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煤琐忆 (往事)

这些年,我们青岛的许多人家,供热能取暖,供气可做饭,而以往这些都需要烧煤。入冬后,外面寒气逼人,室内温暖如春。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抚今追昔,感触良深。

我最为难以忘怀的是1960年。那年的冬天似乎来得特别早,也非同一般的冷。那是因为刚刚遭遇到“三年大灾荒”,一夜间大家都饥肠辘辘,因食物严重缺乏,连地瓜叶、榆树皮、蚂蚱菜、茅草根、酱油渣等都成了充饥之物,许多商品都是凭票证定量供应,棉花、衣服也非常奇缺。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都感受到饥寒交迫的滋味,有人还患上了营养不良的浮肿病。

时年17岁的我,因父母双亡而独自谋生,更是苦不堪言。一个天寒地冻的清晨,我就带着煤证早早来到媒店门口,而此时早已排起了“长蛇阵”。大家都拉着那种用大轴承自制的“钢铃车”,带着麻袋、绳子和竹杠,我与邻居两家合作,好不容易待到媒店开门。办好凭证缴款手续后,大家就立即奔往煤堆用铁锨往麻袋装煤。

在拖着沉重的“钢铃车”走过了一段平路后,由于我们是住在坡度极大的小胡同,当时地面是天然的山石铺成,坑坑洼洼凸凹不平,到家还足足有60多磴楼梯,幸亏是下沿。我俩就得一前一后用肩扛,一鼓作气搬到了家。此时,都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紧接着又得赶回媒店继续……。

我还跟邻居学会了在煤末中掺入黄泥加上水,搅拌成煤饼晒干。烧完的煤灰也舍不得立即倒掉,在等其凉透后仔细拣出其中没烧透的煤核(核:青岛人念hu四声)。买来定量供应的木柴,为了便于生炉子,就尽量把它劈得细细的。

有时还带着小铲子,与小伙伴一起到普集支路一带街上摆放的原木材剥树皮,作为柴禾用。晚上临睡前,用湿煤封好炉子,上面放一壶水再露点缝隙,并把窗户敞开一点,预防煤气中毒。这样夜里能保暖,天亮不必再生炉子。

那时,我还经常看到一些手拿扫把、簸箕的老人和小孩,在热河路或孟庄路等陡坡,争扫拉煤地排车费力上坡时洒落的煤,有人还用扫把顶一下煤车的后挡板,瞬间就散落得更多。还有不少孩子奉家长之命,到一些工厂门口从他们倾倒的煤渣中拣煤核。唉,这一切都是为了煤啊!

记得1973年年底。青岛市文学创作会在胶东路1号的市党校举行,因我当时主要是创作和发表了不少儿歌,就被安排在诗歌组。

著名儿歌作家刘饶民坐在椅子背上,用那典型的莱西话高声说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今天我作为诗歌组组长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会务组拉来煤了,现在全体总动员赶紧去搬煤,否则咱们得冻死!”话音一落,大家都哄然大笑,争先恐后地搬煤。可见,烧煤取暖是那时冬天的重中之重。

到了1980年代,逐渐开始改烧蜂窝煤做饭取暖。那时,还是得凭证和排队挨号,由于没有送煤工,就靠自力更生,院子里人家都有盛煤的煤池子,我搬来得晚没地儿建。起初,还没有那种装蜂窝煤的塑料筐,我就借煤店的地排车,小心翼翼地装卸且用木板托着一次又一次上楼,非常整齐地摆放在凉台。大半天的功夫,我们夫妻俩已经完全是筋疲力尽疲惫不堪了。

不久,我的腰椎欠佳,就只好求助好友们利用假日帮忙,心里总是觉得很过意不去。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后,所有商品取消了票证,媒店也有了专职送煤工了……

这些年,青岛城区的居民住房大都实现了集中供暖、供气,已经入住了新房的我也是受益者,深感今非昔比。此刻,蓦然想到了杜甫的著名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0)

相关推荐

  • 元宵灯展

    作者:刘继东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2002年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的元宵灯展,给煤海新镇薛家湾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准煤公司大楼东行百十米,就到了蓝天路的西端 ...

