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撸”之猫---荒漠猫
孤僻隐秘的行动风格及不取悦和信任人类的性格,决定了荒漠猫是最难遇到的猫科动物之一。我国西部荒漠半荒漠等地区虽非人类宜居之地,是许多野生动物的世代栖身之所,其中就有一种名为“荒漠猫”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虽然外形与家猫很相像,但荒漠猫的生存境遇却和家族兴盛无比的家猫有着云泥之别,这是世界上了解最少的猫科动物之一,亟待保护。同样,因为毛厚被觊觎性乖拒人远这些特点,荒漠猫也逐渐陷入了濒危的地步。
荒漠猫(学名:Felis bieti)是猫科猫属的一种哺乳动物。别称:草猫、草猞猁、荒猫、漠猫、切唐匈布。外形上看就像放大版的家猫:一般身长60到80厘米,尾长23到35厘米,体重5到10公斤;背部和四肢的毛色为浅黄发灰,全身没有明显条纹,但蓬松的尾巴上有数圈灰白相间的环。荒漠猫和家猫最大的外形差异,是耳朵尖上有一簇长约2厘米的短毛,造型和猞猁的耳尖短毛神似,又被称为“草猞猁”。身上毛长而密,绒毛丰厚。头部与体背颜色一致,上唇黄白色,胡须白色。鼻孔周围和鼻梁棕红色。
荒漠猫与家猫的区别:
荒漠猫的颅骨愈合程度更高、骨连结更紧密,这使它们更能适应野外生活。此外,荒漠猫耳朵内的鼓室泡和眼眶间宽等指标都比家猫大,使其具有比家猫更强的听觉和视觉系统。另外,荒漠猫的颧宽和腭长也大于家猫,且臼齿和门齿的排列比家猫更集中,这些特征使荒漠猫具有比家猫更出色的捕食和撕碎食物的能力。曾有人观察到荒漠猫趴在地面聆听鼹鼠在地下活动的声音,然后伺机抓捕鼹鼠的场景,可见其听觉之灵敏。
从内脏器官对比来看,荒漠猫胃的容积明显大于家猫,一次进食量更多;胆汁分泌也更多,消化脂肪的能力也较强,这与荒漠猫体能消耗大和“饥一顿饱一顿”的荒野生活状态也是相适应的。这些都是荒漠猫在自然选择压力下长期适应的结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