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有方有圆,才是人生的真谛
鸥鹭忘机 管平湖 - 管平湖古琴曲集
人生的方与圆
文、图:蒋勋
1. “圆” 是一种成熟
提到圆,我们常联想到“圆融”、“圆滑”。圆表示“不冲突”,因为它没有棱角,它把所有粗糙的棱角都磨光了。
圆也是一种成熟。一个人饱经世事后,我们会用圆熟来形容他人生的完整,因为他能拥有让世事臻于圆满和谐的智慧。因此古老的民族特别喜欢圆,圆是一种历经时间历练后的展现。
中国的文化里,最喜欢的形状,就是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过中秋节过得这么兴奋的。中秋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一天。所以,中国人就用这一天的圆,寄托了对人世间能圆满、团圆的心情。
于是,圆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心理上的寄托。
我们可以推想,人类最早在哪来发现了圆?他可能从太阳发现了圆,然后从月亮的圆缺里,发现圆的变化;或者,他也从瓜类、种子等果实类的东西发现了圆。
他发现了各种不同的圆。可是如果有一天,他要在大自然中,把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磨成圆的,那么,他对手一定要有很成熟的掌握。因为有这种技巧,比用我们先前所说过的“打砸法”打出尖锐的器物还要难以完成。
因为形成圆,就真的需要磨了。磨,也一定要经过时间慢慢堆砌才能成就。我们想象,先民可能曾在海边捡到一个贝壳,他打开贝壳,惊叹里面有一粒珍珠。这粒珍珠那么晶莹、圆润、饱满,所以他开始向往拥有这种圆的东西。
2.“天圆地方”
我们在许多艺术作品中也能看到天圆地方这种观念的践行。
例如,古琴的琴面与底板。古琴面板呈圆弧型,象征着“天圆”,底板平直,象征着“地方”。由此,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天圆地方,阴阳相合。
又例如,大量传世的汉镜。最有趣的特征是在圆的结构上完成了“方”的设计,使纷乱夭矫、纠缠腾扬的战国铜镜造型忽然被一个内在的“方”固定住。
一种人世的秩序与安定重新被找到了。在这秩序与安定之外,有回环运行的天。这是儒家的人间秩序与道家的天命宇宙奇妙的结合,是造型上最基本的“规”与“矩”的结合。
我们可以说,“天圆地方”的观念在汉代明确化了。汉镜归纳了造型上的基本要素“圆”与“方”,与宇宙观念的“天”与“地”相合。
这里的“天”与“地”又是“时间”与“空间”,是“天道”与“人世”,更清楚地说,这个“方”来源于“房子”的概念,是人世的代表,是空间的范围,是中国建筑的符号,是汉代经师所说的“明堂”。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从先秦总结下来,“规”与“矩”,两件与造型设计发生最紧密关系的仪器被经常拿来引申为事物的典范。
汉代在工艺上出现的却是民族共同的意识。这个“方”与“圆”不是任何个人的发现,而是宇宙间的基本道理。
汉代的经学,把五行、四时、四方、色彩、音律、医药……全部纳入一个系统中,是宇宙基本的道理和秩序。
是一个完美象征符号的完成,也是一个造型母体寻找的完成。是在人世稳定的秩序中有天道不息的循回,是在人间的方正之外有四时的转动,是在人世的限制与范围外有无限的优游和余地……
我们现在艺术观很强调个人的表现,个人的东西,我尽量跟别人不同。可是汉朝刚好相反,他觉得艺术是求大同,求一个共同性,大家找到人性里面的共同性。
如果说汉代儒家的美学有一个秘密,那恰恰是兼容并蓄地包含了先秦各派的观点,而立足在自己方正规矩的人伦世界。
以稳定的人伦秩序与人情之常去调整宇宙万象,汉代的艺术世界中才完全实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
汉,的确完成了中华民族最完备的文明世界。
这种造型的“方”与“圆”,反映在现实人生里,是梳理最基础平凡的生活的典范。
在汉镜的方格四围经常看到一些表达吉祥愿望的句子,如“结心相思”“幸母见忘”“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如“乐无事”“日有喜”“宜酒食”“长富贵”。
在这个“方”里,是人世的安分和肯定,我们很少看到一个民族在这样日常的生活上建立他们的理想世界。
追求发展变化,我们才会有事业的成就,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我们才会有安逸的生活,世界才会和平共处,兼容并蓄。
有方有圆,才是人生的真谛,才是平凡生活的美学范式。
下面让我们跟随蒋勋老师一起走进枫丹白露,感受米勒们质朴的画面逸散开来的永恒的精神的光辉。
天地情诗
蒋勋
一百多年前,有一些画家离开了繁华喧闹的巴黎
他们走到巴比松农村
他们走进枫丹白露的森林
在素朴的天地里
他们以自然为老师
开始跟自己安静的对话
生活这么简单
走在田园里
他们心里总是想起一首诗
一首可以歌颂自然的诗
一首可以歌颂生命的诗
他们看到黄昏时候赭红色的土壤
他们闻到稻田里的麦香
他们听到教堂钟声传来的黎明旭日的光
他们在夏日感觉到暖烘烘的干草的气味
在每个夜晚他们依照天空星辰的指示
找到了回家的路
在枫丹白露的森林
在巴比松
他们时时低头感谢
感谢天地写给他们的一首首情诗
米勒《提水的女孩》
提水的女孩
在农村没有城市的自来水
如果要用水
可能要走很长一段路
到河边去取水
