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曾爱煎糍团 |原乡

我爱吃糍团,虽然已经好多年没有吃到母亲做的糍团了。

大概是05年秋天,母亲还在北京给我带孩子。有一天晚上回家,母亲笑眯眯地跟我说,朱学东,猜猜,今天我给你做了什么?

从咸粥到馄饨到团子,从糖醋排骨到母鸡炖笋,我猜了许多我喜欢吃,都不对。

母亲神秘兮兮地拉着我到厨房,掀开锅盖,锅里保温放着一盘油煎好的糍团!

竟然是煎糍团!我自然猜不到。

这儿还有生的。母亲指着搁在洗衣机上方的苇垫,掀开纱布,整整齐齐地排着几转白乎乎的糍团!

看我惊讶的脸色,母亲说,我看从家里带来的糯米,你们也不会弄,我想了想,今天就给你们做几只糍团尝尝鲜吧。你不喜欢吃糍团么?

这是我离家多年之后,第一次吃到故乡的煎糍团。

我小时候爱吃糍团,多少年了,母亲没有忘记,她又怎能忘记!

1,

糍团的材料很简单,是用糯米做的。故乡方言“搓(方言音‘co’)糍团”。

先淘好糯米,倒大铁锅里,煮一锅糯米饭,煮熟后把糯米饭盛出,亮晶晶地,闪着糯米饭特有的油光,然后把糯米饭放在洗净晒干的竹匾里。

竹匾里通常要先撒上一层粳米粉。此是一为防止米饭粘在竹匾上,二是为搓糍团时方便,也有放粘黏的功效。

待竹匾里的糯米饭稍凉,女人们便使劲开始搓揉糯米饭。

糯米饭是越搓揉越粘黏,原来虽黏却几乎一粒粒可数的糯米饭,饭粒渐渐被揉搓捣烂,更加粘黏在一起了。旧时造桥,就要用捣烂的糯米饭做粘黏的材料的,可见其黏性好。

揪下一块米饭团,继续搓揉,最后搓揉成饭饼一样,流行的月饼大小,但没月饼厚,最多也就一指厚吧,然后把它往边上的粳米粉里一滚,两面都粘上一层粳米粉后,把它放在另一只竹匾或筛子里排好,待到一竹匾或筛子满了,接着换,直到把糯米饭都做掉。

生糍团到此就做好了。

有些人家搓糍团时喜欢放上些芝麻,一滚,两面都沾了芝麻,黑白分明,倒是好看。

不过,我不太喜欢,我更喜欢糯米纯粹的芳香。

搓糍团是件辛苦活,也是大事,乡下人厚道,也讲人情,一般农闲时搓了糍团,除了留下自己吃的,总会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一些,尝鲜解馋。

生糍团做好后,通常要用油煎才好吃。

把大铁锅烧热,淋上点滴油,让锅滑溜不易沾东西,然后把糍团一只只放下去,多少只合适,一般看锅大小火旺不旺。通常家里人都有经验,总是会放得恰到好处,既省油,有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锅的容积。

糍团放下锅后,先让火烧一会,看火候差不多时,把锅里的糍团一面面翻身,原来紧挨锅底那一面,因为沾着锅上的油,已经泛出些金黄色来了。

都翻身之后,再在锅周边淋上油,让油从锅周围慢慢渗入到锅底。这样,每一只糍团都沾了油。

随着温度升高,锅里发出嗞啦嗞啦的声音,再给糍团翻身,若干回后,糍团熟了。

若油足,则两面金黄剔透,泛着迷人的油光。

吃的时候,喜欢甜的,可蘸着白糖或黄糖吃;喜欢咸的,则可撒上几粒细盐。

我和弟弟们都喜欢吃的甜的,奶奶也是。

不过,吃的时候却要小心,一来外面油光,烫嘴,二来里边被搓揉烂的糯米,烫心。

糍团还容易粘牙,牙要是动了,吃糍团可要小心。

一不小心,丫就被粘了下来,这可不是说笑,真的曾经发生过。

一顿吃不了,已经煎好的糍团,放在桌橱里,第二顿或第二天接着吃,吃的时候放锅上蒸一下即可。不过,饭锅上回锅蒸时,热气化水,容易把糍团弄得湿乎乎油淋淋的,不若第一顿好吃。

