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故、显、考、妣”什么意思?长辈都会混淆,可别弄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是苏轼描写中秋节的场景。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月圆之夜家人的团聚,也象征着当代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纪念先辈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古代,上到帝王贵胄,下到普通老百姓,都将孝道摆在自己为人处世的首要位置。每年的祭祀都是古人最重视的一个活动,到了现代,很多繁杂的祭祀规矩都已经简化。但清明节的时候,很多人家还是会趁着假期回乡祭祖。
有人说在祭祖的时候,不但要在墓前烧纸,还要和逝去的人说说自己的情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迷信。其实这种祭祀更多的是对思念之情的寄托,让思念死者的在世之人,感受到墓中人还在自己的身边,看着自己,寄托自己的哀思。
就好像西方人在神明面前祈祷一样,它不是一种封建文化,也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死亡的过程充满着恐惧和害怕,但活着的人,也被多重压力所束缚,到死者坟前烧纸和上坟,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方式。和已故的人谈天说地,诉说心中的苦闷,将思念之情通过这种方式“传达”给已故的人,同时获得心理安慰。
现在城里人的埋葬方式,基本上就是将自己已故的亲人火化,然后将骨灰盒放入统一的公墓中。只有农村还保留着传统的丧葬方式。一个墓穴里可能埋葬一个家族的人,而墓穴上的墓碑刻了这些人的相关信息,但有一些文字不单单是年轻人,连老一辈的人都看不懂了。
老一辈的刻碑工匠除了在墓碑上刻下墓主人名讳等信息,还会使用“故、先、显、考、妣”等特殊字眼,这些文字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的要求和含义。第一个“故”字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已故的意思。中国传统文化中,“死”是个不便明说的字眼,先人便用“故”字来代替“死”字。
而“考”和“妣”代表的分别是父亲和母亲。汉语当中有个成语叫“如丧考妣”,意思就是形容一种极致的悲痛,像死了父母一样的悲痛。墓碑上写的“先考”二字和“先妣”二字分别代表去世的父母,“先”字和“显”字虽然读音是一样的,但所代表的含义却大不一样。
这两个字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代表去世,而“显”字更能凸显对逝去的亲人的尊重,代表其德高望重,方圆几里都知道他的事迹。但这个字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如果父母双方有一个人去世,就会采用“先”这个字,如果父母双方都亡故了,给他们立墓碑的时候才会用“显”这个字。
还有种情况是:父母在去世时还没抱上孙子,就只能用“先”字。等到头一个孙子出生,就可以加上“显祖考、显祖妣”来表示墓中人已经是爷爷奶奶的辈分。
比爷爷奶奶高一辈的辈分,在墓碑上就用“曾祖考、妣”和“高祖考、妣”等等。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看,“故”、“先”和“显”所表达的含义都差不多。
所以现代有些墓碑上会直接省去“故”字,而比较传统的人,就会坚持在已故的亲人墓碑上加上“故”字。但在古代,“故”字在墓碑上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那时候存在子女为父母立功德碑、刻庙宇等情况。无论其父母是否在世都可以用“显考”和“显妣”,其目的就是为了将为了把在世的亲人和已故的亲人区别开来。
除了墓碑上的字的用法,古人对墓碑上的字体颜色都有讲究。如果颜色是红色,表示亲人还在世。虽然说现在清明节回乡祭祖的规矩都简化了,但一些基本的礼仪和常识性的东西,以及比较考究的墓碑文字的含义,还是要多多了解。
虽然现代化的社会倡导高效化的工作生活。如何能达到高效的目的,就是简化一些流程。我国的祭祀活动从古至今不断演变,其中一些习俗在演变的过程中丢失了,但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传统文化不能丢。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