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道路,人直则道直

近期收到朋友送我的一本书——赵昂老师所著《洞见——认知引导方向 洞见决定格局》。赵昂老师人称“昂sir”,是资深生涯咨询师,高管教练。《洞见》这本书特别适合毕业生及在职场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对于已经在职场12年的我来说,里面有很多我深刻认同的观点。当然,我为什么没有用“打拼”这两个字来形容我的职场,因为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只要是我认同的事儿一定会全力以赴,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本来就应该好好做的事,就别加那么多形容词,就如我不喜欢听家长说辛辛苦苦养育孩子,难道对于自己的孩子本来不就应该花费大量的精力好好养育吗?

对于我自己来说,硕士3年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在职场中的前6年也是专门做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这方面,我却很少涉及,因为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好像从来都是别人安排或者突然转型。演员韩雪在一个娱乐节目中展示了爷爷送她的一句话:纷纷万事,直道而行。其实对于人们的那些职场困惑好像都可以用类似的一句话来回答——人直则道直。我想去除掉一切外力因素,不要谈拼爹、不要谈外貌资本、不要谈这个社会,今天就来谈谈你自己,用你的真实来检验你的职场路途。

职业生涯规划,我觉得每个人要树立的观念是不要考虑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正向的人是大多数,偶尔的挫折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全部。

结合赵昂老师《洞见》这本书四大部分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和自己在职场中的所见所闻,来写写我看《洞见》这本书的所想。

01

反超:普通人的自我超越

这部分想先把书中的一句话写出来——停止幻想:别指望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不知道在职场中的人有没有像我一样在总经理办公室被骂哭,有没有在众多高管面前为了不解雇一个女孩儿而哭得鼻涕眼泪止不住。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场景在我脑中切换,作为女性特别容易哭鼻子,但是正是有了这些痛苦经历之后,我在下次面临相同场景的时候会倍加小心。就如在总经理办公室被骂哭那次,总经理向董事长汇报完成之后,回来安慰我说,她以前做编辑的时候,稿子写得不好,部门长当时就把稿子扔了一地,摔门而走。

在职场,有过痛苦遭遇的人大多数会感谢那时的痛苦,普通人不就是一次次感觉不舒适,一次次自我超越吗。

撇开天才、出身特别好等等因素,对于普通人来说在这个时代只有持续学习,才能解锁人生各种可能。学习,会让一个人打开视野,转变认知,呈现出更为丰富的人生可能。打个比方,我看到好多家长愁孩子的作文,但是又不管孩子的阅读,我不懂的是,为什么不先抓阅读这个入口,然后再解决写作文这个出口呢。没有阅读就没办法很好的写作文,这是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那么到了成人,没有持续学习,然后指望着自己能够像某些大咖实现逆袭,或者得到重用,这种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还是那句话——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在《洞见》这本书中,赵昂老师写到要学习三类事情:想做的,喜欢做的,必须做的。很喜欢赵昂老师的这句话——人生就像一个大的游乐场,所有的价值在于主动选择一个游戏,并认真玩下去。如果只是被动地被按在一个游戏里玩,不管票价有多高,都会索然无味的。

我自己平时的学习还真是分为这三类事情,当我要去做分享或者培训的时候,这是完全自己想做的,就会去学习如何阅读;当我要喝正宗的手冲咖啡时,这是我超级喜欢的,那我也会去参加培训和看书;当我工作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这是我必须要做的,那我也会进行主题阅读和搜索,或者找专业人士进行咨询。

这样的学习过程让我感觉心情非常愉悦,即使我的课余时间可能被安排得非常满,但是这就是我人生的游乐场,我在里面认真的玩,也得到了我想要的收获。

02

先锋:顺利跨越转型鸿沟

每个人在职场中好像都面临过转型,有的是工作角色转型,有的是工作职责转型。但很多人“虽然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却从没有从新角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书中写道:当我们有角色意识的时候,就要认识到'角色的惯性’,进而认识到,在生涯转型的时候,就是要克服原来角色的惯性,以一种新的状态进入新的角色。”

角色惯性确实是一种本能的保护,是希望我们原有的经验可以发挥作用,也是一种路径依赖。但是在这个变化非常快的时代,角色惯性真的会给个人带来束缚,阻碍我们前行。就如有很多新晋管理者从原来的技能专家转变成管理者,经常会遇到很多管理问题,由以前钻研业务到现在涉及管理技能、沟通技能,这样的角色转换会给其带来很大的不适,所以很多大型企业对于这类新晋管理者都要给予辅导和培训。

