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人性中充盈了“利己主义”,“真相”就变得不再可靠

序言

谈起日本文学,芥川龙之介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名字,他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不到二十年,作品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但这丝毫不妨碍他跻身于日本一线作家行列。日本当代最高级别的纯文学奖“芥川奖”,就是用他的姓氏命名的。

《罗生门》和《密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的重要作品,它们带有鲜明的“芥川气质”,最能代表作者的创作核心思想。后来,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将两部作品合二为一,揉成著名的影视经典《罗生门》,此后,“罗生门”便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代表着“迷乱、不真实”,为大众所熟知。

我认为,芥川想要通过小说,完成一场场对人性善恶的实验。当我读过《罗生门》和《密林中》后,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自问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我的道德是否也会彻底沦陷扭曲,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这真是一个细思极恐的追问。

小说集《罗生门》

当人见识到了“有恃无恐”的“利己”时,人性中的道德良知会随之瞬间崩塌

这是一个人还不如狗的世界,谁要不自顾就活不成。——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的故事发生在平安时代末期,它指的是从公元794年日本皇都从奈良迁到平安京,一直到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为止的一段时期。平安京就是现在的日本京都。

罗生门是指在平安京主干道朱雀大路的城门正门。故事发生的年代里,连续不断的地震、飓风、饥荒等天灾把整个皇城搞得破败不堪,就连象征皇权的罗生门也无人打理。这里不仅有狐狸栖息,盗贼入住,甚至连无人认领的尸体也被搬进来。

罗生门

一天傍晚,一个四五天前刚被主人家解雇的下人游荡到城楼地下避雨。他的境遇十分窘迫,衣衫褴褛,饥肠辘辘。他所见到的只有一群乌鸦在空中盘旋,凄婉地哀叫,等候着吃死人的腐肉,附近一个人也没有。

这里写到的是人面对的绝对困境,此时的下人主要考虑的就是生存问题,在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情形下,底层的人性才能表现出来。

他想到,在这样一种社会情境下,想找到正当的工作已经是绝无可能。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做强盗,可是,道德良知又在遏制着这个想法,让他变得游移不定。于是,读者可以看到,人性在极艰难的情境下,还是能够保有起码的底线的。

罗生门遗址

但是,事情出现了变化,下人听到罗生门楼上有动静,就沿着漆成红色的宽大木梯,像壁虎一样蹑手蹑脚地往城楼顶上爬去。城楼顶上堆满了尸体,接着微弱的烛光,他看见一个又瘦又矮、像猴子一样的白发老太婆,正蹲在成堆的尸体中,看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年轻女性的面孔。

他恐惧地屏住呼吸,注视着老太婆的一举一动。只见老太婆掐住女尸的脖子,开始拔她的头发。随着头发一根根被拔下,下人的恐惧逐渐化为愤怒,他对这种亵渎尸体的行为已经憎恶到了极点。于是,他手握腰间的大刀,大跨步走到老太婆面前。

平安时代女性装束

老太婆被吓得想逃,但在下人的呵斥下,老太婆还是说出了事情的原委。这个女人生前也不是什么好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会把蛇切开,每段四寸长,然后冒充鱼肉卖给军营。要不是她死于瘟疫,她大概还在继续那种勾当。但是,老太婆继续表示,她不认为女人的做法是缺德,因为她迫于生计,无可奈何。老太婆亵渎尸体的行为的也是一样,用女人的头发做成发髻,换钱生存。

下人冷静地听完老太婆的叙述,他的心中突然充满了勇气,但不是之前跳出来维护女子尸体的勇气,而是充盈了他做强盗的勇气。是饿死还是做强盗,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于是,他剥去了老太婆身上的衣服,夹在腋下,跑出城楼,消失在夜色里。

我认为,老太婆与女子的作恶是在时代的逼迫下产生的纯粹的恶,其本质是完全的“利己主义”,这种“人吃人并不可耻”的逻辑,给予一个身在困境中的普通人冲破道德底线的力量。人性的崩塌就在于“利己无罪”的可验证性,当下人看到了人可以恶到有恃无恐的程度时,自己还要纠结那道德良知干吗呢?抢了她的衣服,换了钱来,活下去,然后继续作恶。

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真相和事实都是不可靠的,那只不过是维护自己的一面之词

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芥川龙之介

其实,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主要框架并不是同名小说,而是《密林中》,小说是由七个人的独白组成,面对同一件事情,他们的讲述居然各执一词,这是很值得玩味的。

