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深拍娃党的镜头兵器库

作者:Raymond

山东资深拍娃党,著有《对焦系统在娃娃摄影中的应用》,《锐》等。回复“ray”可以查看他的个人作品集《Raymond的摄影感悟》。

很多朋友为了拍娃娃入了单反,兴奋几天后却发现除了室外拍的比卡片机清晰外,远远不能达到入单反前的预想效果,除摄影技术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镜头。单反比卡片机的优势,除了画质、高感光度、快门延迟小外,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景深’浅,可以营造虚化的背景,突出主体,使平面照片视觉上“立体”化。而这些都是需要大光圈镜头才能发挥的。于是套头不能满足预想需求,准备上镜头。

本人拍自家娃娃4年来,入NIKON 单反,先后拥有过9枚镜头,现在手中有 AF-S 18 105vr / 35 1.8G / 85 1.8D /腾龙70 200 F2.8 四枚。数码单反累计快门数过13万次。下面我就用过镜头选购过程及适用范围和新人聊聊。

第一枚,18 55vr

第二枚,18 105vr

第三枚,55 200vr

第四枚,50 1.8

第五枚,腾龙 70 300

第六枚,85 1.8D

第七枚,35 1.8G

第八枚,腾龙 17 50

第九枚,腾龙 70 200 F2.8

第一枚,18 55vr

这个镜头是套头。当时选购时,还有带ED 不带VR防抖的镜头,价格低300元左右。当时就想vr可以顶3档的安全快门速度,有了vr相机的适用范围可以加大,尤其是相对的暗光下可以手持,不会因手抖而糊片。而带ED 的镜头没有防抖,ED 是什么呢?超低色散镜片,因上一个单反是20多年前父亲的胶片135机,真的没有多少概念。事实上ED 的作用是减少色散,加强分辩率锐度及色彩还原,尤其是对数码单反常出现的高光比紫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结果呢?结果这个镜头是我用了没1个月就出掉的镜头。因为我想错了一件事儿,VR 是防抖了,能防的了相机的抖、镜头的抖,手的抖,但VR 防不了主体拍摄对象的抖。

18mm至55mm的焦距,大白天室外拍,ISO 100 光圈 F5.6的时候,快门都是在 1/500s左右,远远超过安全快门,防抖没意义。晚上想拍夜景,开了ISO 100时 手持也得 几秒,不要说只有3级防抖,就是有10级防抖也没用,手持也得糊。娃娃这时虽然还不会走路,但是只要醒着会不停的动,室内就是开了防抖,快门是降下来了,环境是定住了,但娃娃糊了。画质再好,也是垃圾片。

第二枚,18 105vr

出18 55vr入18 105vr的主要原因,还是初入单反是对‘焦段’的迷信。幻想着多了那50mm的焦段,能有更多的机会拍出更好的片子。尤其是18 105vr 还多出一个ED镜片。

当我换入18 105vr的时候,拿在手里感觉着比18 55是又黑又粗,虽然也是全塑料的镜身,但‘专业感’悠然而生,仿佛在拧上18 105的瞬间,我的摄影技术就因加了1000元而提高似的。取景框放在眼睛上一看,我的天呀!外面那笔直的大楼啊,瓢了!鼓的就象老婆生娃娃前的肚子。广角畸变呀,和18 55 都是18mm 怎么差别就那么大呢。自己开导自己,新总比旧好吧,后期PS拿拿窿弯就行了(张张拿呀)。随后的使用中发现,18 105vr 全焦段的畸变都控制的很差,只要片子里有直线,张张都得拿窿弯。

这个镜头的中心锐度很好,但边缘成像很差,如果要放到100%看,不缩小光圈到F8使用,会让人抓狂。而18 55vr 中心锐度与边缘锐度的差别就不明显。多出的钱,多了50mm的焦段,值吗?实际使用中发现,并没有想象的能象望远镜似的把主体拉过来。但就虚化效果来说,真的是比18 55vr 的55mm F5.6下强多了,怎么也是 105mm F5.6呀。就冲这一点,前面的那些问题在心理上被抵消了。

是的,这镜头现在还在手里拿着。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换回18 55vr,NO,我会换入18 55 ED。2万多张的18 105mm使用焦距使用统计告诉我,18至35mm有9成的使用概率。