没煎完的生糍团,则好放,放在筛子里篮子里都可以,只要摊开放就行。想吃的时候就煎一下。

虽然生长在鱼米之乡,但小时候家里人多,我们哥仨,长身体,生产队时口粮却不足。若是难得有一次吃糍团,简直就是天大的喜事。

分田之后,吃煎糍团就简单多了。

我们兄弟几个,不仅喜欢吃煎糍团,还喜欢吃糯米饭,糖一拌,好吃得很啊。搓糍团时煮的糯米饭,通常都有锅巴,这糯米锅巴比其他米的锅巴好吃多了,我们兄弟几个都是一人抢一块,嚼着吃,而且还喜欢拿在手上转村头,在村里炫耀着吃。

这是永远难忘的记忆。

2,

不过,虽然煎糍团是我们的至爱,但父亲却不喜欢吃。

父亲胃不好,糯米做的糍团黏性大,不易消化,所以,父亲不喜糍团,也不喜糯米饭。

但分田到户之后,虽然糯稻产量低许多,父亲还是每年都拨出几分地,专门种糯稻。

因为糯米好,家里人也爱吃。

糯米是故乡传统种植的水稻品种,产量不高。不过,每年糯稻成熟的时候,糯稻的稻穗外形显得要比其他粳稻、籼稻漂亮丰满得多,沉甸甸的,看起来扎著得很。

糍团是故乡旧物,传统风味。

旧时风俗,每年秋天,秋收之后,新稻入仓,新米上来,都要烧香许愿,祭祖感恩。虽然破四旧破了这风俗,也只是破了形式,新米饭新米粥还是要煮的。

那时节,村村户户都是新米的芳香。

其中最隆重的,要算搓糍团了。

糯米新上来,正赶上故乡旧俗,找个闲天,主妇们围坐一起,搓了糍团,一敬天地祖宗,感谢保佑丰收,也祝愿来年丰收;二是犒劳家人,一年辛勤劳作,总有收成;三则送与亲朋好友,分享丰收成果和喜悦。

时间流逝,旧俗渐淡。

后来在我家,糍团除了家人喜欢,择空闲时搓一匾以解馋之外,还剩下了另一个功效,强力劳动时才搓糍团。

比如揇河泥时,挑脏头(粪)时,等等,早饭会准备糍团。因为糯米不易消化,能扛饿。

我家造楼房时,那时油也多了,粮食更多,给造房的大小师傅及衬匠的预备的早饭,经常就是糍团,当然这个时候搓糍团也就不会送人了。

糍团真扛饿啊。

早上吃了糍团,干了一上午体力活,到中午时竟然还不怎么饿,省了中午不少饭菜。

这也是乡下人的精明算计。

其实干活的人也是心知肚明的,很多人加懂得这个道理,不过,搓糍团也是麻烦活,自己家嫌麻烦,通常做的很少,所以,有的糍团吃,也就不计较了。

除了胃不好的,人人都爱煎糍团。

*************************************

每年春节回到故乡,总是喝不完的酒局,吃不完的佳肴,都是情谊。

即便在自己家也是如此,团子、咸粥、馄饨。。。。。。都是我的至爱。

这来去匆匆,需要功夫搓的糍团,竟然排不上了。

虽然每年回家,父母总在我的行囊中塞进糯米,但我一顿糍团也没吃过。

虽然小时候看奶奶和母亲堂姑等搓糍团好多回,但我也不会弄,麻烦。

若不是母亲在北京给我做的那次煎糍团,恐怕我再也不会吃到煎糍团了。

(0)

相关推荐

  • 特色糯米饭团技术

    特色糯米饭团技术

  • 脆皮糯米鸡的做法

    作者: 誉誉的御膳房 1小时32分钟 家常味 初级 创意菜 炸 家常菜 用料 糯米相克宜搭 200g 猪肉丁 100g 香菇 3朵 山芹菜 1棵 盐 半勺 生抽(腌制) 3勺 白胡椒粉 1勺 料酒 2 ...

  • ​白糤(米花)制作

    独特工艺 制作"白糤"的工艺很特殊,对主要材料糯米有很多讲究,对糯米的蒸煮也有严格的要求.接下来才是在雕刻方面考究.选用上好铁力木或格木的"白糤模"里做&quo ...

