(邵祖平),故云“纯乎天籁”。至有妇人女子,胜于文人学士,其道理就在这里。

“不愿无来不愿有,但愿长江化为酒。日夜躺在沙滩上,一浪浪来喝一口。”此无名氏之《将进酒》也,亦可羡杀文人。“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即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此乃爱情诗之上上佳作,不可多得。严格说,这首诗并不押韵,但不说你就注意不到,因为它押调,或者说,它用了很宽的韵,民间体系的韵。另一首是:“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蜘蛛结网三江口,水推不断是真丝。”也是佳作,后面两句,就像是为网络时代写的。出口成章,言近旨远,这就是风调。

何谓“言近旨远”?原来好诗的语言,大多浅显。然而它包含的生活体验必是深刻的。而且,往往是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的。比如李白《静夜思》,用极浅近的语言,就道出这样一个人生体验:人在异乡,哪怕一切都是陌生的,也还有一样熟悉的东西,就是明月、月光。看见明月、月光,就想起故乡的一切。别人说过吗?中国人从小读,代代读,越读越亲近自然,越读越热爱家乡。在最受欢迎的唐诗排行榜上,这首诗的名次一直居高不下,有人百思而不得其解,其实是有道理的。

说七绝于诸体中最尊,可能有不同看法。说绝句是汉诗的基本诗体,大概是没有问题的。林庚说:“绝句至盛唐一跃而为诗坛最活跃的表现形式。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属吴声歌曲,原来正是民歌中的绝句。张作四句一转韵,全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仿佛旋律的不断再涌现,从月出到月落,若断若续地组成一个抒情的长篇。”金圣叹解析七律,也把它看成两首七绝的组合。

举例而言,如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胡笳歌》,七古也,前诗一起云:“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后诗一结云:“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李颀《送魏万之京》,七律也,通首云:“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皆此类也。

因此,古诗与律诗,以其包含绝句的因子,也可以拥有风调。

论张力

张力是一个物理学名词,英文作tension,意思是拉紧、绷紧。美国的艾伦·退特用以论诗,遂成为西方诗论话语:“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诗的张力》)

在中国诗论话语中,有一个与之相近的概念,就是“健语”。健语即有张力的语言。王安石将别人的“日长奏罢长杨赋”改为“日长奏赋长杨罢”,说“诗家要此等语乃健”。“语乃健”,即诗句乃有张力。如此看来,诗句具有张力,与字句的安排有直接的关系。把诗比作建筑,字词就是石材。比如修建一座石拱桥,石材该怎么下,怎么安放,须做到清丝严缝,方能承受重力。

所以古人下字,首重一个“安”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不知功到处,但觉诵未安。”(《随园诗话》引顾文炜)一要做到准确,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的“斜”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的“横”字,就准确。二要做到生动,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的“蒸”“撼”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的“咽”“冷”二字,就生动。三要做到带劲,今人裴慎之有句曰:“无核葡萄如玛瑙,多浆瓜果似金球。”孙艺秋见了,改两字云:“无核葡萄欺玛瑙,多浆瓜果坠金球。”带劲了,就具有张力。

字句的腾挪也很重要。腾挪的理由有时是为就声律,如“烽火城西百尺楼”之于“城西百尺烽火楼”,“直到门前溪水流”之于“溪水直流到门前”,诗句因打破习惯表达法,将一个习惯性说法,改成一个比较新颖的表达,诗句顿觉精神,也会产生张力。有时是为了警策,如“日长奏罢长杨赋”,比较散缓。压缩为“日长奏赋”四字,就产生出张力。一部分压缩了,另一部分则成为后缀——“长杨”是赋名、“罢”是时态,置于“日长奏赋”之后,则摇曳生姿。腾挪不仅表现在字句间,也表现在句子之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其间道理,耐人深思。

习惯是诗歌的大敌,陌生化则会带来刺激,带来惊喜,造成新的意义。压缩或重组,作为一种方法,更多地见于成语典故的化用。如“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赵翼),“熊鱼”二字,便是《孟子》“鱼我所欲也章”一段话的压缩,非常地耐人寻味。“与君一席肺腑语,胜我十年萤雪功”(柳亚子),“萤雪”二字,就压缩了车允囊萤、孙康映雪两个掌故,所以耐人寻味。“士经再辱伤心透,官至八抬秋气横”(滕伟明),“秋气横”就是“老气横秋”的重新组装,重组即有新意。

