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自恋型人格的父亲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文:俞林鑫
来源:俞林鑫心理工作室(ID:psychotherapist_ylx)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谈到了边缘人格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一个边缘型人格的母亲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在这篇文章中,我来谈一谈自恋人格的父亲会有怎样的表现,以及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大男子主义、重男轻女的文化为自恋的父亲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大男子主义意味着特权感和优越感,能够对家庭成员发号司令,一切以他为中心,所有行为,哪怕是错误的行为都会被合理化。这种情况与自恋人格的表现有不少共性的成分。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诊断和统计手册》对自恋人格障碍的描述为:
「一种自体重要性、或独特性的感觉;对无限成功的幻想的痴迷;对不断关注崇拜的暴露癖需求;对自尊威胁的典型反应;以及人际关系中的典型干扰,如特权感、人际爆炸性、在过度理想化和贬低的极端之间交替的关系;以及缺乏同理心」
一些大男子主义者的父亲可能没有到自恋人格障碍的程度,但自恋的病理是存在的。在中国家庭中常见的表现是:特权感和优越感;特别爱面子;易怒;无情与冷漠;以及,对孩子无所不在的贬低等。
1、特权感和优越感
「男人是天」,当听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说这句话时,我还是挺震惊的。我们不难看到男权主义文化的烙印,以及文化中男性先天的优越地位。 特权感和优越感在家庭中的表现:
吃饭时,第一碗饭应该盛给父亲;
或者,父亲可以只给自己盛饭,但其他人得先给父亲盛饭后才能给自己盛;
父亲说什么孩子都要听,因为父亲是不会错的;
孩子要看父亲的脸色行事,绝不能违逆父亲的意愿;
孩子不能跟父亲嬉戏打闹,否则就是对父亲的不敬(相反,父亲取笑孩子则可以);
自恋的父亲还会有文化中寻找支持特权的理由,很不幸的是,我们的文化中有不少这样的糟粕;
......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父亲就是皇帝,孩子与母亲是臣民。父亲的错误行为要么被无视,要么被美化(比如,「还不是为了你好」)。
如果父亲德不配位(这种情况并不少见),那么,孩子和母亲受到的委屈、不满和怨愤就可想而知了。
2、特别爱面子
这些父亲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他,所以,他们表现在外面的,永远是包装过的好形象。
为了撑面子,自恋的父亲要么在财产或地位上高人一等,比如买大房子,好车,穿名牌;要么在为人处事上与众不同,比如特别热情、和善、谦虚,他人随叫随到。如果无法拥有这些外在的成就,他们或者吹嘘自己拥有这些,或者深居简出,把自己藏起来,并时刻幻想着有一天飞黄腾达。
不过,有些爱面子的父亲能力并不怎么样,为了证明自己,他们会投入一些冒险性的活动(比如,创业,股市投机,赌博等),相信机会能垂青于他们,而可怜的妻子或孩子则一次次为他们的冲动行为背锅。
孩子也是他们外在形象的一部分,所以,他们不容许孩子不如别人。当孩子落后时,他们会以非常有嘲讽性的话去攻击孩子,比如,
「一点用也没有」、
「你什么都不会做」、
「你就像一堆狗屎」
.....
