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神奇又现代的地坑院

在陕西关中腹地上有一个柏社村,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发展史。有人这样形容它:“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样描绘出的村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呢?

柏社村蕴含着古老地居文化基因。它拥有的二百多个地坑式窑洞,展示出一种生土环境的分布状态和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从而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和“生土建筑博物馆”之美誉,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图/新浪文创客)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这种窑洞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将四壁掏成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滴窑和普通农家院没区别,但是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地坑窑院,这种建筑形态,已经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汉、唐、宋及以后的文献,都有记载,堪称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在陕西淳化县、永寿县、旬邑县、彬县、长武县,地坑窑洞曾经分布十分广泛,居民多挖有下沉式井形四合院。

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村落,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目前,柏社村集中分布有211座院下沉式窑洞四合院,保存完好的有134院。

地窑建筑,除门窗外几乎不用建筑材料,是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

不同于其他民居建筑普遍向上发展做加法,地坑院做的是减法,向地下挖坑掏窑洞,不需要额外购置与运输大量的木材石材,可以说,开局一把铲,全靠挖挖挖。

如何挖一座地坑院?

挖坑
选一块心宜的地,画个大约12m×16m的长方形,择个良辰吉日,动手吧!
地坑院的天井院一般长宽大约10-16米,深6-10米。
挖入口坡道,门洞

▲地坑院剖面图

入口坡道、门洞挖好后,可在坡道的一侧挖一口水井,此后即可为施工人员提供饮水水源。

挖窑洞

▲地坑院平面布局图

挖窑洞讲究顺序,在挖出一孔窑洞后,应在对面或者其他面挖,这有利于地坑院内部土壤适应和调整,保证施工安全,也可使窑洞坚固、持久、耐用。以上图为例,顺序应该是主窑-东窑-上北窑-上南窑-粮食窑-牲畜窑-上角窑-厨房窑-厕所窑。

▲地坑院窑洞内部

挖气孔

▲地坑院剖面示意图

窑洞挖好了以后,在窑洞的后部,还需要向上掏挖一个气孔直通地面,又称为“马眼”,用于改善窑内通风,也有利于排出潮气,下雨的时候拿个碗或砖在上面盖着就行。

在收获的季节,在地上晒干的粮食还可以直接从“马眼”流入到窑洞内的粮囤中,方便又省事。

▲粮食窑

挖渗井

▲渗井

渗井直径1m、深度一般为8m左右,除了院内黄土可以渗透一部分雨水外,渗井完全可以解决全年最大降雨量800ml的排水问题。

拦马墙

之后,在院子四周顶部,会砌筑约40cm高的拦马墙,就像是围了一圈矮墙一样,防止人畜跌落,同时兼具排水防水等作用。闲暇时候,人们还会坐在拦马墙晒太阳唠嗑。

挖一座地坑院要多久

简单算一算,开挖一座地坑院,首先挖大坑需要大约10-30天,然后每挖一个房间大约需要半个月。一家几口,农闲时候挖一挖,边挖边住,边住边挖,甚至,生个小孩等他长大了一起挖,如此勤奋的一家人两三年是可以挖好。当然,你也可以在村里召集四五十壮丁一起开挖,人多力量大,不到一个月就挖好的也大有人在。
在这片中华大地最为贫瘠的土地上
人们依靠勤劳的双手与简陋的工具
创造出一个个方方正正 冬暖夏凉的“家”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靠着黄土就挖洞住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全都是老祖宗千百年留传下来的大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