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西康琐记》连载之七十六
“木雅”历史(九)
“清水之盟”
到了元代,“弭羌”以至整个康巴地区,在史书上就再也见不到 什“国”了。说蒙古人灭了“西夏”之后,也就是在宋末元初,一支“西夏遗民”流落到今天康定木雅地方,又建起一个“西吴国”,显然不可能。
话又说回来,在宋代,康巴地区为何有“卡拉国”“林国”“打日国”“白利国”等等那么多的“国”呢?究其历史背景,固然称霸两百多年的吐蕃政权消亡,雪域高原群雄四起,是其一;其二,与宋王朝对大渡河以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置之度外,存而不论”,让其休生养息的政策亦不无关系。
秦汉之前,特别是司马相如出史西南夷后,生活在旄牛地方的羌人就与内陆频繁交往,早就融入了中华大家庭。三千多年前,这个地方的“髳”(旄牛国),就参加了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再往上追溯, 那渊源就更深了。据史家考证,打箭炉地方,原本就属《禹贡》中所说的“三危”(即康、藏、卫)。我华夏人文初祖黄帝的儿子昌意就降居“三危”的若水。古书上所说的“若水”,就是今天的雅砻江。也就是说,“旄牛国”所在的雅砻江流域,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发详地之一。不管高原还是内陆,各族儿女原本就是同根同源的亲兄弟。
当然,兄弟之间也难免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在隋唐时期,就时有战乱发生。尤其在唐代,大唐与吐蕃,和和战战,战战和和,延续了两百多年,大渡河周边便是重要的战场之一。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正月,唐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会盟于清水(今天甘肃的清水县),史称“清水之盟”,约定“……剑南西山大渡水东为汉界。……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可“会盟”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才过三年(德宗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相对稳定的吐蕃,又对内乱频生的大唐发动进攻,连破盐、夏两州,战事愈演愈烈。
在吐蕃背约之后,唐德宗不得不依靠反对和蕃的主战派,任命李 泌为首相。德宗采纳李泌之策,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使吐蕃四面受敌,从此由盛转衰,唐蕃之间的力量对比这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于是,唐便对吐蕃频频发起进攻。大渡河及其周边地区,血腥撕杀又起:
剑南节度使韦皋,在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四月,即争取被吐蕃占据二十多年的嶲州地方的少数民族归顺。州治所在今凉山州的西昌,控制的地盘则远及大渡河的中下游。这个地方的少数民族,史称“东蛮”,当是今天的彝族。“东蛮”首领鬼主骠旁、苴梦冲、苴乌星等归附了大唐之后,被分别封为和义、顺政等郡王。吐蕃失去“东蛮”,无力再犯“蜀边”。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十月,剑南节度使韦皋派遣属将王有道等与 州当地首领一起,率兵在嶲州台登(今冕宁)北谷,大破吐蕃的青海、腊城两个节度,把大相尚结赞的儿子、吐蕃骁勇善战的将领、大兵马使乞藏遮遮和悉多杨朱也杀了。这一仗斩首二千余级,投崖赴水者不计其数。还生擒笼官四十五人,收缴器械一万多件,马牛羊一万余头匹。唐军所攻城栅无不降下,吐蕃元气大伤。
几年间,唐军虽将嶲州地方全部收复,但战事并未就此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