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臣賈耽在滑州的故事传说
贾耽(730-805),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中期宰相,历仕玄、肃、代、德、顺、宪宗6朝,封魏国公,卒赠太傅,谥“元靖”,绘像续入凌烟阁。唐代著名政治家、地理学家。他不仅是一位出将入相的干才,而且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由他绘制和撰写的《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陇右山南图》《贞元十道录》《皇华四达记》《吐蕃黄河录》等地理、地图著作,对我国传统地图学、地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德宗贞元二年(786),贾耽官拜检校尚书右仆射、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又称郑滑节度使)、郑滑等州观察处置等使,治所设于滑州。此后,贾耽坐镇滑台(今滑县老城),执掌滑、郑两州军政大权达七年之久,直至贞元九年(793)入京拜相,做了十三年宰相。
关于贾耽在滑州的那段经历、政绩,正史本传的记载比较简略,却有大量琐事轶闻广载于古代杂史方志、笔记小说、传奇志怪里,流传于民间传说中,且往往被赋予神奇色彩。
一、开城纳邻军
贾耽初任郑滑节度使时,一次淄青节度使李纳带领数千兵马路过滑州。李纳原是唐朝叛将.一度割据淄、青二州,自称“齐王”,后来虽然接受了唐朝的招抚,却仍对邻州阴怀并吞之心。有鉴于此,为防不测,滑州将军主张就在城外安置李纳兵马。贾耽说:“与人为邻,怎么能随便怀疑于人,在野外款待人家的兵马呢?”于是下令开城,请淄青节度的兵马进城安歇。李纳部下都对贾耽心悦诚服。贾耽善于骑射,平时爱好打猎。每次出去打猎,带领的人马都不过百,往往不知不觉间就越过边界到了李纳的辖境。李纳初一听说这个消息心中暗喜,觉得有机可乘,可是又被贾耽的宽宏大量所慑服,始终不敢图谋不轨。
二、规范小篆字形
唐代滑州有一通非常著名的碑刻《滑州新驿记》,其拓本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国家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这通碑刻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是由前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李勉撰文、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用小篆书写的。李阳冰被誉为秦朝丞相李斯之后小篆第一人。贾耽到滑州上任后,见到这通碑刻,对其小篆书法十分赞赏。其实篆书到唐朝中后期已经衰微,会写篆书者日渐其少,偶有书写者也往往写得不合篆法,贾耽有感于此,有意要挽回篆书衰微的势头。当时李阳冰已经下世,他的侄子李腾尚在,颇能传其篆法,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于是,在贞元五年(789),贾耽请李腾按照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中所列五百四十个部首,用标准小篆书作书写,称为"说文字源",刻石立于滑州学宫,专供人们临写传习。贾耽还亲自撰写了一篇《说文字源序》,以明立碑宗旨。碑刻在当时学人中产生很大影响,前往拓制、临习者络绎不绝。如今碑已不知去向,只是贾耽撰写的那篇《说文字源库),尚存于北宋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文苑英华)里。
三、开凿八角井