第三枚,55 200vr

继续发烧,‘配齐焦段’是新人玩单反时最容易被商家乎悠的概念。尤其是商家常常会告诉你,‘你带着这个长焦出去,就什么风景都能拍了,这就是个望远镜,拧一下拉过来,看看多大,多好。’我虽然没因这个被乎悠了,但从18 55vr 换到18 105vr的过程中,得到的是长焦端的虚化能力。而我的娃娃这时也会跑了,我想着只要不太远,就能把他‘拉’过来,在镜头里跑不了他。本着配齐焦段,追上娃娃的想法,购入 。

拧上人称“小手雷”的 55 200vr ,心里还想着是否会有 18 105似的大畸变及边缘锐度差 问题。结果,两个问题都没有。从55至200mm的畸变都是用眼睛无法看出来的,全焦段中心锐度及边缘锐度,都没有明显差别。超声波马达对焦迅速,尤其是防抖有效。呵呵,是防抖有效。刚才不是说防抖没用了吗?这次怎么又说有效了?是的这个55 200 VR 的防抖,也防不了主体的抖,但是当使用200mm长焦端取景时,如果不开防抖,你就知道自己的手抖的可以进医院修理了。尤其是对新人来说,常常是先把眼睛放取景器上,很久,才构图成功,不开防抖,颠簸的画面会让你的眼睛迅速的疲劳,摄影再不是一件让人轻松愉快的事儿。 防抖一开,癫狂的画面象被打了镇静剂一样,稳定了下来。防抖,管用。

接下来的1万张,我慢慢的发现,我的摄影、相机、镜头使用范围,与媒体、商家宣传的器材观是不相符的。拍风景,并不是用的长焦,绝大部分时候,是使用的广角镜头。我的儿子刚刚会跑,我不会让他独立跑出我5米之外的,望远镜的作用无效了。而55 200mm vr 的长焦端带来的照片背景虚化,是以距离主体较远,只能半身或大头构图为代价的。人像片子需要的虚化,与长焦镜头小光圈能产生的虚化效果不一样的。人像片子往往要的是分层、切割的感觉,以便突出主体,而长焦小光圈产生的是过渡、渐变的虚化。

第四枚,50 1.8

渐渐明确了自己的拍摄范围,也就有了针对性的器材观。从‘样样行,样样稀松’方便性的大变焦、配齐焦段,到主题针对性的定焦大光圈。我,选择了50 1.8 ,就是因为便宜。

虽然很小,一点儿也不拉风,但50 1.8 锐度惊人,可以做‘睫毛党’了。F1.8 的光圈拓展了拍摄的暗光范围,迷离的暗光营造出的氛围,让片子感觉到了艺术、层次。近可特写,远可全景,蹲可仰拍,站可俯拍的万用范围,被一枚小小的50 1.8 淋漓的表现出来。

但是,50 1.8D 镜头是没有马达的,在我的D60 上不能完成自动对焦,必须手动拧对焦环,这使得我无法使用大光圈小景深拍室内的乱晃的娃娃。在我这里‘人类光学精华’,成了鸡肋。我不能因为这个小小的50 1.8D就换有马达的机身吧。

无奈, 出了换入了下一支镜头。这是到现在为止,我最不应该出的镜头。50 1.8 拍老婆管用。老婆不乱跑。

第五枚,腾龙 70 300

这支镜头是与一位朋友换着使用的。70 至 200mm间锐度可以,颜色干涩,关键是没有防抖,我的眼呀。从使用这枚镜头开始,我就被逼的开始先用眼睛取景,然后在脑子里构图,最后才把相机取景框放眼睛上,几乎立即对焦按下快门。这使得即时构图能力大大增加,每个焦段会有,就现场相机到主体有什么样的构图,是不需要看取景器就能‘得到’的。

300mm 在半幅机上的超长焦距,使偷_拍的安全性得到保障。拍娃娃,55 200 vr 我都出了,这个就免了吧。

第六枚,85 1.8D

在使用过5枚镜头后,完全明确了拍摄主体、主题,我就是拍娃娃的父亲。把娃娃的个性瞬间完美的记录下来,就是我的摄影目标。翻阅大量摄影资料及人像图片可知,85mm至135mm是拍人像的最佳焦距,之所以说这个焦段‘最佳’,是因为在这个焦段下镜头的透视畸变最小,对拍人尤其是拍自己认识的人、亲人、儿子,我是不希望他‘变形’的,即使是在近距离的大头特写中。广角的透视畸变导致近距离拍人脸会‘鼓’起来,长焦的压缩空间效果导致人脸过平没有立体感。85mm 近可特写、远可全景,都能保证完美透视效果,真实再现儿子的体态或表情。

