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都不敢这么编:“俄国粉丝”拯救了腓特烈大帝

著:丹尼斯·肖沃尔特(DennisShowalter)

译:无形大象

在外交和军事领域,1761年的最后几个星期为普鲁士及其国王带来的只有痛苦。

英国议会早已厌倦了没完没了的战争,首相皮特辞职,新首相比特伯爵一上任,便重新斟酌英国与普鲁士的关系,计划敦促腓特烈与奥地利达成协议,即使这涉及大量的领土让步。

波罗的海港口要塞科尔贝格落入俄罗斯人的股掌之中,这意味着俄军第二年的战役后勤工作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简单容易。本已强大的俄军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扩充,人员和物资补给可以通过海运越过波罗的海。

在南线,随着要塞兼重要的补给站施韦德尼茨落入奥地利人之手,哈布斯堡军队得以把大部分冬令营建在西里西亚边境的普鲁士一侧,影响了腓特烈利用西里西亚资源为未来的战役做准备。由于俄军几乎就驻扎在勃兰登堡边境上,因此从波兰购买粮食和战马来弥补缺口的机会非常有限。

在普鲁士面临的战略困境中,或许最具灾难性的一个方面,是联军只付出了少许军事代价就取得了优势。在过去的四年间,腓特烈通过自己的战术技巧和普军的战斗力,弥补了普鲁士的地缘战略劣势。然而,科尔贝格和施韦德尼茨以各自的方式证明,连战场上的天平也开始倒向反普联军。无论是发动一场精彩的突袭,还是搞一场复杂的多兵种协同的围城战,俄罗斯和奥地利军队的表现提高了几个档次,这本身就是不小的威胁,加之连年战争让普鲁士军队结构不断变化,现在的普军,不再是开战初期的普军,普鲁士面临的威胁又重一层。

从更加宏观的视角看来,腓特烈无法逃避这样一个事实,即他的核心领地——勃兰登堡和波美拉尼亚两省,眼下不断遭到掠袭和入侵。腓特烈与他的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包含了以服役换取保护的条款。即使敌人无力占领普鲁士的剩余领土,抢匪和突击队也能够让这个国家陷入无法治理的程度。

没人知道意外和明天到底哪个先来。

长期以来,伊丽莎白女皇就凤体欠安。1761年12月初,她遭受了可能是平生最后一波小中风。1762年1月6日,女皇驾崩了。两个星期后,腓特烈才获悉她的死讯,但最初也没对此抱有太多期待。事实上,伊丽莎白最后一场病成了普鲁士国家命运的转折点。她的继任者彼得三世,是一位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王子,对于普鲁士的一切,包括最最重要的普鲁士国王,都怀有高山仰止之情。

(上图)彼得三世

彼得首先同意停战,随后同意归还普鲁士失去的领土,两国缔结和约,最后同意建立一个防御同盟,让2万俄军在西里西亚听从腓特烈的指挥!作为回报,腓特烈向彼得三世承诺给予外交和军事支持,让俄国从丹麦获得石勒苏益格公国——彼得作为荷尔施泰因王子应得的遗产。也许更重要的是,腓特烈承诺在波兰问题上奉行与俄国一致的政策,他同样表示,愿意敦促土耳其人和克里米亚鞑靼人集中力量去对付奥地利,而非针对俄罗斯。在俄罗斯帝国因扩张过度而陷入巨大麻烦时,此举确实解决了俄国南方边境上的问题。

此后,腓特烈再次为战役做准备,他的目标是收复施韦德尼茨,并且重新占据西里西亚南部。他希望这是对奥地利的最后一战。

1762年7月18日,腓特烈得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沙皇彼得三世被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废黜了,后者是个反普分子。尽管普鲁士的俄国盟友无法参加今后的行动了,腓特烈依旧率领普军在10月9日夺回了关键的施韦德尼茨要塞。三个星期之后,10月29日,在萨克森的弗赖堡,腓特烈的弟弟、“出色的平庸将领”亨利亲王用四个独立纵队向奥地利和帝国军队发动协同攻势,快速取胜。

