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35:从朝堂到士林,苏轼和王安石的对抗全面升级

公元1070年的春天,又逢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此时的新旧党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择人才,自然是双方必争之地。

王安石率先给皇帝上书,认为:科举是为国家选择人才,不需要设那么多科目,保留进士一科即可;另外,取消考诗、赋,只考策论。在王安石眼里,吟诗作赋不过是文字游戏,对于治国理政没有实际作用,策论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才实学。

也就是从这一届会试开始,科举取消了诗、赋,只考经义、策论,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在指定考官时,神宗还是想到了苏轼,并且让苏轼拟好了策论的题目。看过苏轼的试题后,王安石坚决反对:“苏轼虽然才高,但所学不正,现在又因为得不到重用,出的题竟然如此荒诞不经,请罢免他的职务。”

听王安石如此说,一旁的曾公亮看不下去了:“苏轼只不过和你意见不同,有什么罪过?”

王安石回道:“陛下为何一直不罢免苏轼,难道是因为他有才吗?对待苏轼,就像驯服一匹恶马,必须先减少它的草料,然后加以鞭笞,如此才能乖乖听话。苏轼这个人,不让他吃点苦头,是不会改过自新的,怎么还能重用他呢?臣以为,苏轼的才华有用的少,大部分都是对于国家有害的,陛下不可不察。”

看到王安石如此厌恶苏轼,为了变法大计,神宗再次妥协,没有采用苏轼的试题,只任命苏轼担任殿试编排官,负责排定举人名次。

等到阅卷结束后,又闹出了一起风波。王安石安排自己的亲信吕惠卿等人担任初试考官,意图专门录取那些支持变法的仕子,以此为自己壮大声势,同时发掘可用之人。

果不其然,一个名叫叶祖洽的人大谈变法之道,认为前朝皇帝因循守旧,神宗皇帝大胆革新,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吝溢美之词。

吕惠卿等人一看这篇策论后,大喜过望,立即拟定为第一。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如果这个人被取为状元,等于明确告知天下,国策已定,不可更改。

苏轼深知其中的玄机所在,当即向神宗上书,反对录取叶祖洽,建议直接黜落,苏轼毫不客气的指出:叶祖洽故意诋毁祖宗,献媚于当今圣上,如果他独占魁首,何以正风化?

然而,这依然没能阻挡神宗变法的决心,亲自拟定叶祖洽进士第一,即状元。

经过这么一闹,苏轼的名声再次大振,一些新科进士和官员纷纷前来拜访,和苏轼互相唱和、交流看法,在京师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王安石对这一切自然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他实在有点想不通:为什么一个小小的推官竟有如此大的能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