他们需要孩子的优秀来维持他们的面子。 死要面子活受罪,面子让这些父亲很痛苦,于是,他们会转移这种痛苦到孩子身上。
3、突然的暴怒
外在夸大自体的背后,是一个脆弱无能的自体,后者导致对于略微的冒犯,就会点起自恋性的暴怒。当暴怒被触发时,孩子会承受很多情绪性的攻击,如果没有母亲或其他人的陪伴与支持,那么,会对孩子形成心理创伤。
比如,儿子好奇地玩起了父亲新买的打火机,打着火之后不知道怎么关掉,一下子慌了,父亲看到了,一把夺过打火机,对儿子大声呵斥。
父亲之所以暴怒,是因为儿子不经同意就擅自动了他的东西,而且还差一点把东西给弄坏了,于是,父亲理所应当地认为儿子在冒犯他。我们不难看到,儿子想亲近父亲的行为(玩父亲的打火机),却被父亲进行了恶意的解读,并粗暴地拒绝。
由于长期受到这种暴怒的影响,有些人甚至对一些突然的声响都会产生惊吓反应,表现为不自觉地双脚踮地、拳头握紧、怒目圆睁。
4、无情与冷漠
自恋的父亲同理心很差,很难了解别人在想什么。他们只看到自己所要的结果,却忽略孩子的感受。他们以成人化的视角去解读和要求孩子,所以根本不理解孩子的内心。
这些父亲会以大量的「应该」来要求孩子。成绩好是应该的,表现好是应该,孝顺父母是应该的,找个好工作是应该的......当孩子做不到或做不好时,就是孩子的错,是孩子有问题。
这些父亲不知道的是,取得好成绩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父母长期的教育与引导;父母也要跟随孩子成长。这些父亲只要结果不管过程,当结果不如意时,完全撇清自己的责任,把一切归a结于孩子的不努力,或者妻子的无能。
无情与冷漠还表现在父亲的缺席,他们很少愿意付出精力在孩子的成长上,他们不参与或极少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他们对孩子本身没有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孩子能带来的使用价值。
当孩子表露出脆弱时,自恋的父亲不但不体谅,反而是各种威胁和攻击(比如,「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正如他们无法面对自身的脆弱一样,他们也非常讨厌孩子的脆弱。同时,安慰孩子是需要额外付出精力的,而他们不愿意为了孩子牺牲自己(如果为孩子付出了,则一定要看到回报)。
5、无处不在的贬低
通过贬低他人,把糟糕的感觉扔给别人,让别人来承担责任,自己则保留了想象中的完美,这是自恋人格者经常会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讽刺、贬低、指桑骂槐、道德绑架是自恋人格者的标配。
孩子经常会成为父亲的贬低对象,对于孩子普通的特质,父亲往往会夸大事实,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而对于孩子优秀的地方,父亲则觉得是理所应当的,哪怕高兴了也很少会表露出来,导致孩子永远不会感到让父亲满意了。
有些自恋的父亲还会通过贬低孩子取乐,给孩子取难听的绰号,说一些羞辱性的话,时不时地欺负一下孩子,当孩子着急或生气时,他们却乐得开怀大笑。 如果没有其他人客观的评价和适当的肯定,孩子会内射父亲投射过来的糟糕的自体形象,完成自卑的投射性认同。在亲密关系中,自恋人格者的伴侣也往往会越来越自卑。
跟边缘人格的母亲类似的地方是,这些自恋人格的父亲在外人面也会呈现出一个好男人的形象,能力强、能说会道、做人好、热情、体贴等,不过,纸包不住火,在安全的亲近关系中,他们会完全呈现出糟糕的一面,孩子或伴侣成为了承受他们的负面情绪的容器。
那么,自恋性人格的父亲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主要有四个方面。
1、极低的自尊
由于极少得到父亲的欣赏与认可,更多的是嘲讽性的贬低,孩子的自尊感很低,他们不相信自己是好的。即使外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也很难真正觉得自己是好的,很难对自己满意。
由于自尊过低,有些人会过度努力,无法让自己停下来。一旦缓下来,就会有空虚感与焦虑感。这种负面的感觉来源于自体的贫瘠,他们需要外在的肯定与成就才可以应对这种糟糕的感觉。
另一些自卑的人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接受挑战,不敢让别人认识自己,久而久之,生活圈子越来越窄。他们会通过幻想来寻求优越,或者在道德上寻找优越(比如,显得特别善良、听话、诚实),这些想象中的优越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卑,但这种退缩的方式让他们害怕在社会竞争中去面对真实的自己。
