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两度与家庭分离,子女受累,妻子被劝离婚,但52年始终未曾远去
他与文坛大师鲁迅是挚交,他的一生秉持着一个信念:靠文学救国。
他以笔为剑,用数万字书写民国的黑暗时期,爱就爱得太满,恨也恨得执拗。他一生入狱三次,是一位义无反顾的文艺战士。
在文学上的偏执让他受难不断,若不是妻子的陪伴,恐怕他只会名誉尽毁。
他就是民国时期一位极具争议的文艺工作者——胡风。
图 | 胡风先生
一
1902年,胡风出生于湖北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时,他进入武昌和南京的中学就读。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次年转入清华大学。在1929年留学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英文系。
因为胡风在日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结果在1933年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虽然胡风惹恼了日本人,但他的行为却得到了国人的赞许,他回国不久就当上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
不仅如此,胡风还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鲁迅先生。在交谈中,鲁迅也非常赏识胡风,他不禁称赞道:“胡风鲠直,易于招怨。他的缺点:神经质、繁琐,以及在理论上有些拘泥,文字不肯大众化,但是个有为的青年。”
一位是文坛巨匠,一位是有志青年,鲁迅和胡风的友情在几次交谈中变得越发深厚。据胡风的女儿张晓风说:“鲁迅先生的日文刊物较多,一有新消息,就会和父亲交流。他俩日文都很好,有时甚至直接用日语交谈。”可见胡风与鲁迅的确是一对难得的知己朋友。
1936年,当胡风得知鲁迅离世的消息,他带着悲痛的心情替鲁迅守灵,为他抬棺。他就这样永远地失去了一位人生路上重要的领路人。胡风也为鲁迅感到惋惜和遗憾,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走完鲁迅未走完的路。
在那之后,胡风就潜心从事文学工作。他主编杂志《七月》,用心为文学界培养新的创作人才。与此同时,他对现代文学史的“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胡风写了许多文艺评论文章,形成了以“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为特质的胡风文艺思想,被国外誉为“中国的别林斯基”。
图 | 在鲁迅葬礼上,胡风是十六位抬棺人之一
二
在工作期间,胡风结识了后来的妻子梅志。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好友韩起的家里,因为当时胡风暂住在韩起家,而梅志则是前来为狱中的朋友筹款的。
那时的梅志留着一头短发,穿着淡蓝色旗袍,有些许成熟,又带着几分可爱。她的单纯和善良深深地吸引住了胡风。
胡风简直就是对梅志一见钟情,在那次见面之后,他的脑海中就时常浮现出梅志的模样。于是他开始给梅志写信,而梅志对胡风也是十分敬仰,没有理由拒绝胡风的追求。
后来,在胡风的指导下,梅志开始从事创作,并协作胡风的写作和编辑工作。梅志的文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久后就发表了她的处女作《受伤之夜》,正式以“梅志”为笔名发表作品。
1933年,胡风与梅志打破年龄限制,决定结为夫妻。那一年,胡风31岁,梅志19岁。可见,12岁的年龄差距并没有阻断胡风和梅志的感情,反而让他们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能够更加包容理解对方。
婚前,梅志是一位才情横溢的作家,她在儿童故事的创作也曾获得许多读者的青睐,如《小红帽脱险记》和《小青蛙苦斗记》。但是在婚后,梅志就主动放弃之前的作家光环,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中。此时,她的中心就是胡风。她自愿担起了“全能助手”的角色,除了照顾胡风的日常生活,还为他抄写文章,胡风走到哪儿,她就陪到哪儿。
对于家庭,梅志始终坚定地选择付出和牺牲,她还自喻是“儿童文学创作领域里的一颗流星,落在黑暗中与世隔绝20年”。
也许在婚姻中无法避免女性的牺牲,但如果能够因此换来家庭的幸福和睦也就值得了。从古至今,无论女性在事业上如何风光无限,若是家里鸡飞狗跳,也很难被世人认可。
图 | 胡风与梅志
三
然而,夫妻和睦却换来一次又一次的苦难。胡风对文学的倔强和执着得来的恶果影响了整个家庭,使家里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安当中。
1945年,胡风得到周总理的关照,创办了《希望》文学杂志。由于胡风犀利地批判官僚作风,结果他的文章被定性为散布恶性言论而遭批判,最后杂志也被迫停办。
经过此事,胡风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在后来的创作中更加大胆地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他在《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中强调:文艺作品不能只写“光明面”却忽视“落后面和阴暗面”。
这一次,胡风换来的是牢狱之灾。他不计后果的言论激怒了一些人,导致他们想方设法给胡风安上严重的罪名,所有编织的谎言在一夜之间成了事实。
1955年,胡风被捕入狱,判刑14年,甚至还牵连了2100多人。作为胡风的妻子,梅志自然也难以幸免。事实上,胡风并未想过会是这样的后果,他还握着梅志的手感慨道:“想不到会弄成这样,这要害多少人啊,真想一了百了。”
