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时代(下)
我的求学生涯
第三部
《我的高中时代》
(下)
程党会
21、拒绝当组长
班主任梁治国老师觉得我反应快,学习好,是个难得的好苗子,但又觉得我这人比较自由散漫,自我约束力差,怕长此以往我的学习成绩会下降,进而把我的前途耽搁了,就想给我封个组长叫我当,为的是通过当组长来提高我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保证我的学习成绩不会下滑。可他哪里知道,我本来就是一个不爱操闲心、也不爱管闲事的人,所以当他派班长李争显和副班长李欢度私下动员我的时候,我就一口回绝了,他俩又给我解释了半天,说明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我说“我明白,也很谢谢老师和你俩的好意,我会好好学习的,你们放心吧,咱农村娃不好好学哪来的出路呀!再说了高一时老师叫我当班长我都不愿意当,更何况现在一个组长呢。”
22、资料风波
当年陕西教育学院编了一套各科的复习资料,提前半年多就叫大家预订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订了本数不等的复习资料,有些人只订了一本,有些人则订了五本,详细情况都在学习委员何芳歌那里做了登记,但当时想着书很快就会回来所以就没有收钱,打算等发书时再收钱,从而留下了不必要的隐患。我因为有我姐用过的资料,加之我不想给父母增添负担,就一本都没有订。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套资料一直到距离高考仅剩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回来了,好多同学就觉得这套资料已经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了,普遍都不想要了,恰好因为时间太长何芳歌同学不小心把登记表丢了,于是就出现了这套资料发不下去了的尴尬局面,好多订了的同学都说自己没订,订了五本的同学也说自己只订了一本。
23、平整土地
我们家孩子比较多,除了父母以外,我还有一个大我两岁的姐姐以及三个年龄尚小的弟弟,一家七口人只有我爸妈两个劳动力,多年来我们家一直都是个短款户,作为家里最大的男孩子,我自然应该替父母分担一点重担。1976年春节后我14虚岁了,我开始有参加生产队劳动的资格了,从此以后每到节假日我都会尽量多的去参加劳动。1980年4月前后,离高考只剩两三个月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后其他同学都去操场玩去了,而我却得急急忙忙地赶回到我们生产队东岸子的那片地里去帮父母拉架子车平整土地。
25、那年的中专考试
1980年之前的几年里,我们陕西省的大学和中专都是分开考的,大学和中专你只能报考一个,你参加了高考就不能参加中专考试了,反过来你参加中专考试了也就不能参加高考了,两者只能选择其一。因此在报考填表时你就得先做出一个选择,对于大多数的农家子弟来说,只要能跳出农门,不论是考上大学还是中专,都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好事情,因为那个时候所有的毕业生国家都是包分配的,从你考上学的那一天起,你就是一个公家人了,你的一生就会拥有一份旱涝保丰收的铁饭碗了。所以那时的农村孩子为了增加被录取的把握性,不少本来能考上大学的人都胆怯地报考了中专,从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26、没有高中毕业证
临高考前,班主任梁老师给大家发放高中毕业证,等全班都发完了也没有见到我的毕业证,我就问“”老师咋没有我的呢?”老师说“你交照片了没有?”我说“啥时候收照片了?我咋不知道呀!(可见我是一个多么马虎的人,居然连老师收照片的事我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我当时跑到哪里去了)”,老师说“没有就没有了吧,这个高中毕业证对你来说也没有啥用的,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考上大学的,所以才没有向你催要照片。”