由于无法给自己价值感,他们特别需要来自于他人的好评,特别想要得到别人的喜欢,以获得「我很好」的感觉;他们非常害怕差评,害怕被人讨厌,因为那意味着自己「很不好」。他们很难完成自尊的自给自足。
2、与权威相处的困难
对父亲的恐惧与敌意一直埋藏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这导致孩子将来在与老师、领导等权威相处时的困难与退缩。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严重缺乏父爱,他们也许会渴望得到无条件的父爱,这会成为一种阻碍。我们知道,无条件的爱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和局限的,他们对于无条件爱的执着,反而成为了与权威关系破坏性的来源。表现为,当权威让他们失望时,他们就产生强烈的受挫与敌意,而无法接受与包容权威的局限或不足。
对男孩来说,他们不愿意认同父亲的身份。所以,如果成为了父亲,或者成为了主管或领导时,会唤起他们的身份冲突。一方面,他们渴望这样的身份,另一方面,他们讨厌这样的身份。为了解决这个冲突,有些人即使成为了父亲,会出现丧偶式育儿的情况。在职业发展上,有些人可能向往自由职业,既没人来管他,也不需要去管别人。
对女孩来说,她们会跟权威保持距离。她们也许会以非常理想化的态度去看待权威,内心却对权威充满着恐惧。由于幼时受到男权的压迫,她们还可能发展出女权主义的态度,对男性充满着竞争与打败的冲动。有些女子在谈恋爱时,对男孩有施虐的冲动,将那些渴求她们的男性玩弄于股掌之间,或者不断地用恶毒的言语去贬低男性。
3、过于苛刻的超我
自恋的父亲呈现的是一个批评的、指责的、施虐的形象,久而久之,这个形象内射成为一个严苛的超我形象。
有严苛超我的人,容易被内疚、罪恶、自卑感所左右,这会让他们在选择与投入某些活动(比如职业或关系)时产生阻碍。由于超我的僵化,他们的生活也比较僵化,圈子小,接触少,性压抑,有时会愤世嫉俗,由此导致新的关系难以进来,排斥新的生活体验,显得古板守旧。
有强迫倾向的人往往会有一个苛刻的、施虐性的超我,这个超我或多或少也跟父亲(母亲)的过度打压有关。
4、长期存在的恶劣心境
在很小时,他们就是一个不快乐的小孩,不过,这种不快乐很少会被人知道。因为他们需要以优秀的表现来取悦父亲,他们害怕让父母知道自己真实的情感。
在幼时,当他们表达出与父亲(母亲)不一致的想法与情感时,一般都是要么被打压,要么被无视。所以,他们早早学会了报喜不报忧,他们虽然内心渴望被父母所理解,但父母一次次让他们失望。
由于他们真实的情感、想法很少有机会被承认和表达,他们自己也对真实的情感和想法产生了怀疑与疏远,久而久之,那些无法被体验、表达和承认的情感会转变成一种弥漫的抑郁,不开心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容易自我怀疑,很少敢于坚持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特别是当被他人反对的情况下。他们害怕与人冲突,因为他们缺乏坚持自我的底气与信心。
根据上述分析,自恋父亲对孩子的伤害,主要是让孩子迷失了真实的自我,形成僵化刻板的人格结构,阻碍与权威(社会)的关系。改善的思路就在于增强对自我的觉察,承认、理解和表达压抑的情感,逐渐修复与父亲(权威)的关系。以下是一些建议:
一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去谈谈幼时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体验和理解那些情感,认识到这件事情对个体信念、行为、态度方面的影响。这个过程能够缓解内在的张力,让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逐渐地成为自己。
二是认识到苛刻超我的表现,增强对自身态度、行为的觉察。比如,一个人认识到在人群中紧张的原因,来源于怕自己不够坦诚,而后者来源于那种“对所有人都应该坦诚”的教条,这个教条与父亲逼迫性的要求有关。当他意识到这个教条的问题所在,那么就更容易放下它的影响。通过正念练习不断地提升对内心变化的敏感度,有利于走出严苛超我的掌控。
第三,学会与权威相处。认识到权威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鬼)。在自己成为权威的过程(比如,成为父亲或母亲,成为领导),有助于改善与权威的关系,直到认同权威的身份。这种身份的建立,会拓宽生活的圈子,缓解对社会的敌意,让人格中的本我力量以建设性方式得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