《罗生门》插画

第一段是一个樵夫在公堂上的证词。他的开场白是:“不错,发现死尸的人确实是我”。他说,在一片寂静的树林中发现了一具武士的尸体。尸体的胸口插着一把刀,血已经流干,把周围的落叶染成红色。刀已经不见了,旁边只有一根绳子和一把木梳。草和落叶被踩得乱七八糟,看来武士在被杀之前曾经历过激烈的搏斗。

樵夫的叙述构建了事件的基本情况,可是接下来的独白,就逐渐失去了真相的样貌,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后面接连由行脚僧、衙门捕快、女子的母亲补完了事情详细的来龙去脉。若狭国的武士带着妻子真砂回家途中,遇到江洋大盗多襄丸,武士与强盗有过一场搏斗,武士死亡,而妻子不知所踪。至此,小说过半,接下来正式进入小说最耐人寻味的阶段,三位当事人的不同独白。

《密林中》三位当事人

首先登场的是强盗多襄丸,他承认对武士妻子的美貌垂涎,于是把武士骗进森林,将其制伏后,用绳子把他捆起来,在武士的嘴里塞满竹叶。然后,他回到在树林外等候丈夫的女子处,谎称武士生了疾病。女子跟进森林后才发现自己上了当,她抽出怀中的短刀要与强盗拼命。多襄丸惊讶于女子的烈性,更对她产生了尊敬之意,卸了她的刀,在武士面前占有了她。

但是,女子却以自己不能属于两个男子为名,要求强盗与武士决斗,她会跟随赢了的人。结果,多襄丸杀死了武士,女子却不见了踪影,为了保全性命,他快速地离开了现场。

强盗与武士妻子

接下来是已经逃到清水寺的武士妻子的忏悔。在被强盗多襄丸玷污之后,强盗朝着武士露出了讥讽的笑容。女子往丈夫身边跑,被强盗一脚踢翻在地,她抬头看见武士眼中对她流露出鄙夷来,这令女子非常痛苦,比被踢了一脚还难受。她悲痛欲绝,昏迷了过去。待她醒来,强盗扬长而去,只留下自己与被捆缚的丈夫。女子面对丈夫鄙夷的眼神,又羞又恼,想一死了之,但是由于丈夫目睹了自己受辱的全过程,她想带着丈夫一起死。丈夫没有反对,她把短刀插进了武士的胸膛,然后再次失去知觉。

等她醒来,丈夫已经死了,她尝试了各种方法自杀,可都没有成功。现在她不仅失了身,还杀死了丈夫,不知该如何是好。

武士妻子真砂

最后是武士的亡灵通过女巫之口说的话。武士说,强盗占有妻子之后,要求嫁给他,劝她和自己私奔。武士不断给妻子使眼色,暗示妻子不要相信强盗的话。结果,妻子并不理睬,表示愿意追随强盗到任何地方去,还要求多襄丸杀死丈夫。强盗听到后,一脚将女人踢翻在地。武士瞬间原谅了强盗多襄丸。后来,妻子趁机逃跑,强盗前往追赶,树林中只剩下武士一个人。他对妻子的背叛感到十分绝望,于是将一把短刀插进自己的胸口。这时,四周一片寂静,武士感到有人悄悄走近自己,拔掉短刀,一时间血流不止。武士在逐渐降临的夜色中,慢慢陷入了永久的黑暗。

武士与妻子

至此,《密林中》在读者的一头雾水中戛然而止。

读者本是带着破案的心理在阅读,可是呈现在眼前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证词,强盗强调自己盗亦有道,妻子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贞洁,武士则有意维护武士的尊严,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叙述都是不真实的。

此时,“利己主义”再次发挥了对人性冲击的力量,三个人讲述的都只是他们内心现实而不是客观现实。小说不紧不慢地推进迷雾般的情节,最终强化了作品的主题,那就是事实或真相的不可靠性

黑泽明用声画的电影叙述手法,为这个绝望的故事添上了一笔“希望”的出路

我们必须在同人生的抗争中学习对付人生。如果有人对这种荒诞的比赛愤愤不平,最好尽快退出场去。自杀也确乎不失为一条捷径。但决心留在场内的,便只有奋力拼搏。——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电影海报