宋张洎《贾氏谈录》记载,唐代的黄河从滑州州城滑台城下流过,由于地临黄河,州城地下水多含盐碱,井水多不好吃,居民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来往非常辛苦。贾耽看到这一情景,甚不安。于是命人查勘地形水脉,在城东门外城濠下找到一处甘泉,就地建成一眼八角井。贾耽让从事韦岫撰文记其事,刻于碑石。(又见《唐语林)卷七)贾耽亲自撰作《八角井记》云:“滑城控白马之津,迩斥卤之溢,里居者井无良焉,宰夫司庖汲用自远,人则劳止,心曷以宁!乃相土宜,视水脉,因便道,求美泉,得之于城壕之右,斗成八隅,合为一甃。"《太平广记》卷三九九有《贾耽)一则引《玉泉子》讲述道,贾耽主持在滑台城北开凿八角井以镇黄河,凿井时派人到现场观察,一位老人近前观看,问道:“这井是谁开的?"小吏回答说是“贾相公”。老人说:“大好手!但近东、近西、近南、近北也。”人们都不懂老人说的啥意思,就去报告了贾耽。贾耽来问这位老人,老人说自已是“井大夫”。贾耽马上心领神会,老人的意思是说修的井太大了。原来老者说的是隐语,也就晨类似于谜语的话,意思是说这眼井修得“离东边近,离西边近,离南边近,离北边近"了。一般人一时不知所云,可见贾耽聪明博学。
四、义救冯燕
唐时魏州(今河北大名)有个豪士,名叫冯燕,平日踢球斗鸡,不务正业,却是为人豪爽义气。他在魏州为人抱不平杀了人,为躲避官方追捕,亡命滑州,又常与滑州驻军士兵一起踢球斗鸡,混得很熟。贾耽见冯燕有些才干,便将他收留军中。不久,冯燕与军将张婴的女人勾搭成奸。一天,冯燕乘张婴在外喝酒,潜入张家寻欢。行事间喝醉的张婴回家敲门,冯燕在张妻的遮掩下躲藏在门后,本想乘张婴酒醉熟睡之机再逃走,却发觉自己头巾遗留枕边。冯燕示意张妻把头巾拿给自己。张妻不知是故意还是错会冯燕之意,却把一旁的佩刀拿给了冯燕。冯燕以为张妻要他杀死张婴好做长久夫妻,心想如此水性杨花之人,今天为我害死本夫,日后岂不会同样对我!于是不仅未杀张婴,却一刀杀了张妻逃走。及至张婴醒来,发现妻子被杀,大吃一惊,忙出门告白四邻。邻里知他平日夫妻不和,任他怎么表白也不相信,还是把他绑了送官,很快问成死罪。在张婴被押赴刑场的路上,冯燕闻讯赶来,当众自首,为张婴辩冤。滑州刺史贾耽获知事情原委,觉得冯燕主动自首,敢作敢当,为人豪侠义气,是条汉子,正当国家用人之际.于是上书奏请皇上,自己情愿交还印信,辞去官职.赎冯燕不死。皇上很赞赏贾耽、冯燕这种豪侠仗义的行为,便下诏凡滑州城内的死罪犯人一律赦免。此事一时被朝野传为佳话,文人学士争撰诗文。唐代文学家沈亚之为此写了一篇著名的传奇作品《冯燕传》,诗人司空图写了长篇纪事诗《冯燕歌》,北宋丞相曾布(曾巩之弟)还把这个故事编为《水调歌头》“排遍”七章的长篇唱词,一时广为传唱。
五、拒见韩愈
却说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号称“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虽然后来官拜吏部侍郎且文名焰赫,而其早年却在滑州有一尴尬的经历。贞元六年(790),韩愈第三次进京赴考求进士不第,铩羽而归,在回宣州途中,经过滑州,知道滑州刺史贾耽是当朝名臣,又是知名学者,便想前往干谒,求其引荐。可又碍于读书人的面子,不愿当面拜见,而是派了家仆,拿上自己所写的十五篇文章,又附书信一封,前去投送,自己则在旅馆静候消息。那封书信,就是韩愈名作《上贾滑州书》(见《韩昌黎集》卷三)。这是韩愈第一次以文章干谒名公,其书信辞气壮伟,既自视甚高,又恰如其分地恭维对方。说自己“徒以献策阙下,方勤行役,且有负薪之疾,不得稽首轩阶。遂拜书家仆,待命于郑之逆旅”。意思是说,我韩愈到京城投考,出行在外,又生了病,不能亲往拜见,只好托了家仆奉书信前往,自己在郑滑节度的旅馆等待您的吩咐。还对贾耽说:“与之进,敢不勉?与之退,敢不从?进退之际,实惟阁下裁之!”意思是说,您让我做官,我岂敢不卖力?您让我隐退,我岂敢不服从?进退之间,就凭您一句话来裁定了!虽然求仕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却又说得不卑不亢。可惜的是,自视甚高的韩愈,却是碰到了自视更高的贾耽,贾耽竟然毫不搭理这位途径本地的无名之辈。韩愈在滑州碰了一个大大的软钉子,只好悄然离开。直到贞元八年(792),韩愈第四次赴京应试,才得中进士。唐制,中了进士之后,还需经过吏部的博学宏辞考试才能做官。也许是造化弄人吧,韩愈居然又旧戏重演,博学宏辞又是三试不中。他居然又三次上书宰相求官,当时已经身居相位的贾耽依然置之不理!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后来的韩愈终究得展才华,名显天下,此是后话。而贾耽,虽为一代硕彦,人称“淳德君子”,是不是还缺一点识人之明呢?