图 | 一家合影
胡风入狱后,一些人苦劝梅志与胡风划清界限,可她坚信胡风无罪,果断表示拒绝。毫无疑问,如果不和胡风脱离关系,整个家庭都会受到连累。
胡风与梅志生养的三个孩子也深受其害。大儿子晓谷在高校一度被留职察看,不得重用;女儿晓风因为通不过政治审查,不能上大学,只好去农场当了工人;小儿子晓山高中毕业后在偏远的地方劳作,十多年后才考上大学。
想到胡风和孩子,梅志几乎要崩溃了。但她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安危,一次次接受严酷的审讯,她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都说“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尽管胡家因为胡风而天翻地覆,可梅志和孩子始终对他不离不弃。胡风曾在狱中收到过一个包裹,里面装着凤尾鱼罐头、菠萝罐头和饼干等,都是他爱吃的。这让他意识到:妻子已经回家了,毕竟只有妻子知道他的喜好。虽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可足以证明胡风夫妇深厚的情意。
图 | 胡风一家——落魄环境
直到1965年,梅志被“宽大处理”,和胡风一起来到四川乡下劳作,先后生活在成都和川西两地。可仅仅过了两年,胡风再度入狱。胡风夫妇再次分隔两地。
这无疑狠狠地揭开了梅志还未愈合的伤口。丈夫胡风被带走了,她独自一人还留在四川。生活本就艰辛,更何况他们又掠夺了她的钱财和自由,梅志只能和一群刑满释放的“女犯”一起生活劳动。
不幸的是,胡风在狱中彻底崩溃了,患上了心因性精神病,时常自我恐惧,大脑一片混乱。
一开始家人还盼着胡风能够早些出狱,让这个家早日脱离苦海。偏偏因为他在牢里肆意地创作,再次背上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判无期徒刑,并被警告不许上诉。
1973年,梅志获得批准来到牢里探望胡风,可他早已是疯疯癫癫的样子。当胡风看到梅志时,眼里没有任何喜悦,只是睁着眼睛发呆,似乎从来就不认识她一样。
梅志这才意识到,原来他们是要她来照顾失心疯的胡风。她忍不住痛哭流涕,可胡风一把捂住她的嘴,说:“不能哭!”
眼看着胡风在梅志的照料下有所好转,却没想到1976年周总理去世的消息深深地打击到胡风。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还险些拿刀砍伤梅志。
图 | 昔日旧照:萧红与梅志及儿子晓谷
梅志在绝望之际想到那些受牵连的朋友们,她逼着自己活下去,她说:“无论如何,得留着我们这活口,为胡风,为众多受株连的朋友们申诉,我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
坚持到1978年,胡风终于被释放出狱。然而此时的胡风已不是彼时的胡风了。即使是回到家里,胡风也难以平静下来。张晓风回忆说:“父亲常常从床上爬起来,说有人来逮捕他了。见着熟人,特别是了解到有些朋友被迫害致死,父亲就更感不安,常在梦中唤着这些朋友的名字而惊醒。”
可想而知,多年的牢狱之灾对胡风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作家巴金在《随想录》中也曾提到:梅志和胡风来到我面前,她指着胡风问我:“你还认得他吗?”我愣了一下。我应当知道他是胡风,这是在一九五五年以后我第一次看见他。他完全变了,一看就清楚他是个病人,没有什么表情,也不讲话。我说:“看见你这样,我很抱歉。”
梅志知道胡风出狱不代表他已经证明了清白,接下来她要做的就是为胡风正名。之后,66岁的梅志和儿女一起为胡风而奔波。她不惜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到处去申诉。
在梅志的努力下,胡风得以在1980年恢复名誉。后来他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位。的确,如同张晓风所说的:“没有母亲梅志,就不会有活着走出监狱的胡风。”
图 | 昔日旧照:胡风和小儿子
四
胡风回到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继续燃烧着他的创作热情。他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为《评论集》写下数万字的长篇后记,更加完整地阐明了自己的文艺观念。如果还有时间,胡风会一直写下去。
可惜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在83岁那年,胡风突然被查出癌症晚期。疾病无情地折磨着他。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从魁梧变成了瘦弱不堪的样子。比起之前他每天意气风发地工作十个小时的状态,如今怕是只能回忆了。
1985年,胡风永远离开了这个曾经让他又爱又恨的世界,终年83岁。
此后,梅志重新拾起笔杆,用九年时间完成了58万字的《胡风传》,回忆了过去她和胡风经历的种种,以及那个时代给予人们的酸甜苦辣。
1988年,胡风彻底恢复名誉。而梅志也有幸安度晚年,直至2004年,她因病去世,享年90岁。
风风雨雨数十年,从嫁给胡风起,梅志的人生仿佛一直在飘荡。难得的是她到最后也没有抛弃自己的丈夫,无论生活有多难,夫妻俩依然坚定地走下去。要知道寻死可以一了百了,难的是如何活下去。
或许后人把梅志比作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并不过分。纵观她的一生,用“美丽”“坚韧”“勇敢”等词去形容她都略显苍白。
时代造化弄人,世间万物险恶,好在胡风与梅志紧握双手,才能够共渡苦海。夫妻之道,或许并不复杂难懂,只不过遇到现实,恐怕少有胡风与梅志这般坚固的情缘。
图 | 2002年梅志在上海重返鲁迅故居
文 | 南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