1950年,电影《罗生门》上映,第二年就获得了两个最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大奖,就是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罗生门》这部电影是日本电影开始融入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标志。

黑泽明

黑泽明面对《密林中》特殊的叙述手法,做出了符合电影叙事的改写,更重要的是他在芥川龙之介悲观情绪上,给观众打开了一条通路,不至于使人们在感受艺术作品后出现的压抑心情。黑泽明将《罗生门》和《密林中》揉成一部作品,主要添加了意味隽永的开头和结尾。

  • 影片的开头:某天,下了一场滂沱大雨,一个落魄的乞丐为了避雨,躲进了年久失修的首都正门罗生门。城门内有两个人也在避雨,一个是樵夫,另一个是和尚。樵夫一脸困惑,反复念道:“不懂,真是不懂。”旁边的和尚虽然默不作声,但好像也对樵夫的喃喃自语若有所思。两人怪异的行为勾起了乞丐的好奇心,在乞丐的再三追问下,樵夫说出了这件,三天前刚在本地发生的、耐人寻味的案件。
  • 影片的结尾:樵夫叙述完了案件,城门内突然传来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乞丐先跑过去抱起了婴儿,随后剥下了婴儿身上的外衣,打算拿去变卖。樵夫上前阻止,批评乞丐自私自利,乞丐却反唇相讥,说樵夫因为在案发现场偷走了女 人镶满宝石的短刀,才不敢在刚发现尸体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事实真相全都说出来。樵夫无法反驳,眼睁睁地看着乞丐拿着婴儿的衣服离开。

樵夫阻止乞丐抢夺婴儿外衣

这里的情节就是取材自小说《罗生门》。在电影的最后,黑泽明安排了一个桥段:当自私的乞丐剥下婴儿的衣服离开之后,拿了短刀的樵夫决定收养这个婴儿,让他成为自己的第七个孩子。和尚原本万念俱灰,听到这,他的眼中露出了一丝光芒。此时,滂沱大雨终于止住,樵夫在夕阳下抱着婴儿,踏上回家的路。

贯穿整部电影的滂沱大雨即象征着阴郁的人性,黑白片独有的颜色特征加上阴雨天气,给人一种窒息的压力。其实这挺符合芥川龙之介本人的特征。也许是受了母亲精神疾病的影响,芥川是一个非常阴郁敏感的作家,“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这是他二十岁的时候站在书店二楼发出的感慨。三十五岁那年,因为“对未来恍惚的不安”,芥川龙之介自杀身亡。

芥川龙之介

所以,读芥川的小说是要有些勇气的,必须能坦然接受人心中所有的阴暗与自私。

黑泽明用一台摄影机再次改写了芥川龙之介的阴郁气质,在电影的结尾,他有意安排樵夫主动把婴儿抱回家抚养。夕阳下,和尚在遍地疾苦的人间,好像又看到了希望。这样的表达不只是为了给色调灰暗的电影增添了一抹光芒,给观众传递一份勇气,更像是向早早放弃人生的芥川龙之介使了个温暖的眼色,好像在说:“对未来,我们或许是有着恍惚的不安,但同时,也总有希望。”

墨萱说:

《罗生门》的利己主义,让人性的最后一丝道德随风而逝,堕入万劫不复的恶;

《密林中》的利己主义,使叙事的事实与真相变得像恋爱期的情话一样不可靠;

《罗生门》的电影改编,黑泽明给人性的利己主义找到了一个出口,那是来自人性底层的纯粹善意。

芥川龙之介对于利己主义的表达有镌刻的深度,他的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场人性的实验,如果把《罗生门》当作破案小说来读,必定会走入死胡同。芥川想表达的是人生“真相的不可破解”。至于为什么不可破解?那还是要回到“利己主义”这个主题上来,所以,只要还有自私这个逻辑,人生就不可能存在真相。

[1]论日本“社会性”的伦理意涵——从“大东亚共荣圈”到《罗生门》中的他者[J].李晟台.社会科学. 2016(01)

[2]日本经典影片的再思考——论《罗生门》中“凝视”的反讽隐性叙事[J].张菁华.电影评介. 2015(17)

[3]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中利己主义的多样性——以小说《罗生门》和《鼻》为例[J].章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4]谈近代日本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方法——以森鸥外、芥川龙之介、井上靖的历史小说为例[J]. 李先瑞.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