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时期的浮华案中都牵连了哪些人?
末世多轻薄,骄代好浮华。在汉末人们重视名节,有着众多擅长品鉴人物的名士,在他们的品题下士人可以增加名望,这与当时的人才选用制度也有关。本篇来梳理下浮华案中涉及的人物。
写在前面,浮华案发生在曹叡时期,所谓“浮华”指的是不遵礼教、不事经典、舍本逐末,在他人眼中的离经叛道之辈。为了方便阅读,照例列个名单:夏侯玄、诸葛诞、邓飏yáng、何晏、毕轨、李胜、丁谧、刘熙、孙密、卫烈。此外还有6人替补:司马师、裴徽、荀粲càn、李丰、刘陶、傅嘏gǔ。
浮华案至少被免官了15人,在汉末事数标榜很常见,如“八俊”、“八及”、“八顾”等,曹叡时期有“四聪”、“八达”、“三豫”。“聪”指的是聪明,“达”指的是通达,“豫”指的是参与,本身就已经划分出了等级。
“四聪”中可以确认的是夏侯玄,案《三国志·诸葛诞》注引《世语》对“玄畴”断了句,但“畴”本身就有“类”的意思,案《资治通鉴》提及的是“以散骑常侍夏侯玄等四人为四聪”,因而这个“畴”字未必是人名。相似的还有“诞备”与“诞辈八人为八达”,这里“备”没有“类”这个释义,可能是“辈”的误写。
“是时,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题表,以玄、畴四人为四聪,诞、备八人为八达,中书监刘放子熙、孙资子密、吏部尚书卫臻子烈三人,咸不及比,以父居势位,容之为三豫,凡十五人。帝以构长浮华,皆免官废锢。”——《三国志·诸葛诞传》注引《世语》
“尚书琅邪诸葛诞、中书郎南阳邓飏等相与结为党友,更相题表,以散骑常侍夏侯玄等四人为四聪,诞辈八人为八达。”——《资治通鉴》
浮华案整治的不是什么闲散人员,要么名门之后,要么功勋之后,来看看前文列出的这份名单。夏侯玄,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著名美男子,在曹叡时期是羽林监。诸葛诞,诸葛丰后人,诸葛亮的族弟,在曹叡时期为尚书。
何晏,东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的养子,娶了金乡公主,曹丕时期没有入仕,曹叡时期只是担任一些冗官。邓飏,在曹叡时期为中书郎,《魏略》说是邓禹之后。毕轨,与当初那个调戏曹操的毕谌同是兖州东平人,可能是同族甚至是父子,毕轨之子还迎娶了曹魏公主,因而毕轨出任并州刺史,是夏侯玄这群人里官职最重的。
丁谧,典军校尉丁斐之子,曹操的同乡,也是功勋之后,曹叡时期为度支郎中。李胜,议郎李休之子。刘熙,中书监刘放之子。孙密,中书令孙资之子。卫烈,司徒卫臻之子,卫兹之孙。刘熙、孙密、卫烈这三人都是因为父辈位高权重,才被拉入了这个圈子。
再来看看这几个可能的参与者。司马师,司马懿之子,他年少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且出仕时间极晚,案《晋书·宣帝纪》,司马师是在曹芳即位后才出任的散骑常侍,说明他很有可能也是因为浮华案被牵连。裴徽,光禄大夫裴潜之弟,本身就是名门之后,他周旋在傅嘏、荀粲两人之间,管辂更是将他与何晏、邓飏、刘寔、刘智五人放在一起夸赞。
荀粲,荀彧之子,名门之后,认为六经属于糟粕,秉持这样的言论自然会被划到离经叛道者里去,他与傅嘏、裴徽交好。傅嘏,傅允之子,北地傅氏同样是名门,曾拒绝与夏侯玄交游,还因为被荀粲劝说。不过《傅子》是傅氏后人傅玄所写,难免对傅嘏的形象进行些许美化。
李丰,卫尉李义之子,在曹叡时期担任给事中,曹叡认为他言过其实不肯重用,李丰是与夏侯玄、毌丘俭交好的,后来谋叛还拉着夏侯玄一起团灭了......刘陶,大鸿胪刘晔之子,汉室后人,邓飏夸他可比伊尹、姜子牙,他还有孔子不是圣人这种言论,也是时人眼中离经叛道的典型。
以上的这16个人,在曹叡时期基本都抑郁不得志,只有毕轨作为皇亲待遇会好些。从有生卒年记载的几位可以看出,他们的年龄普遍在二、三十岁之间,就像当年“八俊”等人一样清议朝政,都不失为一时俊彦,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足够的影响力。
盘根错节,互相品题。
霍峻:霍峻:人在城在,孤城不倾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