《洞见》书中提到了一个词叫做“角色弹性”,就是根据角色的要求,变换出不同的角色能力和角色处理方式,并因此而建立起不同的角色定位,整合不同的资源。拥有较强角色弹性的人,能够在转换的角色之间坚守真实的自我,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角色是在为自我服务。拥有较强自我弹性的人,一般都具备两种特质:谦卑敬畏,善于整合。

谦卑敬畏我的理解就是要好奇,认真参与。书中写到要“放下”,就如培训师开场总是要让学员空杯归零。为什么?因为不归零,学员就不会对新学的东西产生好奇,就不会认真参与。好奇是一个人谦卑敬畏的前提,在拓展或者集体活动中,总会出现那种抱着膀子在旁边评论的人,他们从来不积极参与,只会对别人的尝试加以批评,打击别人的积极性,好像自己比别人高明多少,他们不会好奇自己去动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也不会认真的参与,他们这样的态度其实是内心特别害怕失败,特别害怕自己低人一等。

没有谦卑敬畏,就更不可能善于整合。这是因为没有新接纳的东西,怎么可能有更多整合的可能性呢。所以书中写道:必须先放下,让新内容进来,然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过往的资源才能够被整合进入新的系统。所以,每当我面对年轻人,即使是5年级小朋友,现在都不敢自认为自己比人家高明,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有可能小朋友的新知也会对我产生一些启发。

03

厚积:获得成就的秘密

每天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鸡汤文越来越多,而且题目也越来越吓人:工作3年从月薪5000到10万+、21天实现财务自由等等,我从来都没有相信过这样鸡汤文。

因为看周围人还有自己的经历,发现没有刻意练习是无法获得成就的。就如培训授课这个技能,在我参加国际职业培训师课程之前,每次公开演讲之前都会寝食难安,紧张得要死,正是这样不舒适的感觉让我参加了在当时比较昂贵的一个课程。在为期4个月的课程中,我强迫自己设计了课程,抢学员沙龙,接受大家的鲜花和臭鸡蛋,四处免费授课。其实每一次授课之前,我都后悔得要死,为什么要给自己设置这样的困难,让自己如此焦虑,在家看个偶像剧不好吗?为什么要半夜还在做课件?但是那段时间我授课,回来总结,再出去授课,然后转成收费授课,再回来总结,这样一路走来,我的授课技能、掌控现场的能力、临场发挥的能力、公开演讲的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不能说我现在不紧张了,只能说我相信自己能做好了。

很赞成书中所写,把自己训练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需要进入这样一种“刻意练习的循环”:建立目标——达成结果——有效总结——突破限制,然后循环。

想想自己掌握的一些新的技能,没有逃离开这个循环的,书中也介绍了总结的“四馈方法”(GIVE):

Good:过去的这个阶段中,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

Improve:可以提升的地方是什么?

Value:这个阶段对我的价值是什么?

Effect:这样的价值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希望每个对自己有所期望的人,都能够在自己的手账或者电子日记中有所记录,快速迭代,早日达成自己的目标。

04

筑梦:追寻自我实现之路

一谈到自我实现,我就想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最高级别就是自我实现。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自我实现的愿景,书中讲到:高度职业化,先人一步进入自由工作状态。

无论是做自由职业者,还是做职场中人,都离不开高度职业化。其实所谓的自由绝对是在高度的自律的基础上才有的,google的20%工作计划,允许员工拿出自己正常工作时间的五分之一去做自己的项目,或者仅仅是随便神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工作计划,就是google的员工都是高度职业化的,大部分人都是把时间放在了做有竞争力的产品上。再比如微信红包也是员工自己开发的小程序,没想到成为微信支付的重要契机。这些公司的员工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景,所以公司给予的自由绝对是在其高度职业化的基础上。

那么想要自我实现,先看看自己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哪些事情上,不要一边说要自我实现,一边在打游戏或者追电视剧,当然偶尔的放松是没问题的。每个想要达到自我实现的人,都要做自己的时间记录,根据自己的目标设置每日打卡,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小事做起,当你能够每日打卡,高度自律的时候,你离自我实现的目标就不远了。

实际上,职场真没那么复杂,只是路太漫长,当我们只看眼前这个点的时候,会觉得焦虑、迷茫和痛苦,当我们比拼的是人生全程时,你的简单直接决定了你的道路开阔笔直。

人生道路,人直则道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