  • 贵 阳丨邂逅平遥,却没有遇到你

    我邂逅了平遥,只是还没有邂逅你-- 两年前,一个大学同学和她男朋友去了平遥,回来看他们拍的照片,看上去很幸福的样子,那时我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去平遥看看? 生活真的很奇妙,很多我们想的.觉得很遥远的事 ...

  • 红星路拉煤

    春节的时候经常出来散步,有一次走过红星路上的一个地方,虽然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的样子,但是在千篇一律的密集楼房与灰蒙蒙的天空之下,还是依稀辨别出了原来煤店的位置.那是当年多少次来过的地方,地理方位已经在 ...

  • 探讨轮胎店的转型之路

    在广饶轮胎展车与轮第三节精英轮胎店主会员大会上,汽车后市场自身营销专家吴宇做了<轮胎店的转型之路>的主题演讲,通过营销模式的转变,门店成功的关键,线下入口大有可为三个方面告诉轮胎店主现在应 ...

  • 金秋十月,杭州相聚——途虎养车杭州俱乐部首次线下活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托虎友的福,会长来到了这人间天堂--杭州.怀着激动的心情,揣着满满的礼物.终于要和杭州的小伙伴见面了! ▼ 途虎养车工场店东新路店 ▼ 这次我们约定的地方是途虎养车工场店东新路店, ...

  • 血酬南国忆剿匪——贾清江琐忆广州郊县剿匪往事

    1949年10月,由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编的人民解放军我44军130师奉命向广州进军.当时我在这个师388团任团长.14日,我带领全团刚赶到广州的白云山麓,就听说国民党军政头目李宗仁.余汉谋等在我军强 ...

  • 高中琐忆(三)|追忆点点滴滴的青春往事

    古人读书写作时喜欢有酒相伴, 烟雨君虽然滴酒不沾, 还是妄图借酒浇愁, 希望时光倒流. 靓嫂专线   高中时,有的同学为了打发无聊时光,买过那种五块钱一台的小小黑色收音机.到了晚间,便可以避开查房的老 ...

  • 往事琐忆

    往事琐忆 作  者:好人一生平安 我这个人有个坏毛病,喜欢新事物,喜欢新玩意,也不管自己的聪明才智如何,学习能力如何,是否能学会学好,反正都喜欢去摸一摸,试一试.退休后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更是喜欢去尝 ...

  • 【军史琐忆】王金贵||那些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往事

    那些和战争连在一起的往事 王金贵 那场离我们最近的卫国战争一一对越自卫防御作战,时隔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作为参加这场祖国南疆作战的数万中国军人之一,镌刻在我脑海里的那些与这场战争有关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

  • 【连载十六】梨园往事:《'四小名旦'与'四白蛇传'》《琐忆京剧女武生》《名家救戏佳话》等三则

    '四小名旦'与'四白蛇传' 半个世纪前,经常发表戏曲动态文章的北京<立言相>,曾接到读者来信建议:继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之后,应该有个'四小名旦',经过评选,一致公推 ...

  • 乡情琐忆‖“筢菇”往事

    在寿光,我们把窝窝头叫"筢菇".用玉米面蒸的叫"棒子筢菇",用地瓜面蒸的叫"地瓜干子筢菇",用小米面.豆面等掺和蒸的叫"米筢菇&q ...

  • 【往事】儿时琐忆(9) 婆媳俩的针线匾 ||章永海

    从我孩童时开始记事的时候,就记得家里有一个专属于妈妈的物件--针线匾.是一个直径大约50公分左右深10公分左右的浅钵形状的柳条编制品.是专门用来盛放针线类物品的.我记得妈妈的针线匾里的物品有:剪刀,针 ...

  • 往事琐忆:火烧岗上邮递情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刚高中毕业,就被安排在小胜邮政局上班,当了一名邮递员. 那时候,陆路交通还很不发达,所有的邮件需要先送到潭江公社,再从那里转发到各个公社邮政局.而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到潭江去取送邮 ...

  • 往事琐忆:故乡的机帆船

    十岁那一年,我第一次跟着父亲远行.父亲是一名船工,在"小胜2"号机帆船上工作.得此便利,我便有了机会"走后门",从家乡"小胜渡"出发,坐&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