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我们正用18年的教育,来证明孩子是个失败者,刺痛了谁
每个人都会接受或多或少的教育,但什么是教育,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国外有一位著名教育学者说过一句话,我们不是生而为人,而是通过接受教育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能接受教育,这才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思想大师洛克曾经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是无法挽回的,就像配错药一样,一旦第一次错了,很难得到弥补,它将会在人生的每一步都打上深刻的烙印。
那我们今天接受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呢?
俞敏洪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们正用18年的教育,来证明孩子是个失败者。
教育本来应该是给人传递希望,让人成功的。但我们恰恰相反,因为衡量的标准是成绩,年级越高,要学的东西越多,试题难度也越大,考高分的孩子越来越少。
于是大家认为失败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而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少。最后的结论就是,我们正用18年的教育,来证明孩子是个失败者。
这是何等的刺痛!每个做父母的谁能受得了!
清华副教授刘瑜说,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很多网友惊呼,我们怎么活?
清华、北大每年就那么多招生名额,这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招生类别种类之多,让人眼花缭乱。
不管大家怎么努力,以分数论英雄,99.9%的学生肯定是进不了清北的大门。
实际上,别说是清北,就是目前双一流高校也是僧多粥少。按照最新的教育规划,初中毕业后,50%的人要去职业学校,只有另外50%的人才能读高中,上大学。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和丰满的理想。
在学校里边,我们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回到家里,智育至上。其实不管家里还是学校,大家最看重的还是分数、排名、升学率等指标。
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那我们绝大部分人还没有进入工作岗位,已经被贴上一个标签,失败者。
孔多塞说,教育应该是国家给人民提供的一种公共资源,是一种社会福利。人出生家庭不同、财富多少不同,但在教育上应该是平等的,这样就可以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完善自己的技能,有资格履行自己的社会功能,把自然赋予自身的天分发挥得玲离尽致。
教育平等是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确保社会阶层正常流动的基石,否则,社会的阶层分化鸿沟会越来越大,那将是灾难。
我们应该重塑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教育是让每一个人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位置,而不是贴个标签,成功者,失败者。
而只有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下,这个体系才能越来越完善。
如果还是动辄找个保洁员都要博士、硕士,都要清北、985,那这个社会价值体系传导给教育系统的必定是错乱的指挥棒。
一个王清远式的大学教授、博导,甚至校长未必比一个快递小哥高尚,一个普通的社会志愿者,他的贡献未必比一个IT工程师小。
每个人做最好的自己其实就可以了,至于不同职业、不同行业、不同阶层,那是人各有好、机遇运气不同罢了,并且很难横向比较。
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的辛酸苦辣谁能知道。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伟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
他继续说,习惯如果是在幼年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还是那句话,教育是让人成功的,而不是用时间来证明绝大部分人是失败者。如果长期以往,那将是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