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空间与中国汉字(第五章 空间皆阴阳)(单渔泉)(Four-dimensional space & Chinese characters)
第五章 空间皆阴阳
“阴阳”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虚拟现实系统,宇宙区块链系统(分布式系统)是这个虚拟现实系统的一个区块。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阴阳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之图——河图、洛书、《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是建立在阴阳这个坚如磐石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人从阴阳这一基本要素出发,经过长期对阴阳不断深入的感知,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论:阴阳统一、对立和互化,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引申出一系列涵盖诸领域的阴阳知识,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精神科学等各种范畴。
物物皆有阴阳,阴阳不可割裂,阴阳必相互依存,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
阴阳之间的关系可归结为四种关系:互体关系,化育关系,同根关系,对立关系。
阴阳互体关系是指:双方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通俗地讲就是有了地的概念才相对有了天的概念。反过来,天是指地上的天,没有了这个天也就没有了与之对应的地。天是因为地的存在而存在,地是因为天的存在而存在。
阴阳化育关系是指:产生、孕育、创造新事物的能力。阴阳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孕育创造出新事物。
阴阳同根关系是指:阴阳为同一起源。
阴阳对立关系是指:完全相反的两种作用。这两种相反的作用在外部对对方产生影响与进入到对方内部所产生的影响,在表现上完全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家门认为:阴阳 “二炁[qì]交感,化生万物”,意思是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哲学思想始自先秦诸家,如《荀子·礼记》说:“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又说:“天地感而为万物化生”。从而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其中的“合”,“接”,“感应”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意。故又可以说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原动力。
【阳、陽】如图15-1。符号由左右两部分构成。左边的符号会意:多个实物结构,右半部分则依次会意:初始宇宙(元)、萌发的事物以及场。“阳、陽”符号会意:繁多的实物和场。
【阴、陰】如图15-2,这些甲骨文符号从多个侧面对“阴”进行了会意。如图15-3的第二个符号为“卩”,符号会意一个具有完善结构的实物单元。 而图15-2的第一、二个符号的下半部分为“长了毛”的“卩”符号。这些附着在实物结构上的“毛”是什么呢?是信息,就像是DNA链条上附着的遗传基因一样。第二个符号的上半部分为倒着画的“现世”,示意与现世并行且相反。
图15-2的第三个符号左半部分同样代表多个“物”,但没有结构,线条向下。右半边小横线向下延伸出一条弯曲的线,这条弯曲的线代表与实物同步的“非实物存在”,如同“乙”符号。
图15-2的第四个符号的右半部分会意没有结构的物,类似“壬”符号。而“壬”在天干中则代表实物衰退到了极点。
图15-2的第五个符号,左下是“水”符号,示意“信息”,右下为“酉”[yǒu]符号。“酉”在地支里同样代表实物衰退到了极点。“酉”在五行(本文后面将阐述五行)当中属“金”,“金”行是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特征为高密度、无结构,就像是天体里的黑洞。
图15-2的第六个符号则会意与上半部分“卯合”的下半部分为阴。
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系统科学刚刚把信息视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等于是在说:宇宙这个大“硬件”是有“操作系统”的。这非同小可,在科学界具有划时代意义,虽然比道学哲学和甲骨文体系晚了数千年。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演化和调控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系统科学总的目标是探索和发掘复杂系统这个未知世界的基本规律。目的是揭示各种系统的共性以及演化过程中所遵循的共同规律,研究优化和调控系统的方法,并进而为系统科学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军事、生物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世间事物的运动形式和发展规律,不应该只停留在物理世界的物质和能量的理论框架内,特别是涉及生命、神经、遗传和人类社会等这样的复杂系统。人类已经逐渐认识到信息在系统演化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明显和重要作用。
但是截止到目前科学界仍然没有含有物质、能量、信息三元素周期世界的理论框架。物理学是二十世纪影响较大的一门学科,涉及到宏观和微观领域各个门类。但在物理学中只讨论物质和能量。而信息论则专门研究信息传递过程,从信息源、信道到信宿,重点解决的是信息如何准确传递和抗干扰。在信息论中没有涉及物质和能量的相互关系。虽然信息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是清楚的,但是迄今为至对于信息与物质相互作用关系的数学表述形式尚未形成。