  • “稻”可道,非常“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溘然长逝,令国人唏嘘不已.中国历来推崇食为民天的思想,不辞羸病能让众生得饱,这是何等伟大而朴素的人生.中国追根溯源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大多数先民以五谷杂粮为主食,而这其中稻米的地 ...

  • 柱仔

                       柱仔 柱仔,不是人名,而是一种油炸的过年茶点. 柱仔,是遂川本地人的土话.在客家人中叫"油炸果子".我上百度去查,有人叫"兰花根&q ...

  • 武汉小吃糯米鸡的家常做法,糯米酱香,鸡肉更好吃,全家都爱吃!

    说起这糯米鸡,它其实应该叫做油炸糯米饭团,是武汉众多早餐的品种之一,极具代表性,其外酥里糯,在加上其中涵养丰硕(料多),让你掰开看到后,口水都流出来了!它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先将糯米饭煮好,再拌入炒熟 ...

  • 江南秋收后,少年最爱挖黄鳝|原乡

    小时候,秋收之后的傍晚,我和弟弟都很喜欢背着竹编的黄鳝篓,跟在父亲的屁股后面,到处去挖黄鳝. 天气有些清凉,但光脚踩在收割后不久的稻田里,软绵绵地,软泥钻过脚趾间,凉凉的,痒痒地,感觉奇怪却很好. 稻 ...

  • 少年最爱偷山芋|原乡

    "小时候谁没偷过山芋!" 酒桌之上,一份五谷杂粮里有几块红薯,我向围坐一圈的故乡兄弟感叹. 众皆点头.都是乡下农家子弟出身,就算书呆子也干过偷山芋的事吧. 迅哥儿和乡下的朋友乘船去 ...

  • 少年最爱黄梅天|原乡

    故乡初夏时,通常会进入黄梅天. 油菜籽.麦子刚抢完,梅雨即来.阴雨连绵,到处湿漉漉的,器物发霉,此时地里正要做秧田准备莳秧,所谓"稻要落雨":晒场上要做酱,既要雨生的霉菌,也要太阳 ...

  • 少年都爱掼冬瓜|原乡

    (图片来自网络) 故乡已近烈日炎炎的夏天,突然间想起掼冬瓜来. 像我这般年纪,以及比我更年长的故乡男人,都应该记得"掼冬瓜"这个词.我们在京工作的同学兄弟们,一提掼冬瓜,总是兴高采 ...

  • 少年最爱采野菱|原乡

    (按,弟妹昨天发了两张自家小池塘里菱棵的照片,让我想起自己写过的关于菱的两篇文章,既是对故乡童年生活的追忆,也应该算得上是美文吧,翻检出来,以飨驻君.此为第一篇采野菱.) 小时候的夏天,正是野菱当红时 ...

  • 情书:有个少年曾在旧时光里深爱过你

    日子一天天的过着 人生的路也一步一步地走着 有时候会觉得 仿佛生活就应该这样 就应该如此简单 秋日河边吹来的风 泛着丝丝的凉意 冬日毫无预兆的雪 仿佛可以淹没所有的不开心 春天的嫩绿 自豪地可以叫醒 ...

  • 少年最爱秋后打田鼠|原乡

    小的时候,虽然困苦,但小孩们似乎永远都能随时随地找到生活的乐趣. 打田鼠,就是我小时候一种残酷而又让人兴奋的游戏. 秋收之后,只剩下稻茬的地里还有些松软. 还没来得及翻耕的地里和田埂上,杂草蔓延. 牛 ...

  • 梅雨季节,少年最爱捉上水鱼|原乡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网友提供,场景不完全相应,意思而已) 故乡正在梅雨季节. 一早,我初中的同桌也是高中同学的杨继泽君,提醒我,可以写篇水渠里捉上水鱼的江南旧闻了. 一下子,少年时代黄梅天赤脚在水沟里 ...

  • 《新华报童》以音乐剧视角,点燃少年澎湃爱国情

    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音乐剧<新华报童>,称得上是这个五一假期的最大惊喜.原以为以爱国故事为背景的<新华报童>会充满主旋律气息,但不落窠臼的摇滚与rap音乐再加上动感街舞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