米勒每天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一个少女提着两桶沉重的水
慢慢走回家去
水桶这么沉重
使少女的两支手臂显得非常结实而有力量
她不是都市里的美女
她是在大地上生长,劳动,自食其力的农民
她的美就是最单纯的朴实
最单纯的健康
米勒《午睡》
午睡
在夏天麦子收割以后
麦田里堆着一堆一堆的麦草秆
农民夫妇一整个早上都在田里工作
手上拿着镰刀弯着腰把麦草割下来
到了中午
他们用过午餐
利用午餐后的时间小睡片刻
在画面里,农民的夫妻依靠着睡在麦草堆旁边
米勒画下了这张画
他或许觉得繁华巴黎的城里
大概很多很多的夫妻
已经许久没有这样依靠着睡在一起了吧
他知道这其实就是幸福
米勒《播种者》,1850,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播种者
每一年夏天
农民在麦子收割以后
一定会留下一些种子
把这些种子储存起来
等待来年的春天
等待寒冷的冬天过了
重新翻开农田的土
那个时候就要开始播种了
米勒看到一个男子身上背着布口袋
口袋里装着满满的种子
他在大地上大步走去
右手一把一把把种子撒出去
这是春天
这是希望
这是生命重新开始的季节
米勒要让生命的种子在春天的风里四处飞扬
米勒《拾穗者》,1857,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
拾穗者
蒋勋朗读视频
米勒离开了巴黎
在巴比松农村定居了一段时间
夏天的时候他会看到农民在麦田里工作
把麦子一捆一捆收割下来
装在车子上
把麦子运走
米勒在收割以后的麦田里散步
他忽然看到有三名妇人一步一步走过来
弯着腰把地上掉落的麦穗一粒一粒地捡起来
这是多么辛苦的工作啊
要弯多少次的腰才能够捡起一千粒的麦穗
米勒被震动了
他看到这三名妇人一次一次地弯腰
他知道土地上掉落的麦穗
是神给穷人最丰厚的礼物
米勒懂了
这些掉落在地上的麦穗
也就是这三名妇人带回家去的晚餐
米勒《晚钟》,1859—1860,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晚钟
1859年前后
法国的农业因为气候的关系非常的不顺利
马铃薯欠收
农民在过很苦的日子
米勒原来想画一张画
表现一对农民夫妇在土地里挖不出马铃薯的悲苦
然而有一个黄昏
教堂钟声响起
米勒看到这一对农民立刻放下了工作
低头祈祷
米勒大受震动
他知道在土地里辛勤工作的农民永远没有抱怨
只有低头感谢
米勒《牧羊女》,1864,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牧羊女
在巴比松农村定居下来的米勒
他自己也变成了农民
他不止画画
也常常夏天去工作
他生了好多孩子
他的女儿们也都跟当地的少女一起学习牧羊
牧羊女带着羊群在草地上吃草
牧羊女同时一边还在编织毛衣
她们身上披着御寒的披风
头上戴着小红帽
站在辽阔的天地之间
遍地都开着野花
无论多么寒冷
大地上还是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天空闪着金色的光
米勒看到的农村一点也不贫穷
而是充满了神的祝福的最富有的土地
米勒《借灯光在缝纫的女人》
借灯光在缝纫的女人
1870年代,大概已经60岁的米勒
他在巴比松农村定居也大概有二十年了
带着他的太太一起生活,生了好几个孩子
孩子出生,睡在摇篮里
母亲在金黄色的煤油灯里缝补衣裳
这个母亲手中拈着缝衣服的针
有一根细线在金黄的灯光里发亮
米勒画下了这张借灯光缝纫的女人
画面上,他要让许多人看到
什么是真正家庭的温暖
什么是真正家庭的幸福
米勒《春》
春
米勒在去世以前最后的作品是一组风景画
这一组风景画一共有四张
他画了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
但是在他去世以前真正完成的只有春这一幅作品
画面上春雨刚刚下过
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
田园里的苹果树绽放出了非常美的花朵
可以感觉到空气里饱含着湿润的水分
地上每一株草
树上每一片叶子
好像都在春雨中颤抖
感觉到春天来临的欢欣
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田园
田园
柯罗是法国最早的田园画家
他喜欢用非常诗意的方式创作自然风景
他的画里总是在描绘朦胧的雾气,
天空的云,淡淡的月光
在风里摇晃的树林
总是有一股清泉仿佛缓缓流去
柯罗是田园诗人
他用绘画把观赏者带进一个又一个的梦境
这些梦境是诗意的世界不一定真实
却使人在梦境里不想再醒来
西奥多·卢梭(Theodore Rousseau,1812–1867),风景
风景
卢梭是米勒的好朋友
他们在1840年代一起离开了巴黎
一起到巴比松的农村定居
一起画画
米勒比较关心土地里劳动的农民
他画了拾穗
他画了晚祷
卢梭更多的时间是在观察大自然
他说一棵树在风里摇动
每一片叶子上的光都不一样
他说在枫丹白露的森林里
每一棵树我都认识他们
他们是我的朋友我的知己
他甚至跟朋友说
我听得到树木说话的声音
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劳苦、不是压力,是轻浮,轻浮得没有生命的重量、没有生命的价值。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相较于重而言,是另一种对生命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