系统科学以不同领域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近、现代数学物理方法与信息科学技术等现代工具,采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建立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上,融入近现代科学计算、模拟、仿真、运筹、控制等信息技术。最终是想建立起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的三元素世界模型,在这个更宽的框架内描述周期世界的状态,发掘其运动规律。
基于系统科学的一些新概念物理学派认为:宇宙是由正负电子组成的基本粒子“元子”按照确定层次系统构成的,并遵守系统构成普遍的物质内外联系法则,即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交换关系法则;宇宙根本不会出现独立于物质的能量;元子说以其光速不变原理证明了微观电子与宏观物质都遵守相同的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具有物质统一性,场统一性和简洁性。
宇宙具有物质统一性,场统一性和简洁性,这符合道学的基本观点。《易经》的“不易、变易、简易”之中的“简易”就是说宇宙万物虽然在现象上纷乱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变,道理是相通的,是一样的,是简单的。也正是因为简单,万物才有了广泛而深入发展的动力和空间,这就是“大道至简”的道理。
系统科学最可贵之处就是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并把信息提高到了一个与“硬件”同等重要的层面,衍生出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系统概念,从而大大拓展了从微观到宏观人们对存在和宇宙的认识视界。
实际上人类已经在冥冥之中开始认同“虚拟现实”并走向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正是宇宙的本来面目。宇宙来源于一个元子“曰”,这个元子后来诞生了“一”,最终成为空间结构发达的万物,而这一切都是在“遗传因子”、“操作系统”这类软件代码的指引下进行的。
【实、實】如图16-4。“实”在辞海中的意思很多,其中有一条:真实;实在,跟“虚”相对。符号含有“贝”,示意具有完善的结构;而“贝”符号上面的“毌”[guàn]符号则示意密度极高且具有封闭性的物质。“实”符号会意:在宇宙空间内的具有结构的事物或没有结构的高密度物质。
【虚】如图16-1。符号的外阔或上半部分归根结底是如图16-2的符号“虍”,这个符号示意“转换”。“虍”符号含有“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七”为变数。
如图16-3的符号是汉字数字“柒”,“柒”符号含有信息、实物和能量,呼号会意:信息和实物之间的转换,即“水生木”(关于五行本文后面将阐述)。
由此可见,“虚”符号是在会意那些在具有转换之意的外阔里面的实物,会意:这些实物是转换出来的。图16-1的四个符号下面均有一“横”,这个“横”代表“地气”,也在会意物的实际存在。
起源于中国远古时代的道学将阴阳演变过程即虚拟现实的过程以五行和天干、地支来具体描绘。
广义地讲阴阳统一于“元子”,元子是阴阳的同一载体。狭义地讲,实物和场、空间(能量)、时间实际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是存在于周期世之中的“阳”,而信息则是永恒的“阴”。
道学阴阳说对于“存在”和“宇宙”的描述没有陷入维度的逻辑,而是归结为阴和阳两种力量的对立统一和运行演化。这样的体系至今仍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可以被替代。哪怕是“不可一世”的现代科学体系,试图用维度来解释万物,但最终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在那里纠缠。维度真的是关键吗?有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耗费精力呢?我们能不能像中国古人那样 “无极之外复无极,无尽之中复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呢?
在宏观,人类知道存在有宇宙空间;在微观,人类知道存在有“原子空间”;在微微观人类知道存在有亚原子粒子和基本粒子,这两种粒子里面同样具有空间。这些不同的空间由不同的“场”所控制和“定义”,这些空间是属于同一个“空间”吗?非要看作是同一个空间吗?只因人类感知到了就必须认为是同一个空间吗?
对于动植物来说,他们也都来自于一个“元子”,之后在信息的指引下制造基础材料并组合成更大的“宇宙空间”……
目前人类知道的只有这些了,大于“宇宙”的空间有没有呢?小于基本粒子的空间有没有呢?这些空间都用“维度”来解释吗?不管有没有,目前已知的空间都没有逃出“道”这只“魔幻之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当人们争论得不可开交时,“道”就会成为人们的主心骨。这样讲并不是说现代科学体系有什么问题,相反,这些体系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更是科学的。但不能因为了解了一部分就轻易否定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人类的认识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也是系统科学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道”的一部分。
“科学”不是“现代”的代名词,科学更没有地域和文化的界线,科学最科学之处就是永恒的科学态度。
单渔泉 2021年01月09日
于中国·成都·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