随着奥地利失去施韦德尼茨,萨克森战局充其量也是个僵局,奥地利政府前途黯淡。俄国依然是个未知数。把叶卡捷琳娜拖入反普鲁士战争的可能性依然相当大。但是,谁会成为反普联盟的盟主呢?自3月以来,英法一直在为和平问题讨价还价,没有哪位理智的外交官会指望路易十五政府把仅剩的资源投入中欧大战。奥地利处在油尽灯枯的边缘。最初的战争目标,即收复西里西亚,已经消耗了帝国的大量资源,战争夺去了大量人命,消耗的金钱也太多了,以至于连战争的最初目标都被遗忘了。

维也纳必须下决心了。

1762年12月30日,普奥展开和谈。1763年2月18日,奥地利、普鲁士和萨克森同意恢复1756年的边界,维持战前状态。

可以说,俄国女皇伊丽莎白驾崩,加上她的临时接班人是一个极端的亲普鲁士分子,让快要油尽灯枯的普鲁士喘了口气,最终免于战败,或许也免于亡国。俄国一退出七年战争,还在交锋的普、奥斗士就都累趴下了,鉴于两国都对战争的结果感到厌倦了,于是都找到了停战的理由。

(上图)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

彼得三世的亲普鲁士立场和皇位继承人身份,使他成为宫廷中一个派系的象征,——如果他算不上这个派系的首脑的话,从一开始,这个派系就批评与普鲁士的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最终会对俄罗斯的利益造成损害。

这些人认为,普鲁士对俄罗斯的安全并不构成严重的长期威胁。如果俄罗斯不在1756年参战的话,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腓特烈也只能直接挑战俄罗斯在库尔兰的影响力,但这也算不上重大问题。至于波兰,普鲁士在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的西部边境上取得的任何收益,都很容易被俄国兼并波兰东部土地和俄国在华沙的影响力抵消,后者获得的优势甚至比吞并东普鲁士所取得的好处还要大。在后一种情况下,现实肯定是一场噩梦,在普鲁士或奥地利的领导下,德意志各国会组成一个永久性的反俄联盟,甚至可能会鼓舞这些敌国抱团取暖,对抗来自东方的、新兴的更大威胁。

批评者们认为,抛开领土方面的臆测不谈,反普战争让俄罗斯获得了世界一流军事强国的身份,付出的代价是数万俄军的生命和3000万卢布的开支。

对于不够发达的俄国经济而言,后者是比前者更加严重的损失。从圣彼得堡的角度看来,这场战争并不比五年前更接近结束,损失的俄军和卢布都是重新斟酌这场战争的充分理由。即使在伊丽莎白女皇驾崩之前,俄法联盟就已经由于各种实际操作方面的原因而被废除了。至于奥地利,从奥军指挥官们的所作所为中,只能看出哈布斯堡帝国把俄罗斯视为实现考尼茨策划的欧洲蓝图的工具而已。

把彼得三世谋求与腓特烈握手言和简化为“大叛卖”,只在一种情况下才是站得住脚的:把18世纪的普鲁士与威廉二世或希特勒的德国画等号,统统视为对欧洲其他国家永久性的、客观存在的威胁。到了1762年,即使不是明白无误地,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普鲁士仅仅对奥地利构成了真正威胁。此外,无论伊丽莎白当初打算把普鲁士降为德意志中等国家的初衷,在战略层面上有多大合理性,自1756年以来发生的事情都明白无误地表明,伊丽莎白的政策已经破产了。普鲁士也许可能被毁灭,但是在毁灭普鲁士基础上建立的和平,很可能反过来加强奥地利在德意志的地位,使之成为让俄罗斯坐立不安的强邻。这样的和平局面,很可能需要俄罗斯在普鲁士东部边境上永久驻军才能维持下去,而这样的局面肯定又会产生各种各样无法预测的外交后果。

编辑:谭兵兵

本文摘自《战争事典061:腓特烈大帝》

※ 普里茨克文学奖、保罗·伯索尔奖、塞缪尔·爱略特·莫里森奖得主代表作
※ 不是人物传记,而是天才统帅的征战历程
※ 再现18世纪普鲁士的政治和军事崛起

本书几乎涵盖了腓特烈的一生,但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传记。书中详细讲述了他在历次战争中的经历和所作所为,将军事行动以及腓特烈本人的政策和野心置于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厘清围绕这位卓越统帅、国王的矛盾与神话,考察文艺青年、哲学家到普鲁士的仆人“老弗里茨”的转变过程,探究他对德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