林从龙说:“四字成语,放在三四五六字处,殊觉活泼,此乃造句之一法,在对句中尤显,‘才如天马行空惯,笔似蜻蜓点水轻。’”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七言句的节奏是上四下三,四字成语用在那个地方,念来有两字属上,两字属下,就有陌生化的感觉,好像产生了新的意义。与腾挪出新,是一个道理。林从龙的这个意见,与我的经验不谋而合,我写过“谁挥白发老夫泪,自纂黄缣幼妇词”、“自从心照不宣处,直到意犹未尽时”的对仗,也是这样的用法。

好读与耐味

诗句第一要好记。如何好记?大抵自然的语言、接近口语,一读上口,就好记。以黄仲则诗为例,如“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等等。都是自然好记的。如果措语痛快,或沉痛,那就更好记了。痛快的例子莫如高适的“天下谁人不识君”,这种句子,过目难忘,随口便传。黄仲则《别老母》诗云:“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末句是沉痛的例子。

非自然的语言、纯属文言,要理解了才好记,如“强作欢颜亲渐觉,偏多醉语仆堪憎”、“忽然破涕还成笑,岂有生才似此休”、“能知有母真良友,若解分财已古人”、“五度客经秋九月,一灯人坐古重阳”、“墨到乡书偏黯淡,灯于客思最分明”、“千载后谁传好句,十年来总淡名心”,如斗大橄榄,耐人咀嚼,诗家健语,多属此种,得力于杜诗者也。

诗语贵新,如用熟语,合用仍佳。唐人殷遥“莫将和氏泪,滴著老莱衣。”(《送友人下第归省》)上句扣下第,下句扣归省。沈德潜评:“真到极处,去风雅不远。‘和氏泪’‘老莱衣’本属套语,合用之只见其妙,有真性情流于笔墨之先也。”友人星汉有“溪水犹如慈母线,春山缝作老莱衣”,佳处不减殷遥。

如将有同一关键词却并毫不相干的两句熟语全成一句,则会萌发新的意味,吾尝试之矣。如“天人千手妙回春”之合“千手观音”“妙手回人”于一句,“恩怨些些一笑泯”之合“些些恩怨直须咍”(黄仲则)“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于一句,他如:“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文章须放荡,拘忌伤真美”、“驯虎捋须易,放虎归山难”等,平时练习积累,到时或信手拈来,即成妙谛。

七言句较五言句表现力更丰富,铸单句可,铸复句更佳。单句即七字句,如“劝君更尽一杯酒”、“天下谁人不识君”、“但使龙城飞将在”等。至有铸十四字句者,即流水对,兹不表。七字句的好处是贴近口语,不足是一览无馀。唐李商隐用句中排,一句中有两分句,构成唱叹,便是并列复句。宋杨万里铸句以活法,“语未了便转”,便是转折复句,如“时有微凉不是风”,一句中有两分句,一个四字句加一个三字句,就不那么一览无馀,比较耐人寻味。

清黄仲则七律,句法变化更多。如《与稚存话旧》之“纵使身荣谁共乐,已无亲养不言贫”,上句为假设复句,下句为因果复句。《思家》之“门前税急应捐产,江上书归定落花。有限亲朋谁眼底?无多骨肉况天涯”,上联是递进复句,下联是转折复句。“能知有母真良友,若解分财已古人。”(《鲍叔祠》)上下句都有两个分句,是条件复句。“强作欢颜亲渐觉,偏多醉语仆堪憎。”(《元夜独坐偶成》)上下都是转折复句,下句还用了倒装,两句作成对仗,更加耐人玩味。

诗从何处做起

诗从何处做起?

有的人从得到一题开始做起,有的人从拈得一韵开始做起,有的人“遇事入咏”(如孟浩然),有的人“指物作诗立就”(如方仲永)。依我看来,都不是好的办法。或在古人则可,在我辈则不可。

好的办法是有的,而且不一而足。昔人提供了许多范例。

一种办法是从好句做起,而好句从是伴随好的兴致而来的。故陈石遗云:“东坡兴趣佳,每作一诗,必有一二佳句”。例如观摩画僧惠崇之《春江晚景》,作者一时兴到,便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之句,诗就从这里做起。上下求索:首句以画面景物入咏:“竹外桃花三两枝”;三四以余思作波:“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位朋友与妻子同车经历了五一二地震,当时得句:“地覆天翻生共死,何须海誓与山盟”(张建林《非常旅游》),有了这样两句,诗就成了。前二只须说出事由:“新婚蜜月四川行,谁料途中遇险情。”譬之写字,好句有如主笔,是余笔之所朝向。主笔有差,余笔皆败。陆机谓之“立片言以据要,乃一篇之警策。”譬之画人,好句有如眼睛。顾长康说:“四体妍蚩皆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另一种办法是从意象做起。盖诗中形象,大致分两类。一类叫眼前景,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类叫意象,如“红豆生南国”是。意象不是眼前景,而是“诗言志”的象征符号。李商隐写《齐宫词》,先苦苦思索一个问题:何物最能代表齐宫?浮想联翩,突然触着,想到“九子铃”,不禁拍案而呼:“我找到了!”诗云:“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映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通篇不著议论,只以“九子铃”将齐宫与梁台联结,却深刻表达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将使后人复哀后人”的意思。“妙从小物寄慨,倍觉唱叹有情。”(纪昀)所谓“小物”,就是意象。可以说,咏物诗的最高追求就是意象。不能创造意象的咏物诗,不是最好的咏物诗,除非它表现纯粹的童趣,如骆宾王《咏鹅》。而成熟的咏物诗,应该像韩偓这样:“何曾解报稻粱恩,金距花冠气遏云。白日枭鸣无意问,唯将芥羽害同群。”(《观斗鸡偶作》),其讽刺指向是当时的藩镇。

