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鲜亮丽的“半桶水”大师好找;默默付出的“一桶水”教练难寻…
我们的「汉语」语言是丰富多彩的。通俗地说:有些话,反过去说复过来说都有理……
比如:“名师好找,良徒难寻”。意思是说,有名气的老师,别人很容易找到他;有才气、品德好的徒弟,老师想找也找不到他。
又比如:“名师易寻,明师难觅”。意即有名气的老师,别人很容易找到他;而深明课徒之道,又授课有方的老师则不容易遇到,(或许是这样的老师只顾教学,不会营造名气吧)
再比如:“宁跟名师学一手,不跟赖师学一世”。意思是跟有功夫的老师学一招就行;跟着没有本事的老师学一辈子也沒用。
还有:“师付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就是说,老师只是个引路之人,有没有岀息?全在你自已肯不肯下功夫去修炼了。
然而,唐·文学家韩愈却在《师说》中指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细想起来,还是有文化的古人说的全面……
为人师表者,古今中外,无论过去或者现在,还是将来,都需要“德、业配位”,方能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用现代人的观点来解释,一个教拳的“老师”也必须有:
一、有爱心方能“传道”。传授武术的教练,也是一方的拳师。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员;自己必须严格自律,言传身教的引导学员,尊敬传统武术,“虽曰习武,文亦在其中”的道理。
并注意培养学员的独立性能力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宏扬“尚武”精神,以利于身体健康与和谐社会的进步。
二、有耐心才能“授业”。“教练教练,能教能练”才行。在传授给学员基本功,基本动作,拳术套路技能的同时;教练员应该加强自己的体育训练知识储备,和自身运动技能的提高。
教练员要保证自己的“一桶水”始终满满的,才可以与学员分享;才可以采用恰当的方法将拳艺传授给学员。使学员能够更好的吸收和消化,汲取灵感和知识,不断地提高拳术水平。
教练员决不能停止自己的学习,任凭“一桶水”剩了半桶,甚至干涸;最终变得只会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误己误人。
三、有责任心,方能“解惑”。面对学员主动提出的疑惑和问题,教练员必须能够用动作的示范和动作的分解,加以解决和引导。并能从理论上,有效的回答学员的困惑,从而进一步发掘和培养学员们,勇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质疑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练员也必须善于观察,适时的向学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员的独立性人格。并使他们逐渐对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自己主动的完成训练计划和发掘自己的运动能力。
如上所述,“一桶水”的教练,把心思都放在了传授拳术的身上。
这种教练所图的是培养人材;终日里所想的是自已的专业;为将来所谋划的是多出几个有岀息的弟子;平常里所做的是储备自己的知识……以保“一桶水”是滿着的常态化……
与此相反,“半桶水”的大师呢?
由于已经是“半桶水”的缘故,非但不思进取,反而把功夫都用在了嘴巴之上……
他们所图的是名气;成天所想的是怎么翻新花样,笼络住学员,多收学费;所谋划的是怎样利用学员,多开生财之路,创新“出名”之法。平常所做的则是挖空心思的巴结关系,搞公关搞人脉⋯
以上或许是“武林教练”之外传,做为喜爱传统武术,并想参与其中健身的人,多想想,多问问,总是费不了多少时间的;然而换来的却是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正是:“练武须识货,方不枉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