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进草地(三)
那些个淘金者的故事
(三)
早前,确实有在草地头挖金子发了财的。在泸定的沈边地方,就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甘肃的文县横丹乡一个叫上沟头的山村,是个苦寒的地头。当地流传着这样的“口溜子”:“四周都是山,簸箕大块天,三年两头旱,先祖走四川”。
在清乾隆年间,一个叫董能、一个叫董文的两兄弟,就是董家走四川的先祖。
董能和董文是叔伯弟兄,当年从甘肃文县县城起身,顺沟来到四川的青川,再经广元、昭化到了成都。听说打箭炉地方到处是金子,就往这里走。
这两个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到打箭炉地方后各自找生活。
哥哥董能,翻过折多山,到今天康定县属的鱼子西地方一家金厂老板那里打工挖金。
董能是个有心计的人,挖到金子后有意藏了些起来不交老板。待攒得差不多了,他就装病,说自己再也干不动了。老板见这个老实巴交的外乡人,又瘦又黄,信以为真,就说:“董老二哩,既然病了你就去罢。”
董能一听,心里更有数了,就说:“你看我这个样子,咱个走得动嘛,只好找匹牲口了。”老板一想,也是,没有阻拦。
这个颇有心计的董老二,把金子裹到烂襟襟里头,找了匹牲口,一驮驮到打箭炉,到老陕的铺子上一出手,黄金就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他发了。
董能有了银子,就翻过雅家埂,在喇嘛沟尼马沱(也就是磨西面上头、今天叫兴新的地方)住下,买了不少土地,又在街上修了房子,就在这里安家落了户。
今天公路边的兴新地方
兴新地方的那株古树依然枝繁叶茂
弟弟董文,一到沈村就住了下来,在海子山给沈边土司家打工。
一天,在挖地捡“流子”(石头)时,他捡到了一个不一般的“流子”,拿在手上一“胎(掂量)”,嚯,竟比同样大的“流子”重很多。怪,这块石头咱个这样重哟?!他捨不得甩,抹去上面的泥巴一看,这东西黄澄澄的,原来是砣金子,足有一斤多重。他把细想了想,这是在土司的地里头挖出来的,哪敢自个揣起来,就把它交给了土司。
土司老爷见到金子,心头哪有不高兴的,见董文这么憨厚老实,就决定招他为婿,把出天花留下一脸麻子女儿许配给他。
这事一传出,人们对董文自然是另眼相看。收工回来,人们不再喊他“董老陕”,都改口叫“董老爷”了。
一砣金子就改变了这个“走四川”的“董老陕”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