第三种办法是从构思做起。宋人龚开《黑马图》,专从“黑”字上着想。“八尺龙媒出墨池”,说马从一个大砚池中钻出来,当然很黑了。不过这样写,可以叫“黑毛猪儿家家有”,别人也会。“昆仑月窟等闲驰”,次句想象飞动,把“黑”与神话中月落之地联系起来,有些意思了。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三四两句:“幽州侠客夜骑去,行过阴山鬼不知。”地名幽州的“幽”,阴山的“阴”,都和黑联系起了,这是通感的妙用。而诗人想象侠客乘黑马以夜行,非但人不知,甚至“鬼不知”。则此马之黑,真是黑到极致。这叫想不到的好。

第四种办法,是从兴奋点做起。兴奋点也可以叫痛点,亦共兴致而生。邓拓写过一首《留别人民日报诸同志》,诗云:“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王蒙说,这首七律真正的内容只有三句。一句是“笔走龙蛇二十年”,做革命文字工作已经二十年,言下感慨无端。这是一个兴奋点。“文章满纸书生累”是诗中关键句,说自个儿写东西太多,不免成为累赘成为负担成为麻烦——这叫一语成谶。是第二个兴奋点(痛点)。还有一句“屈指当知功与过”,这话虽然任何人都可以说,但在作者却特别沉痛,因为总受批评,心情很沉重很悲伤。是第三个兴奋点(痛点)。为避免太消极,以下折中一句“关心最是后争先”,但这句不重要。然而,就凭写到的那三个兴奋点,这首律诗就非常好。

小结:诗可以从好句做起,可以从意象做起,可以从构思做起,可以从兴奋点(痛点)做起。总之,是从人无我有处做起。


【新朋友】请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商丘诗词”关注,并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老朋友】请点击上方分享到朋友圈。

(0)

相关推荐

  • 以诗论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论诗三十首>是用绝句的形式,阐述诗歌理论.这组诗的作者是元好问,他生活于宋金时期,是北方文学的代表.元好问是一个神童,青年时科举入仕金朝.后来金朝灭亡,他被元人囚禁于山东.耶律楚材钦佩元 ...

  • 诗的召唤结构——陆游《楚城》

    诗的召唤结构 --陆游<楚城> 李元洛 淳熙五年(1178),陆游正当五十四岁,在四川度过九年戎马倥偬然而壮志不酬的岁月之后,奉召东归,他沿着九年前的来路,顺江东下,于春末夏初时经过归州( ...

  • 【诗论纵横】周啸天:论咏物(外三篇)

    周啸天:号欣托,1948年生,四川渠县人.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李白研究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著有<唐诗鉴赏辞典& ...

  • 【诗论纵横】周啸天:论韵律(外三篇)

    周啸天:号欣托,1948年生,四川渠县人.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李白研究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著有<唐诗鉴赏辞典& ...

  • 【诗论纵横】周啸天:论绝句(外三篇)

    周啸天:号欣托,1948年生,四川渠县人.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李白研究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著有<唐诗鉴赏辞典& ...

  • 【第二届“金声杯”全国诗歌大赛】​黄昌任 :五月的风(外三首)

    作者简介 黄昌任,男,壮族,1966年生.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广西作协会员.百色市作协兼职副主席.右江区文联兼职副主席.百色市百姓药业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 五月的风 五月的风总那么炽热 ...

  • 少年之页/李欣蓉: 风(外三首•辅导老师/喻荣春)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周萍:眼睛(外三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 ...

  • 南宋:清平乐 • 再起汉风(外三组)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南  ...

  • 何丽芹:三月的风(外三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看不见 ...

  • 周萍:芙蓉(外三首)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她知道蝴蝶必然路过, 她借来一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