六、发冢救
《太平广记》卷三九○《贾耽》引《酉阳杂俎》记载,有一年,滑州大旱,秋庄稼都旱死了,完全没了收成。身为节度使的贾耽召见军中两位大将,对他们说:“今岁正值荒年,要劳烦二位拯救三军和百姓性命。”二位将军说:“只要是有利于军队和百姓的事,万死不辞!”贾耽笑着说:“要委屈你们权当一次跑腿的。明天会有两个骑马的人.穿暗红色的衣服,骑的马迈蕃步披长鬃。他们会经街市出城,你们要跟踪而去,暗中观察并注意标记他们消失的地方,这样我的事情就成功了。”于是两人就带着干粮,穿上黑衣,去寻找那两个人。正像贾耽所说的那样,果然看见两个骑马穿红衣服的人,经过闹市到野外去了。那两人走了二百多里路,在一座大墓前一闪就消失了。跟踪的两位将军在那里垒起几块石头作为标记。两天后回到了滑州,贾耽大喜,遂派出健卒数百人,带着铁锹、箕畚,随同两位将军一起前往标记之处,挖开古墓,却见里边有存粮数十万斛。他们把这些粮食悉数运回,解了荒年之急。人们却都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见《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
七、道法仙术
古代志怪小说中记载有不少关于贾耽的仙道奇异的故事,《太平广记》卷四十五《神仙四十五》据逸史就收录了三个。
其一是,贾耽任滑州刺史时,让人做了鹿皮衣服一套。做好以后,又附密封书信一封,挑选一名身体健壮的军士,把书信和鹿皮衣交给他,对他说:“此去某山中,只管往那荆棘深处走,不管走多远,一定要找到一位张尊师,把这封书信送到!”使者接受任务,带上干粮上路,心中却甚是疑惑。进山之后,穿荆棘,攀危崖,涉深谷,走了一百多里,最后来到一处半山腰上,看见两个道士正在下棋。使者上前拜见道士,交出书信和衣物。道士说:“贾相公的使者到了。”看信大笑,随即写了回信,对使者说:“你回去传话给贾相公,奉劝他早日辞官归里。为什么还这样贪恋富贵?”使者带上回信返回,向贾耽报告,贾耽非常高兴,厚赏使者,而使者始终莫名其妙。
第二个故事是,又有一次,贾耽派健卒下到一口枯井中去取文书,果然见到了几轴文书,看都是道家之书,便派十多人去抄写。刚刚抄完,有个道士突然来到,指名道姓地对贾耽的面大骂:“你怎么敢偷书?”贾耽连忙道歉,把文书还给了道士。道士说:”这书你还是拿去吧。“别人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第三个故事是,郑州仆射陂东有座佛塔,某一天贾耽派使者带着给郑州的公文,要在这座佛塔内捉一只白鸦,并让捉到后把佛塔封闭。使者果然从塔内捉到了白鸦,用笼子送给了贾耽,使者同样不知何故。世人都说贾耽是被上天贬谪下来的神仙。这一类故事很多,以上三篇是较为典型并有代表性的。
八、路识虱症
《太平广记》卷八十三引《会昌解颐》记载,贾耽镇守滑台时,境内有个人家,家境很是富裕。其父偶得一病,身体渐渐瘦弱,汤粥不进,每天仅喝鲜血半升而已。家人既发愁又害怕,不惜破费大量家财,寻求高明医生诊治。自东西两京以至山东各州县,医生都请遍了,虽然接待都很丰厚,却都无效而返。后来,有个医者远自剑南而来,过了十来天也看不明白这究竟是什么病症,就对病者儿子说:“我家已是三代世医了,大凡见人害病,就一定要找到病根,现在看这老者的病却茫然无知,难道是我的医术不够精熟?或是老人的病乃是天降之灾?我听说滑州长官贾公博学多能,是个非同寻常之人,占卜打卦、看病用药,无不精妙。你能拿出五十千钱吗?”病者儿子说:“你要钱做什么用?”医者说:“我要拿来送给衙役们。等到贾公外出的时候,用车把你老父载到贾公马前,让他看见。如果他有话说,我就有办法了。”病者儿子依言而行。一天,贾耽外出行香,看见了病人,注视了一下,将要说话,因为监军使向他说事,不知不觉间马头已经过去了。医生于是告别而去。病者对其儿子说:“我的病是必死之症了。现在我很烦躁,很讨厌听人说话。你就用车把我拉到城外有山水的地方放下吧,三天去看一次。我如果死了,就埋在那里。”儿子不得已,就把他拉去了。见有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塘的地方把病者安置好,哭着掉头而去。这时,病者忽然看见一只黄狗来到池中,进出多次,像是洗澡的样子。黄狗离开以后,池水香气四溢。老者口渴要喝水,可是气喘乏力,只好爬行而前。喝水之后,顿觉肢体渐轻;不停地喝,就能坐起来了。儿子看见非常惊喜,于是把他拉回家,见他能吃能喝,不几天就好了。一天,贾耽又外出,来到以前停车的地方,问道:“前时的病人还在不在?”衙役们回答现在已经好了。贾耽说:“那个人害的是虱症,世间无药可治,必须找到千年木梳,烧成灰服下去,要不然就喝黄龙洗过澡的水,此外别无他法。不知道他是怎么治好的。”派个衙役去问,老者据实相告。贾耽说:“这个人是天降之病,自找其药,真是命运造化呀!”时人无不叹服贾耽知识渊博。
九、狗头妇
贾耽在滑州做节度使时,属县酸枣县( 其地今入滑县和延津县)有位民妇待婆婆不孝。婆婆年老,且眼睛失明。一天吃早饭时,民妇趁丈夫不在家,在饼里夹了狗粪给婆婆吃。婆婆觉得味道不对,就把夹了狗粪的饼留着。等儿子回来了,婆婆拿给儿子,问道:“你看这是什么东西呀?先前媳妇让我吃的。”儿子看了,仰天大哭。忽然之间,雷霆疾发,仿佛有人截断了民妇的头,却把一个狗头接了上去。贾耽知道这事后,就下令把长着狗头的民妇牵出来游街示众,以警示不孝之人。时人称为“狗头妇”。(杜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