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汗多是怎么回事?多汗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出汗

  

  夏天来了,很多宝宝动不动就一脑门、一身的汗,有些家长开始担心都说孩子出汗多是缺钙还有说是体虚?

  首先要说的是,绝大多数的孩子汗多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过分担心。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儿童出汗的知识,宝宝也分病理性出汗和生理性出汗的,具体应该怎么看?

  生理性多汗

  1.吃奶、运动、兴奋出汗

  宝宝新陈代谢旺盛,而且活泼好动,出汗多也很正常。又由于婴幼儿头部汗腺较多,所以在宝宝吃奶、运动或兴奋后,头部容易出汗。

  2.睡觉出汗

  睡觉出汗,又分为三种情况:

  生长激素旺盛

  白天多余热量发散

  食物引起的热效应

  3.穿盖过厚出汗

  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半夜温度低,怕宝宝受凉,会有意识地给宝宝多穿盖一些,而这样不仅仅会使宝宝出汗增多,还容易捂出痱子。

  以上的几种出汗情况都是很常见的,只要宝宝精神状态好,生长发育正常,仅仅只有出汗多的症状,一般都是正常的。而且宝宝出汗也不是坏事,毕竟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比较差,通过出汗调节体温,也是宝宝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但是如果宝宝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就需要警惕了!

  

  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较多者为自汗。汗证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期儿童,尤其平素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婴幼儿睡后头部微有汗出,以及气候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乳食过急等导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见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载。

  【病因病理】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疏松,则常汗出较多,形成汗证。此外也可因调护失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

  1、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安静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较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染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

  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容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脾气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甚。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反复感冒。舌淡苔白月永细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倦,纳呆食少。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细软。

  证候分析:素体气阴两虚,或病后失调所致,气虚不能敛阴,阴虚生内热,逼津外泄,故见汗出,且盗汗、自汗并见。气虚则体弱神萎;阴虚则手足心热,口干低热。汗为心之液,汗出耗伤心血,血虚而心烦少寐。舌淡少苦,花剥苔,脉细软,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4、脾胃积热症状:自汗盗汗,面黄形瘦,纳呆口臭,腹胀腹痛,大便秘结,或大便臭秽,小便色黄或如米绀泔,时有低热,睡眠不宁,舌苦黄腻,脉滑稍数。

  证候分析:脾胃积热,热蒸津液,故见自汗盗汗。

  脾胃不健,易食滞内停,故纳呆口臭,腹胀便秘,大便臭秽。脾胃受损,脾虚失运,饮食化生气血受碍,故面黄形瘦。宿食不化,清浊不分,小便色如米泔。苔黄腻,脉滑稍数,均为脾胃积热之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