27、记不住单词
我的数理化三门课学起来都相当轻松,即使不用投入多么大的精力也能考出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但我的英语却咋学都学不好,对于英语单词我简直没有好的办法能够把它记住,好在我们是第一届开始考英语的,即使考个100分,也只能给你的高考成绩计上个30分。到我们下一届时英语成绩的占比就由30%提高到了50%,后来又进一步提高到了70%,直到最终的100%。我那年英语只考了12分,给我的高考成绩只增添了3.6分,四舍五入实际增添了4分,记得考英语的时候我的后面坐了一个我校的补习生,他基本上就没有学过英语,所以比我更没有谱,他因为不会做就不停地用手戳我后背,而我自己本身也是个两五一十的,根本就没有能力帮他,为了不得罪他,也不至于我被弄成违纪,我就随便把选择题勾了一下,到三十分钟可以交卷的时候我就把卷子交了。
28、我的高考
1980年陕西省的录取分数线是343分,咸阳地区的录取分数线是338分,我以368分的成绩考入了陕西师大化学系,我们当时除了英语外只考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和化学五门课,每门课满分都是100分。我们这一届考上的人并不多,应届生考了李争显、我、郭会民、张堪省、吴坐虎五个人,补习生考了马智武、高进省、吴为昌三个人,共计只有八个人,明显地比上两届要少。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这一届初中升高中时就把一些尖子生流失了,比如我校的王宽昌、王社宽以及皇甫小学的王小波、吴大茂都被薛固中学录走了,还有皇甫小学的梁靠社等人被初中专提前就录走了。
29、高中同学录
由于高中的班级变换得比较频繁,有些人是一阵快班一阵慢班,一阵文科班一阵理科班,导致有些人的班级归属比较混乱,我都记不太清楚了,所以我就不按班级写名录了,下面我就按大概的家庭住址把我们这届同学的名录整理如下,值得说明两点,第一点是里边包括了在我们这届补习的同学,第二点是里边列出的只是我现在还能想得起名字的同学,想不起名字的就不写了实际上也是没法写了。
来自河道窑的同学有李争显、李欢度、李昌国等,来自河道北场的有程讲利、程新建等,来自河道西庄的有冯影民、冯小丽、冯广势、张义民、冯引社、冯战国、张宣利、冯画眉等,来自河道大堡子的有刘小会、冯启会、刘整社、何芳歌、左开远、刘继宁、刘整会、刘建安等,来自河道老堡子的有刘补社、刘撑社等,来自上河道的有程管信、程富建、程崔社、程党会、马广利、宋保厚、程社省等。
来自田南的有高定娃、高苏霞、高换换、高开会、高社社等,来自皇西的有王康社、王满社、王俊社、王刚刚、王小会、王建利、王战国等,来自咬子的有何远社、何孝通等,来自皇中的有吴坐虎、吴为昌、吴补娃、张争社、张劳社、张战国、张省娃、张孟省、张堪省、张小燕、王小慧、吴建为、吴讲利、吴小维、梁效社、梁同会、梁靠有、王补路、王战补、王平社、王新补、王宣补等。
来自东马的有程高平,来自三马的有马平社、王养汉、王引朝、马新川、张智峰等,来自青口的有宁德战、吴灵生、宁虎生、宁木兰等,来自咬马的有王喜宁、郭进省、郭会民、郭春生、郭卫国等,来自西马的宁战省、宁战会、宁党国、李建孝、李建谋、宁苏芳等,来自庄子的吴兴隆、吴志明、习富会、习靠生,来自八王村的李乃护、李普会等。
另外还有来自乾县的牛向东、蒲海英、肖得秋等,来自兴平的张燕、田桂平、杨宽齐等,来自长宁的葛建民、刘立会等,来自的普集街的张清波,来自杨陵的彭佩,来自代家的戴维国,来自贞元的王巧平、马智武、马晓峰、颜会芳,来自5702厂的蒲卫东、张小敏等。
30、后记
令人痛惜的是,随着各地集中办高中运动的兴起,1980年我们刚一毕业,我们母校的高中部就被撤并到长宁中学去了,我们母校的高中只办了四年半的时间,共培养出了1978、1979、1980三届高中毕业生及1981届的半届毕业生,但却为大学输送了1977、1978、1979、1980四级大学新生。我们这一级应该是我们母校的第三届高中毕业生,也是母校的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