当拧上这个85 1.8D 的镜头,如广告词中所说‘用一次,就知道是我想要的’。

除上面所说特点外,85 1.8D F2.8 后有着极佳的锐度,F4至F8之间锐度完美,尤其是在DX半幅机上使用时边缘锐度与中心锐度几无差别。这镜头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D头,没有马达,在D90以下的机器中需要手动对焦。这个镜头对光线极为敏感,人眼睛看着光线‘很好’的时候,用这个镜头往往拍出的人脸反差过大,而在柔和、甚至是昏暗的光线下,这枚镜头却有着非常细腻的表现。再者,这镜头可以测量你拍摄环境的空气质量,只要空气稍微有些灰或雾气,必然会被记录下来,导致JPG直出时,在中国特色的城市环境下,几乎张张有‘灰’,逼的我几乎张张后期加‘黑阶’去灰。在大光比大光圈下的紫边现象极为严重,缩到F2.8后有所改善,F5.6后才能基本杜绝。

有朋友说,半幅机使用85mm的焦距,不就成了85mm*1.5 = 128mm了吗?从视角上来说,DX机使用全幅镜头的时候,的确从‘视角’上相当于‘长’出一块儿,但透视关系与全幅时是毫无区别的。不会因为镜头拧在全幅机或半幅机上,镜头里的光线路径、形态就会发生改变。85 无论在半幅还是全幅 上,都是85 。

85mm在半幅机上拍人,竖拍全人加留天头地脚空,约需要9米,拍半身需要4米,拍大头及特写最近为2米。 从距离上就能看出,这镜头室外拍摄是没问题,室内,过长。要达到虚化效果,全人可使用F2.0光圈,半身 F2.8 ,大头及特写 F4 以上。

这个镜头的中长焦大光圈,导致景深非常浅,对焦稍有出入,就可能脱焦糊片。近距离拍特写时,常是睫毛清晰了,人眼睛糊了。景深在单反中的特点突显出来。人物与背景可完全分层脱离,使照片画面立体感加强。虚化背景中的点光源,会变成9角型光斑,点缀着画面。‘唯美’在85 1.8 镜头中实现。拍出的片子,可以做到拍完了,给别人看,人家都不知道是在哪里拍的。过上几个月自己看这张片子,也能达到不知道在哪里拍的效果。

有朋友会说,定焦呀!爱你不容易,还不得变焦靠走的累死。使用定焦抓拍娃娃时,并不是先在脑子里想着要拍个什么样的POSE,是大头还是全身。这种思维模式必将导致‘娃娃不乖乖,镜头不管用’。这种想法,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摄影模式,以照片为中心的摄影模式,而不是以主体为中心的,以适应环境即时构图为中心的摄影理念。环境‘干净’人少空旷距离主体远、突出环境感时,就使用横拍;环境杂乱背景人多时,就使用竖拍,突出主体,避除干扰。距离主体近时,就大头特写,距离主体远时,就半身全身,距离主体10米以上,就全景出片。这就是即时构图,就现在这个位置,这个到主体的距离,只需要微调移动半步的位置,就可以构图出片。

‘镜海之中,我找到了你’。但你怎么就没马达呀,我遇到了和NIKON AF 50 1.8 D 一样的窘况。在D60上,不能实现自动对焦,虽然手动对焦环手感很好,但我是抓拍娃娃呀。在狂拧对焦环2个多月近5000张片子后,终于顶不住了,我出了D60机身,加了3000元,换入有马达的NIKON D90,终于实现自动对焦。这是我因为镜头原因升级的相机机身。85 1.8 不再象50 1.8 那样对我是鸡肋,它是我的唯一。

D90 拧上 85 1.8 后,近7万张片子,1年的时间,我就没拧下来过。自己看着顺眼的片子,数千。有效、可靠的记录了儿子的无数个经典瞬间。在大量使用85 1.8 的过程中,我完全熟悉了这个焦距,达到根本就不需要把取景器放在眼睛上,就知道主体这个距离,自己这个角度,横拍什么效果、竖拍什么构图,做到了无机似有机的地步。 D90 + 85 1.8的这个组合,使我真正使的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如果是想练习构图和抓拍时机,而不是出片子,我完全可以做到不带相机,在脑子里虚拟实现。

