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念头是一种信息,里面是有内容的,什么内容呢?贪嗔痴,这三样就是念头的主要内容,否则念头就不会有,这是个没法子的事,需要人们正视,否则就谈不上修行。当然,修行本身也免不了贪嗔痴。
【原文】
僧闻修,姓陈氏,行脚至庐山,将往东林。值日暮,微雪作,不能前,乃入路侧一小刹求宿。知客曰:“略无闲房,唯僧堂颇洁,但往年有客僧以非命死其下,时出为怪,过者多不敢入。”闻修自度不可他适,又疑寺中不相容,设为此说,竟独处焉。知客为张灯炽火,且告以僧名,慰劳而出。逮夜,趺坐地炉上,衲帔蒙头,默诵经咒。微睡未熟,隐约见一僧相对,亦蒙头诵经,知其鬼也,厉声诘之曰:“同是空门兄弟,生死路殊,幸且好去。”不答,亦不起。闻修闭目合掌,诵大悲咒,亦梵声相应和,闻修心动,称其名叱之曰:“汝是某人耶?”其人遽起,含□(陆本作“唾”。)噀闻修面,满所披纸衾上,皆鲜血,遂不见。知客闻叱咤声,知有怪,亟来视之,纸衾盖白如故,遂邀与归同宿。天明即下山。(闻修说。)
【白话语音文字版】
僧人闻修姓陈,他行脚到了庐山,准备去东林寺。赶上天晚了,还有微雪下来,他不能再往前走了,于是进到路边一间小寺院求宿。知客僧说:“寺院没有闲房,唯有僧堂比较干净,但是往年有个外来的客僧在此死于非命,这僧人(的鬼魂)经常出来作怪,路过我们寺院求宿的人大多不敢进去住。”闻修考虑现在再去别的地方已不可能,他又怀疑这是寺里不愿容他的说辞,他就说:“没关系,我就住僧堂吧。”结果闻修一个人在僧堂住下。知客僧为他张灯点火,还告诉他那位死掉僧人的名字,慰问一番路上的劳苦后,知客僧出去了。等到夜深了,闻修双盘腿坐在地炉上,他把僧衣当作披肩,还蒙住头,自己默诵经咒。稍微迷糊还没睡熟的时候,隐约中,他看见有个僧人跟他相对而坐,也是蒙头诵经。闻修知道这是那死去僧人的鬼魂,厉声责问道:“都是佛门兄弟,生死两界,我们各在一边,望你好去。”那僧人不答话,也不起身。闻修闭目合掌,开始念诵大悲咒,那僧鬼竟然用梵声念诵大悲咒跟他相应和,闻修心一动,厉声直呼那僧人的名字说:“你是某某僧人吗?”那人当即起身,口含鲜血喷在闻修脸上,也喷满闻修披的纸被,于是这僧人看不见了。知客僧听到了僧堂的叱咤声,知道有怪,赶紧过来看视,发现那纸被上一切正常,并无血迹,于是邀请闻修跟自己同住。天一亮,闻修就下山了。这事儿就是闻修本人说的。【祥宏点评】:东林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东晋的慧远和尚在此修行,他组织了“莲社”,通过念佛的方式修行,据说有众多成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悲咒,在《夷坚志》多有讲到,传为观世音菩萨宣说,可驱鬼辟邪,增长福慧;可见那死去僧人的鬼魂未得解脱,尽管他会用梵语念诵大悲咒,看来用处不大,不管他是什么原因死去,这一念钩牵,便是再入轮回的路径;这样的故事依然是让人细思“心念”这种事,修行很难,难在看缘,一团迷雾,绕在眼前;庐山,自古为佛道修行者所喜爱,有众多道场;空门,佛法讲空性,所以说到空门,一般指佛门。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3-宋代净土思想-现场交流)(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