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杨晋翔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用药规律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由胃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食管黏膜出现糜烂、溃疡等炎性病变的一种疾病。反流性食管炎属于现代医学的一个病名,反映到中医古籍中,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反酸、烧心、咽部异物感、胸骨后烧灼不适、胸痛、吞咽困难等,而有不同病名的描述,如“吞酸”、“吐酸”、“梅核气”、“胸痛”以及“噎嗝”等。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虽然症状可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总体疗效不佳,存在易复发、副作用多等问题。而中医在临床中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患者症状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帮助。研究目的:通过采集杨晋翔教授门诊坐诊过程中确诊为RE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食管黏膜损伤程度内镜分级及首诊处方,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这三种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杨晋翔教授治疗RE的用药配伍规律,从而总结出其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实现其经验和主要学术思想的有效传承。研究方法:采集的病例来源于杨晋翔教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2016年12月—2018年1月期间门诊坐诊时确诊为RE的患者,共156例。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食管黏膜损伤程度内镜分级及中药首诊处方,随后将其录入到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运用软件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对录入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同时将出现频次在20次以上的高频药物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的中药分类方法、《药典》中药物的功效以及杨晋翔教授门诊过程中所授其主要用途进行人工分类,并对用药种类进行频数统计。研究结果:1.在156例RE患者中,女性为105例,占67.31%;男性为51例,占32.69%。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23岁~79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54.94±13.04岁。食管黏膜损伤程度内镜分级中,属于LA-A的有87例,LA-B的有53例,LA-C的有12例,LA-D的有4例,各分级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5.77%、33.98%、7.69%、2.56%;其中有Hp感染者47例,无Hp感染者109例,所占比例分别为30.13%、69.87%。2.四气分析得出,寒性药和温性药使用频次较多,分别为1249、96;五味分析得出,苦、辛、甘味药使用频次较多,分别为1658、1241、1019;归经分析显示,所用药物中归肝、胃、脾经的频次较高,分别为1570、1331、1285;对所有药物进行总的频数统计,结果显示,使用频次在20次以上的中药有49味,属于高频药物;高频药物按照功效分类的频数统计中,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使用种类较多、频数也较高;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对及药组中,排

在前5位的分别是“青蒿、徐长卿”,“黄连、吴茱萸”,“青蒿、吴茱萸”“黄连、青蒿”,“黄连、青蒿、吴茱萸”;关联规则分析所得核心处方为:青蒿、徐长卿、吴茱萸、黄连、车前子、茵陈、煅瓦楞子、浙贝母、炒白术、海螵蛸、代赭石、旋覆花;聚类分析所得

新处方有12首:(1)香橼、佛手、获苓、莱菔子(2)白芍、牛蒡子、苍术、预知子、芦根(3)茵陈、黄芪、牛膝、炒白术、茯苓(4)白豆蔻、佛手、紫苏梗、三七、蒲黄(5)炒栀子、吴茱萸、浙贝母、芦根(6)绵萆薢、萹蓄、金钱草、瞿麦、薄荷(7)三七、藤梨根、六月雪、蒲黄(8)知母、白茅根、半边莲、天花粉(9)海螵蛸、炒栀子、黄连、浙贝母、芦根(10)海螵蛸、黄连、浙贝母、郁金、丹参、丝瓜络(11)防风、焦槟榔、桔梗、诃子、大腹皮(12)焦槟榔、枳实、莱菔子、桔梗、大腹皮。

研究结论:杨晋翔教授治疗RE用药以寒性药及温性药为多,药味以苦、辛、甘味药为多;药物多归肝、胃、脾三经;治疗时以清胃热、化痰湿、降胃气及疏肝气为主,同时注重顾护脾胃以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使胃气和降,制酸止痛,获得不错的临床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