暇不掩玉,85 1.8 D自动对焦时,手动对焦环会狂转,是的!就在你常规左手拿镜头的位置大扭力狂转。这导致俺第一次D90 上85 1.8 时,一对焦,要不是右手机身抓的紧,差点儿把相机扔了。左手托镜的位置,考虑放在遮光罩上吧。这个金属罩子,是很有必要说说的,结实、耐用,还可多次拿窿弯。有效保护镜头延长使用寿命。俺跟拍、追拍、抓拍娃娃,快成极限运动了,相机、镜头磕碰无数次。俺的理念,相机就是用的,尽可能发挥他的作用吧。

85 1.8 D 号称‘吸尘器’,这绰号也不是白给的,真有这个功效。只要用上几次,就能明显在镜头内层看到灰。在弱光或光比不大时,片子中基本看不出影响。但如果逆光下,镜筒进了强光,那你的片子立即就变‘日系’风格了,‘灰雾’那个大呀!!后期不说要增加50%的黑阶拉回,也差不多了。

就现在我拍摄的主题范围来看,如果我手里只剩下一个镜头,那就是 NIKON AF 85 1.8D。

第七枚,35 1.8G

我手里的这枚 NIKON AF-S 35mm F1.8G 是我使用过的第十一枚35 1.8,是的就是第11枚。刚刚上市的时候,我手里还是D60的机器,想使用这枚有马达的自动对焦镜头,就1350元弄了进来。跑焦极为严重,距离主体0.8米时,向近焦端跑3厘米,距离主体3米时,能向近焦端跑30厘米!当天下午,我就在实体店里换了5枚,个个都向近焦端跑,只是程度不一样。为保证不是D60机身的问题,我还使用店家的样品D90 机身进行了测试,效果一样,也个个跑焦。D300 以下的中低端机器机身没有AF微调呀,无奈之下,退了。

AF 85 1.8 是好,但在使用范围上,室内拍摄的确过长,我是拍娃娃,不是拍照片。尤其是冬天的时候2、3岁的小娃娃极少到室外玩。室内弱光下必需一枚短焦距大光圈镜头。NIKON 还有 AF 35mm F2 镜头,但一样不能在当时的D60上完成自动对焦。

再者说到这里大家也都看明白了,虽然我换了N个镜头,但俺并不是器材党。在我看来,焦段、光圈的组合实用性,远比粗、大、硬、黑的亮骚重要。适应环境选择镜头,远比获得柔美的焦外重要。俺的相机只要充完电,就会一直开着,出门也不放包里,就在身上背着、手里拿着,相机上的镜头从不上盖子。瞬间不等人,机器要随时保持工作状态。当然遮光罩是要上的,不指望遮光,就指望防碰。

拥有了D90的机身后,又去另一个实体店里试了3枚35 1.8 ,个个都跑焦。天呀,是不是这批35 1.8 就是这玩意儿呀。看来不只是我运气不好,是我所在的城市区域运气不好,拿到了同一批问题货源。又过了一年,听商家说又新进了一批35 1.8 ,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试了第9枚 35 1.8。这个竟然不跑焦!5米以内的我都试了。我当时就拿下了这枚 35 1.8 。回到家里导出照片后,仔细看了看这枚镜头。NIKON 的新镜头中间有好几个大灰豆子!于是我又回去换了2个镜头,终于在第11个镜头上,我安心的拿回了家。

各位看官,不开玩笑的说,我按了13万下的机器长的什么样,我的85 1.8 镜头长的什么样,我都没仔细看过。但我可以闭着眼睛,就完成所有的机身按钮快捷操作,甚至是菜单操作。机器对我来说,就是用的。我欣赏的是它拍出的精彩瞬间,而不是机身、镜头、器材。

35 1.8 就是在最大光圈下,也能保证极佳的锐度,这使得ISO可以降的更低,暗光下ISO更低,画质更好。但这镜头有一定的桶型畸变(就是看着片子鼓),对一枚定焦头来说,不小。 使用这种短焦镜头,不要轻易拍娃娃的大头、特写片,透视畸变会让娃娃脸鼓起来,看着胖很多、鼻子都高出来了。还是以半身为主吧。35 1.8 在5米以外 随机性跑焦,不一定向哪里跑,这使得我回去换镜头的理由都不充分了。再者,35 1.8 的确暗光下表现良好,而我又是为了室内这种环境的需求买入的35 1.8 ,所以就拿着吧。

第八枚,腾龙 17 50

这枚腾龙 17 50 是一个朋友的。而且,没有出任何的片子,因为当时是一次偶然机会去参加一个聚会,连人家的D90机身一并使用的。拍的近200张片子都没有导出到自己的电脑里。就使用感受来说,锐度与 18 105 差不多,边缘锐度强于18 105 , 最大光圈F2.8下,色散明显,锐度不佳,要缩到F4 或更小才有良好表现。畸变明显小于18 105.

有朋友说,这镜头又可风景,又可人像,还有大光圈。各位,广角拍风景,见什么人用过大光圈?为了保证远近都清晰,都把光圈缩到F8甚至是F16,大光圈没用。有人说手持夜景,不要说F2.8 的光圈,就是F1.0的光圈 ISO 100 ,也得几秒,不上架子,必糊。那人像呢?这样的镜头主要是拍环境人像有意义,但因F2.8色散重锐度差,还得缩到F4使用,虚化立体的感觉会差了很多。如果使用广角端拍人像,可以把MM的腿拍的象蛇一样长。

综合考虑以上原因,就我个人使用范围上来说,没有任何购入的价值。我还想换回18 55 ED .

第九枚,腾龙 70 200 F2.8

儿子长大了,3岁生日都过了,越来越能运动,疯跑成了他的主要户外玩耍内容。带着儿子出去玩的时候,他总是纵向的跑向我,或是纵向的跑开。使用85 1.8,我也可以抓到一些瞬间,但一次纵向移动过程只有1、2秒种,我只有一次快门释放机会。这时的娃娃不再只有面部表情上的变化,更多的是肢体运动带来的个性特点。我又有了新的需求----更多的记录下娃娃完美的肢体运动瞬间。使用各家的 70 200 F2.8 的焦距镜头,可以在娃娃跑向我的开始时,使用200mm,边跑我边缩拧焦距直到70mm。在这个过程中可在保持构图的过程中随时释放快门,这样,我有了3、4秒的机会记录下经典瞬间。

相比各家镜头,腾龙70 200 F2.8 最便宜,适马的 70 200 有超声波马达,我现场实验,没感觉到两镜头有任何的变焦速度差别,我想如1/1000s和1/950s 从技术上是有差别,从实际使用上没有任何差别,差别就在人心里。而且,适马的70 200 F2.8 135mm以上成像质量下降厉害,200mm最大光圈锐度很差。腾龙这个70 200 F2.8 很是奇怪,在70mm 和200mm的成像质量都很好,锐度极佳,却在135mm时有些下降。玩过变焦头的朋友都知道,无论你使用什么样的变焦头,从焦距的使用频率上,都是两头多,中间少。这使适马被我PASS。

80 200 小钢炮呢?黑、大、粗、重。成像质量与腾龙 70 200 F2.8 相比没有任何优势。我是拍娃娃,不是出去拉风,我也没有原厂情结,再者不是还贵吗。嘿嘿。原厂的70 200 F2.8 小竹炮、大竹炮呢?成像、速度、防抖、色彩的确无可挑剔。但与腾龙70 200 F2.8 相比,性能高了15%,价格贵了3倍。就这个吧。腾龙A001 70 200 F2.8。

拥有了腾龙 70 20 F2.8 ,新入时拍了一些 200mm F2.8的片子,景深那个小呀,虚化那个强呀。85 1.8 都能虚化到自己不知道是哪里拍的,200mm F2.8 就更不用说了。虚化是单反新人最强烈的追求,玩了3年多单反,终于拥有了最强劲的虚化,然后呢?兴奋?满足? NO !得到了才知道,那不是我的追求。看着一堆堆毛玻璃般完全虚化背景的片子,我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我早已走出了对画质的空洞需求,我要的是片子的内涵,要的是片子中的娃娃,要的是画意。一切光影、技术、硬件,都是为这服务的,为拍出娃娃个性经典瞬间服务。

推荐阅读:《标准视角-拍娃党眼中的小痰盂

“拍娃党Kidsfoto”党员原创或首译,通过kidsfoto.net拍娃党时光发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否则我们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0)

相关推荐